..续本文上一页努力,怎奈,同大自然比起来,人类的力量总是那么微不是道,以至于有那么多人在命运面前唉声叹气,似乎人类根本就不可能摆脱命运的束缚似的。
难道人们真的就对命运无可奈何吗
决不是的,因为无可奈何只是悲观主义者的专利,在积极进取的人那里是行不通的。解脱路上的伟大先行者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不甘于受命运摆布的人(因为他不但向命运提出了挑战,而且还成功地战胜了那一直在左右着自己的命运之神——业力——从而在我们所可能知道的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了对烦恼和痛苦的解脱),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宣告了人类解脱的可能,宣告了这种可能就存在于人们自身的智慧当中——智慧的大小、智慧的邪正等等,既决定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又决定着人们是不是可以解脱、何时可以解脱——只要拥有了一定的智慧,解脱也就有了希望;反之,任何形式的解脱都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不过,正如制造原子弹的智慧只能用来制造原子弹一样,并不是什么智慧都可以促成人们的解脱,真正可以使人彻底解脱的智慧只有一种,那就是所谓的如实智。
如实智可不是什么人都有,严格地说,只有诸佛才有,二乘和菩萨都还谈不上“如实”二字。《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中说:“如实智唯是诸佛所得。何以故
烦恼未尽者,犹有无明故,不能知如实;二乘及大菩萨,习未原故,不能遍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名如实智;但诸佛,于一切无明,尽无遗余故,能如实知。”虽然这样,但是同我们这些未尽烦恼的凡夫比起来,二乘和菩萨的智慧都已是非常如实的了,因为他们毕竟都如实地体认到了诸法的总相,圆满了自己的无分别智。
如实智在佛法中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三乘如实智是从哪儿来的呢
佛陀告诉我们,这样的智慧只能从实相中来,从性空和缘起中来,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我们之所以要这样信赖佛陀,完全是因为在经过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之后,他不但找到了人们自古以来想解决而没有办法去解决的轮回与解脱这个难题的根源所在,而且还发现了人们解脱的办法。在佛陀看来,任何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只要这两种最为基本的因素发生了某种联系,就意味着将要有新生事物出现,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间所存在的一种至为客观的规律),而人们长期以来所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解脱和智慧也不例外,它们也都有自己的存在原因。
那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认为,三乘解脱皆不离于空,只有以空为门,才能深入般若,谛观实相,得大智慧,它说:“三解脱门是初入般若相,三乘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依止虚空等,是般若波罗蜜深相。”不论是三乘共法的三解脱门还是不生不灭等大.乘之诸法实相,它们都始终都贯穿了一个空的思想。在佛法看来,只有空才是无漏智慧的源泉,才是整个般若体系的核心所在——离开了空,就决不会有其它的两个解脱之门,更不会有般若的存在(因为任何形式的存在都是由人们所赋予的,当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的时候,谁也没有办法承认它的存在,就象谁也不可能去否认它的存在一样);而佛法也将会因此而失去它的存在价值,人们的解脱也定将成为泡影。问题很清楚,假如空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人们为什么会把佛门称为空门,而亦官亦隐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又为什么要发出“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一零八】的感慨呢
常言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不论做什么都是如此,解脱也是一样——人们只有以空为先导,空去自身的种种妄执与烦恼,建立起对实相的正知正见,才可以由空理而进入缘起之理,通达缘起的奥秘,也才能彻底地改造世界和改造人们自身,实现人们对世间的超脱,达到既不住于空有、又不离子空有的自由境界,要不,《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三》又怎么会说“五众是一切世间心所行结缚处,涅槃是寂灭相。菩萨般若波罗蜜利智慧力故,能破五众,通达令空,即是涅槃寂灭相;从寂灭出,住六情中,还念寂灭相,知世间诸法皆是空、虚诳、不坚实,是名般若”呢
空对于人们的解脱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无形、无相的空,人们如何才能去认识呢
六祖慧能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一零九】要想获得对空的体认,就只能到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之类的普普通通的事物中去体会,因为世间的一草一木都无一不体现着空的精神、般若的内涵。《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不是说“有为性虚诳不实,无为性空无所有,故不可住”吗
什么叫不可住、不实、无所有
它们不就是空,是彻底的空吗
要是人们不能从有(即世间对有的执著)到空,又怎能实现从空到有(即缘起之法)呢
而这样的一个从有至空再到有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不正是佛法中所说的解脱的过程、成佛的过程、掌握和运用般若的过程,不正是佛法之两种般若的生动体现吗
这里所谓的两种般若,指的是有为般若和无为般若。《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中说:“般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学有为般若,能具是六波罗蜜,住十地中;学无为般若,灭一切烦恼、习,成佛道。”因此,人们通过对无为般若的修习,就可以破除无始无明而成就一切种智;而通过对有为般若的实践,则可以圆满六度、四摄,成熟自己的福德资粮——只有当人们的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都成就了之后,彻底的解脱与自由才会由理想而最终转化为现实。
正是由于般若既能正示世间之相,又能出生诸佛,是诸佛之母,“三乘人以是般若波罗蜜度到彼岸涅槃,灭一切忧苦”【一一零】,东晋的道安法师才认为:“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一一一】
注释:
【一】《诗·大雅》
【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三】唐代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十九
【四】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五】禅源诸诠集都序叙》
【六】《复庵和尚华严纶贯》
【七】《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二》
【八】《中论·观因缘品》
【九】唐代实叉难陀所译《大方广佛华严 经·卷第一》【一零】【一一】秦僧肇大师《般若无知 论》
【一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一三】【—四】《楞严经·卷第一》
【一五】【一六】《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二》
【一七】《孟子集注》
【一八】《杂感》
【一九】《三藏法数》
【二零】古今韵会举要·文韵》
【二一】《左传·隐公元年》
【二二】《论语·子罕》
【二三】《论语集注》
【二四】《文选注》
【二五】《春秋左传注》 .
【二六】曹魏何晏《论语集解》
【二七】《登岳阳楼》
【二八】【二九】【三零】【三一】《沧浪诗话 ·诗辨》
【三二】【三三】《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 事品第八》
【三四】《沧浪诗话·诗辨》
【三五】宋代王安石《读维摩经有感》
【三六】宋代范成大《水仙花诗》
【三七】《说文解字注》
【三八】《答刘正夫书》
【三九】《海曙楼铭序》
【四零】《楚辞章句》
【四一】程灏《秋日诗》
【四十二】《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四三】《尚书正义》
【四四】《秋胡行九章》之五
【四五】杨子华画三首》之二
【四六】秋日宴洛阳序》
【四七】《泊船瓜洲》
【四八】《秋野》
【四九】《游春曲二首》之一
【五零】《字源偏傍小说序》
【五一】《韩非子·难三》
【五二】南朝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
王植传》
【五三】【五四】《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 四》
【五五】《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五六】《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第一》
【五七】五八Ⅱ五九Ⅱ六零l《摩诃般若 波罗蜜经·三慧品第七十》
【六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庄严净土 分第十》
【六二】《论语.阳货》
【六三】《论语·季氏》
【六四】【六五】《优婆塞戒经·集会品第
【六六】【六七】【六八】《优婆塞戒经·般若波罗蜜品第二十八》
【六九】《中庸》
【七零】《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七一】《自金陵至丹阳道中有感》
【七二】《冬夜示敏巢》
【七三】第五本第四折
【七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体同现分第十八》
【七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理实见 分第五》
【七六】《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经》
【七七】《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三》
【七八】【七九】【八零】【八一】【八二】【八 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慧品第 七》
【八四】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
【八五】【八六】大智度论·卷第七十》
【八七】《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八八】《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二》
【八九】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经》
【九零】《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二》
【九一】周易正义》
【九二】唐代道世法师《法苑珠林.卷第 七十六》
【九三】《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
【九四】《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六》
【九五】《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一》
【九六】【九七】梁代慧皎法师《高僧传· 卷第九》
【九八】【九九】【一零零】【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一》
【一零四】【一零五】《复庵和尚华严纶贯》
【一零六】《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
【一零七】《说文系传》
【一零八】《叹白发》
【一零九】《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一一零】《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
【一一一】《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
《般若琐谈(能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