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归属于人们的认知主体,是任何人都会有的认知主体上的一种功能,是一种具体的不能游离于人们的认知主体而存在的精神作用。
而相对于智慧这种精神性的存在来说,般若可就大不相同了。只要人们留心一下般若的构成要素,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般若不仅仅包括了智慧,而且也同样包括了智慧所反映的对象以及其它的现实性存在(诸如实相般若、方便般若及诸法实相等等)。当然还远不止如此,智慧是可以通于世间和出世间的,而般若却不属于世间之法,它只为人们的出离世间而服务。
千百年来,不是有许多国人都很崇拜蜀汉丞相诸葛亮吗
他有那么大的本领(可以未出茅庐而先定三分天下,可以借东风而火烧曹营),我们不能不说他很有智慧;可是他再有智慧,我们也没有人会认为他具有般若,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说智慧就是般若,为什么是智多谋的诸葛亮却没有般若,为什么他又会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之中而摆脱不了刀兵的束缚呢
因此,任何用智慧来解释般若的做法都将是错误的,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
把“智慧”这个词给搞清楚了,玄奘大师所译的“智慧到彼岸”也就不难理解了。不是吗
如果仔细地结合一下经文,我们就会发现,这五个字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有着它的前提条件的。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呢
就是它前面所出现的“菩萨学事。。千万可不要小看这四个字,因为人们对于般若的误解正是由于忽略了这四个字才引起的——要是我们将其忽略不计,那么就很容易从“智慧到彼岸”与“般若波罗蜜”的相应关系中得出般若就是智慧这个错误的结论来;可是,当我们把“菩萨学事”这个条件考虑进去的时候,我们就不再会那么认为了。玄奘大师所说的“智慧到彼岸”乃是菩萨应学之事,其中的“事”字在意义上与“法门”是相同的,因为只有法门才是可以供人们去学习和实践的,离开了一定的法门,就将无法使人们的智慧得到开发;而作为一种能力的智慧,它的本身是无形、无相的,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又怎么能作为样板去让人们学习呢
所以我认为,根据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就有般若这一简单而又明了的事实就可以断定,智慧并不等于般若,般若也不等于智慧,决不能将二者混同起来——因为智慧不一定要与般若相联系,它既可以是般若的重要内容,又可以不属于般若;而般若则不同,任何形式的股若都一定和智慧有关,有般若的人一定也同时就有智慧,有很深曲智慧。
那么,般若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的般若,或者说般若波罗蜜,我想,它应当是这样的一种法门,一种关于如何才能获得智慧、如何才能解脱、如何才能成就无上菩提的贯穿于整个学佛过程的法门,一种以菩提心为前提、以实相为基础、以平等无住为核心、以无漏智慧而为究竟的关于解脱与成佛的既博大而又精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要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怎么会说出“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这样的话呢
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包括了具象和抽象在内的法门,我们又怎能将它和具体的智慧或抽象的性空划上等号呢
三.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
虽然说般若既不是智慧,也不是性空,而是关于解脱的法门、成佛的法门,但是它却不能离开智慧与性空而凭空地存在。那么,智慧与性空为什么能够在般若中得到统一,人们为什么耍解脱和成佛,怎样才能解脱,如何才能成佛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应当承认的,是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然而这难念的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是真有什么经让人们念不下去吗
不是的,这里所说的经并不是经书的经,而是人们的生活经,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令人或举棋不定、或进退维谷、或不知所措、或无可奈何……这样的经怎么会好念呢
那么,人生为什么会有那样多难念的经呢
佛陀在《楞严经·卷第二》中说:“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妄见,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
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二者,众生同分妄见。”佛的意思是说,人们的一切不如意之事都是产生子这个恶浊的世间;而世间轮回的存在却不是由世间本身所造成的,而是由人们的业力所造成的。因此,只有业力才是导致人们受那轮回之苦的根源,是产生一切难念之经的根源。对于这样的业力,佛陀曾将其分为两类,即所谓的共业之力和别业之力。
在佛法中,共业之力指的是人们因某些共同的思想和行为而产生的某种对客观存在的影响力。有了这样的影响力,人们生存空间的好坏也就基本上被决定了。比如,随着世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大量工业废弃物被源源不断地排放出来、人类活动区域的不断圹大而使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森林遭到砍伐等等人为因素的曰积月累,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全球环境的急剧恶化——水土大量流失,全球气温逐渐升高,海平面不断上升,空气和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这些都是人类长期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结果,是绝非凭个人的力量所可以做到的。象这样的人类活动,我们就管它叫共业,也就是共同造业的意思。有了这个共业的存在,人们才有了共同的生存空间和人们作为人所应具有的那些共同特征。
人类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也不可否认,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论是人们的相貌、行为还是思想、性格,没有哪个方面会是一模一样。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别业。
别业是相对于共业而言的,指的是人们根据各自的思想、性格、生活背景等等而必然在行为上所表现出的那些与他人有所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所可能具有的往往对自己的个人遭遇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无形的力量,我们就管它叫别业之力。这种力量虽然对人们的个人命运有决定作用,但是它一点也不神秘,因为它的存在都是与人们的切身经历密切相关的,是人们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思想与性格、性格与行为及其同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是离开了人们各自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任何形式的别业就都将不复存在。正因有了这种别业的存在,世上才有了智慧和福报的种种差别,有了天堂和地狱的悬殊,有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等等五花八门的现象。
当然,不论是共业还是别业,它们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而是不断地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为任何的共业都得以别业为基础,如果离.开了各别之业,共业就将失去它所赖以存在的根据;而如果没有了共业,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存在任何形式的联系——正因有了这两种形影不离的业的存在,世界才得以相续,众生才得以轮回。因此,这两种业,不论是少了哪一个,我们这个世界都将变得面目全非。
既然导致人们轮回和痛苦的根源是人们的业力,那么人们可不可以不去造业呢
要是可以避免造业的话,人们不就有了解脱轮回的希望了吗
的确,这种想法非常值得赞同与同情,可事实却总是那么残酷——没有谁可以不去造业,也没有谁可以, 摆脱业力的束缚而不受业报之苦。
难道, , 说,人们的造业和受苦都是天经地义的吗
其实,这是不是天经地义,并不取决于别人,而是取决于人们自己有没有解脱的愿望和解脱的能力。佛陀在《楞严经·卷第一》中说:“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人们的轮回、人们的痛苦等等都是来自于二业作用下的客尘与烦恼,而人们之所以会被客尘、烦恼所误,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人们缺乏智慧,缺乏那是以正知客尘、斩断烦恼的智慧吗
说也奇怪,人们一方面不愿受那烦恼的煎熬,而另一方面又不肯承认自己没有智慧,总以为自己是聪明的,以为南辕北辙、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等等可笑的举动都是别人的事,和自己是没有关系的,从来就没有也不肯对自己进行认真的反省。自己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一人生大事,又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自己钡能力存在着问题,这不是无知,又是什么呢
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智慧,对身边所发生的事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就会随之而来;而任何错误的思想、错误的做法都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甚至是不堪设想的结果。
谁能说猴子们的心地不够善良呢
当它们看到了水中有一轮明月的时候,就不顾兰切地要将它从水中捞取出来。然而结果呢
不但月亮没有捞上来,而且就连它们自己也都掉到了水里。这,它们是可以怪月亮呢,还是可以怪水呢
我看是谁也怪不着,如果要怪,就应当怪它们自己,怪它们自己没有智慧,怪它们自己没有把问题弄清楚就急于采取行动的鲁莽。
生活当中,象水中捞月这样的结果能不给人们带来挫折和挫折感吗
费心费力不说,连一点好处都落不着,又怎能不令人生气呢
如果只是生一些闷气,那倒也还好,可人在气头儿上,谁敢保证没有什么不理智的行为发生呢
要知道,这个世界并非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是生活着成千上万的有情,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有情所构成的极其复杂的社会,一个人发发脾气不要紧,要是大家都来发脾气,整个社会还能好得了吗
如果说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会遇到挫折尚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在社会当中再得不到什么温暖和安慰可就太说不过去了。而世态的炎凉又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不烦恼,谁能不痛苦呢
可是,一味地去烦恼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自我标榜为宇宙间最有智慧出生命体的人类来说,只有勇敢地去面对烦恼、正视现实,才是明智之举,也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命运出现转机,最终跳出这苦难深重的生死大海。而要正视现实,首先就是要正视自身——不但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渺小,而且还要敢于创造i敢于向一切困难进行挑战。事实上,人们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样的…
《般若琐谈(能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