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苦恩,③生子忘忧恩,④咽苦吐甘恩,⑤回干就湿恩,⑥哺乳养育恩,⑦洗濯不净恩,⑧远行忆念恩,⑨深加体恤恩,⑩究竞怜悯恩。总之母亲为厂子女,一切痛苦悉皆忍受,—切艰难悉皆担荷,—切利乐悉皆给予,今生母亲如此,过去、未来的母亲亦复如是。
报恩:知母、念恩的日的就是为厂报恩,怎仟报恩呢
经云:“百善孝为先,”孝就是报恩,儒家讲传宗接代是为大孝,然究现实,观之非也,常有儿孙满堂者之老人,却衣食无着,病痛无人问,又是否衣食住金钱等供养就是报恩呢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思。”痛彻心髓的作法尚不足以报恩,何况外在的物质呢
物质只能与父母暂时享乐,并不能助父母度过生死的长夜,观诸世间唯有佛法才能济母跳出生死牢笼,获得究竟快乐,所以真正的报恩是以法雨滋润母亲的心田。当这种强烈的求报恩之心生起时,就能速疾引发悲心。
2、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乐
经过前面知母、念恩、求报恩的修习,进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是修学菩提心的关键,因经中说菩提心不从禅定中生,亦不从般若智中生,而是从大悲中生。按照修学的次第,慈悲为慈心与悲心两种。
所谓慈心就是用种种好处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快乐、幸福。慈心的力量很大,佛世时就常以慈心战胜外道邪魔,如降恶龙度迦叶,降狂象破达多之阴谋。《宝鬘论》赞叹道:“每日二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可见慈心不仅能降伏邪神险毒,而且能增进无量的功德。
如何引起,强化慈心呢
要数数思惟有情之苦,不管世间之乐还是出世间解脱之乐悉皆缺乏,由是欲与乐之心便自然生起。
悲心,悲即拔苦,仅仅与众生之乐还不能解决究竟之问题,即慈心不能根除众生痛苦的根源。这譬如拿钱给一位因赌而输光家产的好赌之徒,虽呵使他获得快乐,但你不教他彻底改掉好赌之习惯,他依然会很快走上老路。这就光有慈心还不够,还要用悲心去帮助他拔除生苦之根。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众生同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才能真实利益众生,拔济众生的苦难,达到彻底与乐之目的。
悲心的修习,即想念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还在受无明的蒙骗,堕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苦苦挣扎,无有依靠,自己悲伤难忍,欲想方设法予以解救。此心修习到若见一切有情受苦,就自然生起令他离苦的心,如同慈母见幼儿之苦而自己心痛一样,此时悲才圆满,名大悲心。
增上意乐:发菩提心就是要济度一切众生,要荷负此重担,仅生起“愿他离苦”之悲心还不够,必须要有—种强有力的慈悲行愿力。有了这种愿力才能不问路途,的遥远艰苦,时间的漫长,众生的多少,才能发起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勇猛大愿、大行。若菩萨不具备如此强烈的愿心,就人不了地狱,也救不了地狱众生,犹如要救落水之人必须要有勇气跳入水中,站在岸边摇手呼喊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菩萨要度众生就要到苦难的人间来。但这并不等于说菩萨不厌离这个苦难的世间,而是因菩萨受大悲愿力支配,为利有情,故不畏在三界受苦。声闻亦具慈悲心肠,但意志力薄弱,故而他虽也想助众生“离苦得乐”,却终不敢跳人生死大海之中,只是望洋兴叹,这于众生无利。菩萨因具足增上意乐,故能激起种种实际行动,子众生以实利。
3、求证菩提心果
经过以上数数修习,对众生有厂真切体会,能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视众生之乐为自己之乐后,就能坚固起广度一切众生的悲心愿。但是发现自己能力还不够,而世间上除了大智的佛陀有能力任运度生,彻底做利生事业外,其余没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一位贤者伟人能做到,电更不是学问、政治、艺术等办得到的。由是对圆满的佛果生起决定的求证之心就是愿菩提心成就。
二、自他相换法:所谓自他相换不是说要把他想成是我,把他的眼耳等认为是我的眼耳,而是通过深观厂知—切苦难都是爱执自己而起,一切圆满功德皆为爱执他而生,是故从内心改换爱着自己舍弃他的位置,发起爱他如己,弃自如他之心。《入行论》说:“若有欲速疾,救护自及他,彼应自他换,密胜应受行。”可知这种方法易于成就,但必须要有强盛的洞察力、观想力,非—般机小者能达,故此处不洋结语
上所述菩提心的内容与修行方法主要流传于藏地,汉地似乎除密宗外,其它宗派虽也倡导发菩提心,然而都缺乏周密的理沦和修习次第。没有菩提心所修的一切佛法必落入小乘,也正由于此,中国汉地大乘才被一些有识之士和小乘学者批评为——言大乘理行小乘事。所以作为汉地的佛教徒要圆满菩萨道,要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大乘佛国,就不能不重视菩提心的修习。要纠正教团之时弊,弘扬菩提心则为当务之急。
最后笔者真诚的希望与诸同道共同修学菩提心,光扬菩提心,以此来报答父母、师长乃至诸佛之恩,庄严国土。
《试说菩提心(续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