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之哲学理论(坚钰)

  《维摩经》之哲学理论

  坚钰

  闽南佛学

  前言

  《维摩诘经》是继《般若经》、《宝积经》《华严经》诸大乘经之后,译出的又一部大乘经,属于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它先后有匕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泽《维摩诘经》二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玄奘法师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泽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为著名。①本文阐述《维摩诘经》(下文简称《维摩经》)中的哲学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它对中国佛教有那些影响,采用的就是这种译本。

  一、《维摩经》的般若思想——不二的哲学理论.

  《维摩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历来备受信众的亲睐,经中甚深的内涵,它所阐发的般若性空之理趣与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菩萨行以及入不二法门的哲学理沦,深入人心。特别是经中“随其心净则国土浄;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的净心净土思想使学佛者感到“此去净土不远”。而“六十二见即如来种”之佛性论给学佛的人们打开一扇窗,使人看到成佛的希望,因为人人本具佛性,皆可成佛。

  经中的主要人物“维摩诘居土”,“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仪;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虽示有妻子,却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他不但行为异于常人,且智慧甚深,并“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辨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由于他深达诸法实相,故“诸佛咨嗟”,即过去无量劫佛以及现在十方诸佛都称赞、首肯而咨嗟。当他“以方便,现身有疾”时释迦佛的声闻弟子均不堪前去问疾,由此可见法身大士维摩诘之功德不可思议。

  正是由于维摩诘的发问“渚仁者!云何菩萨人不二法门

  ”才有三十三位菩萨,包括维摩诘在内,各以三十三种修证来陈述“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正是出自《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在该品中首先有三十—位菩萨各扦己见,分别叙说自己对“不二法门”的修证实践,如“生灭不二·垢净不二·罪福不二”等等,但他们都是用两个相对的观念和事物来说明既非—亦非二的道理。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一切学问,不论是科学的、哲学的、还是宗教的,谈到世间的现象事事物物的关系,都用“相对概念”。所谓“相对概念”,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总是与另—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相比较而存在。例如:好与坏,美与丑,假如没有相对的两个或多个事物对比、参照,何来好坏、美丑

  再说,好坏、美丑只不过是大干世界众缘和合所呈现的一种现象上的差异而已,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正如《中论》所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②诸法都无自性,当体即空,那里会有一个真实的、永恒的好坏、美丑可得

  世间法只不过是相对而言,就象物理上讲“参照物”,一个物体在运动,是以另一个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因为有了这个参照物,才知该物体的运动状况。所以世间法是不究竟的。而

  《维摩经》中所提出“不二”的哲学理论,才是宇宙的真理——渚法实相,只有诸法实相才是究竟。

  “不二法门”之所以微妙甚深,是因为不二不等于二,也不等于一,这是真不二。“不二”者,离四句,绝百非,而又即四句即百非。说似一物即不中,不说一物亦不中,此是般若性空,中道正见,是渚法实相。诸法实相不可说不可说,所以,当三十一位菩萨各自陈述所证的法门之后,文殊菩萨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人不二法门”。文殊菩萨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洁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浯言,是真不二法门。”维摩洁的默然无言,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让后人赞叹不已!

  从三十一位菩萨以有言言无言,文殊以无言言于无言,乃至维摩诘以默然言无言,这是真不二法门,也是圆教。因为入不二法门是诸法实相门,是不思议解脱之根本。般若实相,共大无外、其小无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可言说、不可思虑,故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未说—字。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③

  虽然,般若实相不可说,但为度众生之便随众生的根机,佛陀有不同的说法,故有三藏十二部流传世间。但一切佛经是指月录,只如手指,而不是月。众生成佛必须证得诸法实相,若执文字是成佛之

  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般若实相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落言说思虑,非一即二,不是相对,就是绝对。而般若实相,既非绝对亦非相对,非一非二,而又即一即二,故《维摩经》说不二,这正是般若理趣之实相。一无所得而无所不得,一无所有而无所不有,一贫如洗而又万德庄严。难怪僧肇由老庄玄学转向般若空宗,在读到《维摩经》时,“欢喜顶受,披寻玩味”④找到归宿,于是出家。在他的著作《肇论》中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⑤这不正是般若实相——入不二法门吗

  不二法门,是般若性空思想的充分发挥,我们可以把《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与《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不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远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二者相比较,就知道《维摩经》是般若性空思想发展的又—飞跃。

  维摩洁在《维摩经》巾继续发挥般若性空思想,他提出—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如来身”。什么是如来身呢

  他在《维摩经·见阿佛品第十二》中说:“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著,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若此,作如是观。

  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由此可知,如来身就是这种无分别的,不可言说的不二法门。维摩洁所提出的“如来身”与《金刚经》关于法身非相的论证是同一口吻。“须菩提!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⑥从《金刚经》的这一段经文中,可以看出维摩诘说的如来身其实是对《金刚经》法身非相的更进一步补充。同时,也让大家明白不二法门即如来身,如来身就是诸法实相。

  二、《维摩经》的佛国净土思想

  提到净土,人们认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其实,何只西方净土

  东方药师佛琉璃光净土、弥勒的兜率净土、十方世界诸佛净土。净土之多,凡夫岂可了知

  就象维摩洁从阿闹佛的妙喜国,来娑婆世界度众生,行菩萨道。若不是释迦佛告之舍利弗,谁又会知道呢

  既然,维摩诘从净土来,那么,经中主张的净土思想又是怎样的呢?

  《维摩经》的净土思想,是直指人心,叫人自净其心,不向心外求净土,也不靠佛力往生净土,而是靠自己,自力证入般若实相。在《维摩经·佛国品第一》中佛回答了宝积“什么是清净土”的提问,并指出:“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种自力的净土思想与他力的净土思想的确不同。如弥陀净土主张以佛力往生佛国,往生的条件是《阿弥陀经》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且要有“一心不乱”的禅定功夫,这些条件让学佛者感到“净土隔现实太遥远。”而《维摩经》提倡的“心净国土净,”则让人心里踏实多了,因为净垢都在自己,只要心清净了则当下就是净土。

  当然,“心净国土净”这种净土思想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人接受的,象释迦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会发出:“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

  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的疑问。佛告舍种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仁者心有高下……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是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这是佛对净心佛土的最强有力的论证说明。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作为佛弟子,对“心净佛土净”的理沦应深信不疑。

  《维摩经》的净土思想,从方法与形式来看与西方弥陀净土思想不同,但从究竟来说是一致的。因为往生西方弥陀净土后,莲花化生,直到“花开见佛悟无生”才成就,只有证到“无生”才是究竟。因为诸法本不生不灭,若有生则有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的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告诉我们,只有证到无生法忍,证到般若实相,才是究竟。故后来人们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说,这大概也与《维摩经》的“心净国土净”有关吧!

  “净心佛土,自性弥陀”的理论实践者很多远的不用说,当代著名的比丘尼圆照法师,圆寂后金刚心不坏,她留下偈子说:“诸经都是密,行人不了义。一旦悟无生,方知苏悉地。”⑦这里,她说了无生,只有悟到无生,才是究竟,即苏悉地。她在另一偈子中说:“自心净土自道场;自性弥陀自法王;自来自去自三昧;自修自证自金刚。⑧这不是一个修行“净心佛土”得成就的绝好例证吗

  由此可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论说《维摩经》的哲学理论,是为了依此理论去修行,以获得成就,而不是唱高调,摇旗呐喊。

  三、《维摩经》的男女性别论

  在娑婆界,当每一个人“呱呱”坠地出生时,便有了性别,…

《《维摩经》之哲学理论(坚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