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三法印”与现代生活(静觉)▪P3

  ..续本文上一页中教导弟子们说:“身体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身体就不会陷入苦,人们可以说让我的身体这样,让我的身体别那样。可是,身体不是我,所以身体会陷入苦,人们不能说让我的身体这样,让我的身体别那样。”比如在我们生病身体疼痛时,我们能命令它别痛吗

  它不会听我们的,它还是照样痛。所以,佛陀说身体不是我。同样的道理,受、想、行、识也不是我。对于诸法无我,《南传弥兰王问经》(汉译《那先比丘经》)中用一个“车喻”说明得非常清楚。龙军(汉译那先)向弥兰王解释“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称号,并不存在与这相应的“人”。龙军问弥兰王:“什么是龙军

  你认为头发是龙军吗

  ”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依次询问汗毛、指甲、牙齿、皮肤、肉、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胃等是不是龙军

  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又依次询问色、受、想、行、识是不是龙军

  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又询问是否五蕴之外的某种东西是龙军

  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便说:“我问得这样仔细,也没有发现任何龙军。因此,龙军确实只是一个空洞的声音,实无龙军。”接着,龙军以车为喻,依次询问车杆、车轴、车轮、车身、旗杆、车轭、车闸、刺棒是不是车

  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又询问是否这些部件之外的某种东西是车

  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便说:“我问得这样仔细,也没有发现任何车。因此,车确实是一个空洞的声音,实无有车。”最后,龙军总结说:正如各个部件凑在一起,便出现“车”这个词,同样,五蕴和合,称之为人。但依真谛,于此“人”不可得。对于佛陀所说的诸法无我,觉音菩萨在他的《清净道论》第十八品中总结说:“有数百部经,只说名色,而没有人及补特伽罗。正如“车”这个词,只是表达车轴、车身、车杆等等部件依据某种关系互相聚合,而当我们逐一考察各个部件时,我们发现依照绝对意义(第一义)并没有车。正如“房屋”这个词,只是表达木材和其它结构依据某种关系围绕空间,而依照绝对意义并没有房屋。正如“拳头”这个词,只是表达拇指等手指依据某种关系捏合,而依照绝对意义,并没有拳头……。同样道理,“人”和“我”只是表达五取蕴,而当我们逐一考察各个部分时,我们发现依照绝对意义,并没有“人”,可以妄称为“我”或“我的”。换言之,依照绝对意义,只有“名色”。凡是如是观者,他的见解才是如实之见。”

  我们如实了达诸法无我,就不会对世间的一切产生执著。《中阿含经》第二一六《爱生经》记载:佛陀住在祗舍园时,舍卫城有位家主失去心爱的独生子后,无心工作,不思饮食,总是去火葬场哭喊道:“我的独

  生子啊!你去哪儿了

  ”后来,他去见佛陀。

  佛陀告诉他说:“因爱而生忧愁、悲哀、痛苦、伤心和烦恼。”为什么会生爱呢

  就是不了达诸法无我,从而产生了爱的执著,才有了诸般痛苦。在《爱生经》中,佛陀还向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派遣来见他的婆罗门那利鸯伽举例说明因爱而生忧愁、悲哀、痛苦、伤心和烦恼的故事。佛陀说:在舍卫城有个妇女失去母亲,精神失常,从这条街跑到那条街,从这个路口跑到那个路口,询问别人有没有看见她的母亲

  其他失去父母、子女或配偶的妇女和男子也是如此。还有一个妇女已经结婚,而娘家亲属想要拆散她的婚姻,把她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人。她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便劈死她,然后自杀。她的丈夫心想:“这样,我俩就永不分离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多如牛毛,这都是因众生不了达无我之法产生了爱执而引起的。无我的事物就是缘起的事物,这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与其它事物毫无关联的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其它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众缘和合的关系中形成和存在的,根本不存在不依任何条件、绝对独立存在的事物。世人所谓永恒不变的、不依任何条件绝对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和人的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都是一种愚昧无知所产生的虚构自我意识。这种虚构的自我意识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为这种自我意识产生自私自利的欲望和自私自利不可能满足时的怨恨。贪欲和憎恨心理掩盖了人们光明的本性,扭曲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们产生烦恼,干出种种蠢事,造成种种恶业。一旦勘破无我,彻悟自性本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的根源。佛法的宗旨就是无我。处处忘不掉“我”字,这正是世俗意识的特点。由此,在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的肉体和思想意识的主人翁似的“我”,想到“我的利益”、“我的家庭”、“我的荣辱”、“我的得失”、“我的名利”等等,这个无形的“我”就出现了。这个“我”把肉体、思想、感情、意识都看做是他的附属物,认为是“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感觉等等。这个“我”是苦乐的感受者,在切身的利害面前,这个“我”就会跳出来,这个“我”在自己和别人中间画上爱和恨、亲和仇的界线。名利和财产的占有欲都从这个“我”产生,它支配着每个人的行动。从这个“我”出发,人就有了自我自私意识,就产生爱恨,计较利害得失,使人的心胸变得狭窄,目光变得短浅,品行变得恶劣。“无私地奉献”、“忘我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己为人”等这类菩萨行、高尚行为都产生于正确对待“自我”的态度。佛和凡夫在品德上的根本不同之处是:佛为众生着想,凡夫为自己着想。要想解脱自在,首先要破“我”、破私,作个无我之人,否则,永远都得不到解脱。就是因为有这个“我”,使人产生执著。

  产生执著的人认为钱是可爱的,权是可爱的,利益是可爱的,都是需要的,都是真真实实的,因而不惜一切手段,拚命去追求。但是,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比如爱执,你认定你所爱的对象是可爱的,是真实的,你的思想感情就象一双手似的紧紧抓住爱的对象不放。可是,假如你发现你所爱的对象是骗子,是虚情假意的,或者,你看透花容月貌般的女性最后不过是一堆骷髅,你还会不撤手吗

  壁画上的美人和金银财宝,人看了不会产生贪爱之心,因为看的人都知道那是假的,是假色假相。假若把你生活中的意中人、金银财产,都看成画面上的假色

  假相。你还会同样起贪心吗

  又比如你走路遇到大风,把灰尘刮进眼睛,你也不会对风生气,假如有人把灰尘撒入你的眼中,你就会勃然大怒。同样的结果,你为什么对风不生气,对人就生气呢

  理由很简单,你把风看做是“无心”的,把人却看做是“有心”的,这就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上的区别,即“有心”执心,“有人”执人。无心无人便无所执,无所执也就无恨可生,但是,只有彻了诸法无我才能做到。实际上,这个“我”并不存在,只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一个虚构妄念。由于这种虚构妄念,使人们产生自私,产生贪欲,产生虚荣心,产生种种烦恼,受种种苦。明白诸法无我就不会因我生出万般烦恼,就会明见诸种事物包括他人,都属因缘和合的暂时联系,其性虚幻,无可爱、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质。自己和身外诸物的关系也属因缘的暂时关系,而没有固定的从属关系。悟出“诸法无我”,就不会因物生贪,因贪求物,因求不得而生怨恨愤怒,因愤怒而又引起众多烦恼,造众多恶业。我们如果对世界上的各种事务、各种关系,不从本质上去认识,迷惑于表面现象,就会产生错觉幻觉,并把错觉幻觉当做真实可靠的东西进行执著地追求,而陷入贪爱迷恋的痛苦之中,从而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这种以虚当实的贪恋执著意识,就是我们生命自身难以打开的枷锁。我们如果了达了无我之法,就可了知世事的虚幻性、不可靠性、短暂性、充满苦恼等性质问题,而不会对这些事事物物产生执著贪恋,从而得到解脱自在。(三)涅架寂静与现代生活涅架寂静是佛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涅架(巴利语nibb6na,梵语nirvdna)一词,原意是“吹灭”、“清凉”、“平静”。原始佛教对涅粱的理解主要是指修行达到伦理和心理的最高境界。在巴利语三藏中,涅架通常指“心的平静”、“完全平静”。佛陀常将贪嗔痴比喻为火,必须予以熄灭;熄灭了贪嗔痴三毒之火,也就获得了内心的清凉和思想的平静。由此,“断爱”、“止贪”、“寂灭”、“离苦”、“和平”、“宁静”、“清净”、“善”和“解脱”等等都是涅架的同义词。《杂阿含经》第四九O经云:“舍利弗言:涅架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架。”概括地说,涅架寂静就是灭除了贪嗔痴,去除了烦“庙,而得到的无与伦比的快乐。在《中阿含经》第二O四《罗摩经》中,佛陀对自己达到的涅架境界是这样描述的:“众比丘啊J我自己处在生中,知道了生的危害,我追求无生,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涅架;我自己处在老中,知道了老的危害,我追求无老,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自己处在病中,知道了病的危害,我追求无病,无上的解脱———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涅架;我自己处在死中,知道了死的危害,我追求无死,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自己处在苦恼中,知道了苦恼的危害,我追求无苦恼,无上解脱—一涅架;我自己处在污秽中,知道了污秽的危害,我追求无污秽,无上的解脱—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涅架。”简而言之,佛陀所指的涅架是指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苦恼、无污秽的无上解脱。在原始佛教中,涅架也是极乐境界,《法句经》的《幸福品》中说道:“健康是最好的收益,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赖是最亲的

  亲人,涅槃是最高的幸福。”在《中阿含经》中,佛陀将快乐分成十个等级:一、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观的快乐;二、第一禅快乐;三、第二禅快乐;四、第三禅快乐;五、第四禅快乐;六、空无边处快乐;七、识无边处快乐;八、无所有处快乐;九、非想非非想处快乐;十、灭受想快乐。这第十种最高等级的快乐也就是涅 境界的快乐。到了大乘佛教,涅槃的概念又有了变化发展。在大乘佛经中,一般也接受早期佛教的涅架概念。例如,《大般涅槃经》卷四云:“灭诸烦恼,名为涅架”;“离诸有者,乃名涅架”;“离欲寂灭,名曰涅架”等。《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架。圣人今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架。”但对涅槃的理论阐释,大乘教义则有进一步的发展,《成唯识论》卷十还将涅架进一步分成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架、有余依涅架、无余依涅架和无住处涅架。其中无住处涅架指已经摆脱障碍,达到“真如”,但不滞留于涅架,而怀着慈悲,运用般若智慧,救度众生。这也就是大乘佛教的“菩萨”概念。上面反复地说明了涅架的意义,不管是大乘佛教的涅架意义还是原始佛教中的涅架意义,都离不开现实生活,都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谁没有生、老、病、死

  谁没有忧、悲、苦、恼呢

  如何才能去除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进入涅架呢

  通向涅架的途径就是实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八正道也叫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由这八正道就可以得到解脱,进入涅架寂灭的境界。

  在八正道中,正见就是正确的知见。什么是正确的知见呢

  印顺导师在他著的《成佛之道》中说:“又复正见者,即是四谛慧;如实知四苦,应断及应修,惑苦灭应证,由灭得涅架。”由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进入涅架。世间有种种的苦,在前面阐述诸行无常时,我们已略作解释,其实,无常的就是苦的、无我的。正思就是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从无常的正见中,引发正思。众生对于自我及世间一切原本是热恋贪著的,正思就是看到一切都是无常、是苦,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等能够放得下。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所以厌于世间,却勇于为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的人生观,什么也懒得做。从无我的正思中,于五欲能不致染著。正语就是合法的语言文字,指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正业就是合法的身业,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正命,是合法的经济生活,即有合法的职业,合理地取得钱财,在使用方面,不可过于浪费,也不可过于悭吝。正精进也称“四正勤”,即:一、没有生起的恶法,要使它不生;二、已生的恶法,要断除它;三、没有生的善法,要使它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它增长广大。总之,正精进就是指努力的去恶行善。正念则指专心系念,摄心不乱。正念修习成就,就能得正定。正定是趣向涅架的胜定,而不是外道的邪定。在现代生活中,走这八条正确的道路,就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得到安宁,人民得到安乐,我们的自身得到清凉、快乐、解脱、自在,也就是进入涅架寂静的境界。只要我们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来修这八圣道,我们就能灭除一切恶业,修行一切善业,那么,我们在现实的当下,在现代生活之中就可以得到涅架寂静。四、结 语法印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是对现象及诸法进行观察。就时间上而言,现象乃生灭变化的无常存在(诸行无常);于空间上,理论上而言,现象界之诸法,必与他物相互关联和合,无一孤立独存者(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则是诸法现象的价值观,即在现实的凡夫的轮回境界中,充斥着不满、苦恼,而无法获得绝对的幸福,即涅架寂静。我们只有依照佛陀的教导,修习八正道,就可以脱离轮回,进入绝对理想的境地—一—涅架寂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唯明有为,涅架寂静唯明无为,诸法无我则通明有为无为。又三法印加上“诸受是苦”,则称为四法印。因为“诸行无常”印中包含了“诸受是苦”,无常即苦,故通常说三法印,而省略了“诸受是苦”。三法印是识别佛法、非佛法的标准。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它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是最初的根本佛法,这在前言中已经说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三法印,并用于现实生活中,也就能把握与实践佛陀的根本思想了。愿大家在现代生活中好好地运用佛法,用三法印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去除种种执著,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快乐、幸福、美满的人生。

  参考书目:

  1.《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多识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年10月第二次印刷。

  2.《南传弥兰王问经》巴宙译,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10月第1版。

  3.《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郭良蓥著,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12月第l版。

  4.《成佛之道》印顺法师著.《妙云集》中编之五,台湾正闻出lta~~出版。

  

《论“三法印”与现代生活(静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