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教導弟子們說:“身體不是我。如果身體是我,身體就不會陷入苦,人們可以說讓我的身體這樣,讓我的身體別那樣。可是,身體不是我,所以身體會陷入苦,人們不能說讓我的身體這樣,讓我的身體別那樣。”比如在我們生病身體疼痛時,我們能命令它別痛嗎
它不會聽我們的,它還是照樣痛。所以,佛陀說身體不是我。同樣的道理,受、想、行、識也不是我。對于諸法無我,《南傳彌蘭王問經》(漢譯《那先比丘經》)中用一個“車喻”說明得非常清楚。龍軍(漢譯那先)向彌蘭王解釋“人”的名字只是一個稱號,並不存在與這相應的“人”。龍軍問彌蘭王:“什麼是龍軍
你認爲頭發是龍軍嗎
”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依次詢問汗毛、指甲、牙齒、皮膚、肉、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脾、肺、腸、胃等是不是龍軍
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又依次詢問色、受、想、行、識是不是龍軍
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又詢問是否五蘊之外的某種東西是龍軍
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便說:“我問得這樣仔細,也沒有發現任何龍軍。因此,龍軍確實只是一個空洞的聲音,實無龍軍。”接著,龍軍以車爲喻,依次詢問車杆、車軸、車輪、車身、旗杆、車轭、車閘、刺棒是不是車
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又詢問是否這些部件之外的某種東西是車
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便說:“我問得這樣仔細,也沒有發現任何車。因此,車確實是一個空洞的聲音,實無有車。”最後,龍軍總結說:正如各個部件湊在一起,便出現“車”這個詞,同樣,五蘊和合,稱之爲人。但依真谛,于此“人”不可得。對于佛陀所說的諸法無我,覺音菩薩在他的《清淨道論》第十八品中總結說:“有數百部經,只說名色,而沒有人及補特伽羅。正如“車”這個詞,只是表達車軸、車身、車杆等等部件依據某種關系互相聚合,而當我們逐一考察各個部件時,我們發現依照絕對意義(第一義)並沒有車。正如“房屋”這個詞,只是表達木材和其它結構依據某種關系圍繞空間,而依照絕對意義並沒有房屋。正如“拳頭”這個詞,只是表達拇指等手指依據某種關系捏合,而依照絕對意義,並沒有拳頭……。同樣道理,“人”和“我”只是表達五取蘊,而當我們逐一考察各個部分時,我們發現依照絕對意義,並沒有“人”,可以妄稱爲“我”或“我的”。換言之,依照絕對意義,只有“名色”。凡是如是觀者,他的見解才是如實之見。”
我們如實了達諸法無我,就不會對世間的一切産生執著。《中阿含經》第二一六《愛生經》記載:佛陀住在祗舍園時,舍衛城有位家主失去心愛的獨生子後,無心工作,不思飲食,總是去火葬場哭喊道:“我的獨
生子啊!你去哪兒了
”後來,他去見佛陀。
佛陀告訴他說:“因愛而生憂愁、悲哀、痛苦、傷心和煩惱。”爲什麼會生愛呢
就是不了達諸法無我,從而産生了愛的執著,才有了諸般痛苦。在《愛生經》中,佛陀還向波斯匿王的王後末利夫人派遣來見他的婆羅門那利鴦伽舉例說明因愛而生憂愁、悲哀、痛苦、傷心和煩惱的故事。佛陀說:在舍衛城有個婦女失去母親,精神失常,從這條街跑到那條街,從這個路口跑到那個路口,詢問別人有沒有看見她的母親
其他失去父母、子女或配偶的婦女和男子也是如此。還有一個婦女已經結婚,而娘家親屬想要拆散她的婚姻,把她嫁給一個她不喜歡的人。她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便劈死她,然後自殺。她的丈夫心想:“這樣,我倆就永不分離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多如牛毛,這都是因衆生不了達無我之法産生了愛執而引起的。無我的事物就是緣起的事物,這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與其它事物毫無關聯的單一獨立的存在,而是在與其它事物相互依賴、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衆緣和合的關系中形成和存在的,根本不存在不依任何條件、絕對獨立存在的事物。世人所謂永恒不變的、不依任何條件絕對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和人的與生俱來的自我意識都是一種愚昧無知所産生的虛構自我意識。這種虛構的自我意識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爲這種自我意識産生自私自利的欲望和自私自利不可能滿足時的怨恨。貪欲和憎恨心理掩蓋了人們光明的本性,扭曲了人們的思想感情,使人們産生煩惱,幹出種種蠢事,造成種種惡業。一旦勘破無我,徹悟自性本空,就能從虛妄夢境中覺醒,鏟除煩惱的根源。佛法的宗旨就是無我。處處忘不掉“我”字,這正是世俗意識的特點。由此,在每一個人的思想觀念中形成的肉體和思想意識的主人翁似的“我”,想到“我的利益”、“我的家庭”、“我的榮辱”、“我的得失”、“我的名利”等等,這個無形的“我”就出現了。這個“我”把肉體、思想、感情、意識都看做是他的附屬物,認爲是“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感情,“我”的感覺等等。這個“我”是苦樂的感受者,在切身的利害面前,這個“我”就會跳出來,這個“我”在自己和別人中間畫上愛和恨、親和仇的界線。名利和財産的占有欲都從這個“我”産生,它支配著每個人的行動。從這個“我”出發,人就有了自我自私意識,就産生愛恨,計較利害得失,使人的心胸變得狹窄,目光變得短淺,品行變得惡劣。“無私地奉獻”、“忘我的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舍己爲人”等這類菩薩行、高尚行爲都産生于正確對待“自我”的態度。佛和凡夫在品德上的根本不同之處是:佛爲衆生著想,凡夫爲自己著想。要想解脫自在,首先要破“我”、破私,作個無我之人,否則,永遠都得不到解脫。就是因爲有這個“我”,使人産生執著。
産生執著的人認爲錢是可愛的,權是可愛的,利益是可愛的,都是需要的,都是真真實實的,因而不惜一切手段,拚命去追求。但是,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比如愛執,你認定你所愛的對象是可愛的,是真實的,你的思想感情就象一雙手似的緊緊抓住愛的對象不放。可是,假如你發現你所愛的對象是騙子,是虛情假意的,或者,你看透花容月貌般的女性最後不過是一堆骷髅,你還會不撤手嗎
壁畫上的美人和金銀財寶,人看了不會産生貪愛之心,因爲看的人都知道那是假的,是假色假相。假若把你生活中的意中人、金銀財産,都看成畫面上的假色
假相。你還會同樣起貪心嗎
又比如你走路遇到大風,把灰塵刮進眼睛,你也不會對風生氣,假如有人把灰塵撒入你的眼中,你就會勃然大怒。同樣的結果,你爲什麼對風不生氣,對人就生氣呢
理由很簡單,你把風看做是“無心”的,把人卻看做是“有心”的,這就是人對事物所産生的看法上的區別,即“有心”執心,“有人”執人。無心無人便無所執,無所執也就無恨可生,但是,只有徹了諸法無我才能做到。實際上,這個“我”並不存在,只是人們的思想意識中的一個虛構妄念。由于這種虛構妄念,使人們産生自私,産生貪欲,産生虛榮心,産生種種煩惱,受種種苦。明白諸法無我就不會因我生出萬般煩惱,就會明見諸種事物包括他人,都屬因緣和合的暫時聯系,其性虛幻,無可愛、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質。自己和身外諸物的關系也屬因緣的暫時關系,而沒有固定的從屬關系。悟出“諸法無我”,就不會因物生貪,因貪求物,因求不得而生怨恨憤怒,因憤怒而又引起衆多煩惱,造衆多惡業。我們如果對世界上的各種事務、各種關系,不從本質上去認識,迷惑于表面現象,就會産生錯覺幻覺,並把錯覺幻覺當做真實可靠的東西進行執著地追求,而陷入貪愛迷戀的痛苦之中,從而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這種以虛當實的貪戀執著意識,就是我們生命自身難以打開的枷鎖。我們如果了達了無我之法,就可了知世事的虛幻性、不可靠性、短暫性、充滿苦惱等性質問題,而不會對這些事事物物産生執著貪戀,從而得到解脫自在。(叁)涅架寂靜與現代生活涅架寂靜是佛教追求的最高目標,涅架(巴利語nibb6na,梵語nirvdna)一詞,原意是“吹滅”、“清涼”、“平靜”。原始佛教對涅粱的理解主要是指修行達到倫理和心理的最高境界。在巴利語叁藏中,涅架通常指“心的平靜”、“完全平靜”。佛陀常將貪嗔癡比喻爲火,必須予以熄滅;熄滅了貪嗔癡叁毒之火,也就獲得了內心的清涼和思想的平靜。由此,“斷愛”、“止貪”、“寂滅”、“離苦”、“和平”、“甯靜”、“清淨”、“善”和“解脫”等等都是涅架的同義詞。《雜阿含經》第四九O經雲:“舍利弗言:涅架者,貪欲永盡,嗔恚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架。”概括地說,涅架寂靜就是滅除了貪嗔癡,去除了煩“廟,而得到的無與倫比的快樂。在《中阿含經》第二O四《羅摩經》中,佛陀對自己達到的涅架境界是這樣描述的:“衆比丘啊J我自己處在生中,知道了生的危害,我追求無生,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涅架;我自己處在老中,知道了老的危害,我追求無老,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自己處在病中,知道了病的危害,我追求無病,無上的解脫———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涅架;我自己處在死中,知道了死的危害,我追求無死,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自己處在苦惱中,知道了苦惱的危害,我追求無苦惱,無上解脫—一涅架;我自己處在汙穢中,知道了汙穢的危害,我追求無汙穢,無上的解脫—一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涅架。”簡而言之,佛陀所指的涅架是指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苦惱、無汙穢的無上解脫。在原始佛教中,涅架也是極樂境界,《法句經》的《幸福品》中說道:“健康是最好的收益,知足是最大的財富,信賴是最親的
親人,涅槃是最高的幸福。”在《中阿含經》中,佛陀將快樂分成十個等級:一、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觀的快樂;二、第一禅快樂;叁、第二禅快樂;四、第叁禅快樂;五、第四禅快樂;六、空無邊處快樂;七、識無邊處快樂;八、無所有處快樂;九、非想非非想處快樂;十、滅受想快樂。這第十種最高等級的快樂也就是涅 境界的快樂。到了大乘佛教,涅槃的概念又有了變化發展。在大乘佛經中,一般也接受早期佛教的涅架概念。例如,《大般涅槃經》卷四雲:“滅諸煩惱,名爲涅架”;“離諸有者,乃名涅架”;“離欲寂滅,名曰涅架”等。《大智度論》卷叁十一雲:“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余涅架。聖人今所受五衆盡,更不複受,是名無余涅架。”但對涅槃的理論闡釋,大乘教義則有進一步的發展,《成唯識論》卷十還將涅架進一步分成四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架、有余依涅架、無余依涅架和無住處涅架。其中無住處涅架指已經擺脫障礙,達到“真如”,但不滯留于涅架,而懷著慈悲,運用般若智慧,救度衆生。這也就是大乘佛教的“菩薩”概念。上面反複地說明了涅架的意義,不管是大乘佛教的涅架意義還是原始佛教中的涅架意義,都離不開現實生活,都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現實生活中,誰沒有生、老、病、死
誰沒有憂、悲、苦、惱呢
如何才能去除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進入涅架呢
通向涅架的途徑就是實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八正道也叫八聖道分,或八聖道支。由這八正道就可以得到解脫,進入涅架寂滅的境界。
在八正道中,正見就是正確的知見。什麼是正確的知見呢
印順導師在他著的《成佛之道》中說:“又複正見者,即是四谛慧;如實知四苦,應斷及應修,惑苦滅應證,由滅得涅架。”由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進入涅架。世間有種種的苦,在前面闡述諸行無常時,我們已略作解釋,其實,無常的就是苦的、無我的。正思就是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衆生對于自我及世間一切原本是熱戀貪著的,正思就是看到一切都是無常、是苦,而對于名利、權勢、恩怨等能夠放得下。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于世間,卻勇于爲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的人生觀,什麼也懶得做。從無我的正思中,于五欲能不致染著。正語就是合法的語言文字,指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正業就是合法的身業,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正命,是合法的經濟生活,即有合法的職業,合理地取得錢財,在使用方面,不可過于浪費,也不可過于悭吝。正精進也稱“四正勤”,即:一、沒有生起的惡法,要使它不生;二、已生的惡法,要斷除它;叁、沒有生的善法,要使它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它增長廣大。總之,正精進就是指努力的去惡行善。正念則指專心系念,攝心不亂。正念修習成就,就能得正定。正定是趣向涅架的勝定,而不是外道的邪定。在現代生活中,走這八條正確的道路,就可以使我們的社會得到安甯,人民得到安樂,我們的自身得到清涼、快樂、解脫、自在,也就是進入涅架寂靜的境界。只要我們明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來修這八聖道,我們就能滅除一切惡業,修行一切善業,那麼,我們在現實的當下,在現代生活之中就可以得到涅架寂靜。四、結 語法印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是對現象及諸法進行觀察。就時間上而言,現象乃生滅變化的無常存在(諸行無常);于空間上,理論上而言,現象界之諸法,必與他物相互關聯和合,無一孤立獨存者(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則是諸法現象的價值觀,即在現實的凡夫的輪回境界中,充斥著不滿、苦惱,而無法獲得絕對的幸福,即涅架寂靜。我們只有依照佛陀的教導,修習八正道,就可以脫離輪回,進入絕對理想的境地—一—涅架寂靜。叁法印中,諸行無常唯明有爲,涅架寂靜唯明無爲,諸法無我則通明有爲無爲。又叁法印加上“諸受是苦”,則稱爲四法印。因爲“諸行無常”印中包含了“諸受是苦”,無常即苦,故通常說叁法印,而省略了“諸受是苦”。叁法印是識別佛法、非佛法的標准。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它是緣起說的思想基礎,是最初的根本佛法,這在前言中已經說了。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叁法印,並用于現實生活中,也就能把握與實踐佛陀的根本思想了。願大家在現代生活中好好地運用佛法,用叁法印來指導我們的思想,去除種種執著,我們就能得到一個快樂、幸福、美滿的人生。
參考書目:
1.《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多識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年10月第二次印刷。
2.《南傳彌蘭王問經》巴宙譯,中國社會科學院1997年10月第1版。
3.《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郭良蓥著,中國社會科學院1997年12月第l版。
4.《成佛之道》印順法師著.《妙雲集》中編之五,臺灣正聞出lta~~出版。
《論“叁法印”與現代生活(靜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