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道与边见(戒净)▪P3

  ..续本文上一页个实实在在的我在操纵着我们的生命,在接受轮回,在造业,在招受果报,这就属于增益见。如果执着说佛法不是讲无我吗

  为什么无我也不对呢

  因为佛法所说的无我,所要无的是外道所说的那种恒常普遍的自我,而有情的这种假我其实还是有的,所以说如果连假我都否定了,这就变成了断灭,属于损减见。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我和无我,这就不能证得中道的智慧。

  4、法增减边。对法的认识要远离增益和损减的二边。从依他起的角度来说,心目的现象是有的,但如果把心目的现象看成是真实不变的,是实实在在的,那就是法增益边。可是从遍计所执的角度来说,我们所执着的这个心心所的现象它是没有的,如果把它看成是实实在在的没有,那就是法损减边,这样就不能如实的认识心和心所,也就不能悟入中道。

  5、所治能治边。就是把所对治的执著为一边,把能对治的执著为一边。如果我们执著有实在的不善等杂染法被清净法所对治,这就属于所治边。如果我们执著有善等清净法去对治杂染法,那就是能治边。从实相来说,所对治的杂染法和能对治的清净法都是不可得的。如果停留在能所的状态之下,那么我们永远都不能证得中道。因为有对立故,而中道的行为是远离一切差别的。

  6.常断边。就是在有情法上执著为有是常住边,或者在有情法上执著为非有是断灭边。有情法是依他起的现象,对依他起的现象如果一定执著它是真实不变的有,这是属于常住边,如果认为依他起的事相是什么都没有,那就属于断灭边,若不能正确认识有情法,就会落入常见边和断见边。这样就不能生起中道的智见。

  7、所取能取边。我们的认识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能认识就是能取,一方面是所认识就是所取,执著有能取和所取的差别,就属于二边之见。比如无明,它的存在必然有两种状态:能认识的无明是一边,被无明所认识的境界又是一边。与无明相对的“明”即智慧,同样也有它能认识的能力和所认识的境界,这样就会形成所取和能取各为一边。无明与智慧本身也存在能治和所治。譬如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前者戒定慧是能对治,后者贪嗔痴就是所对治,其实,能取和所取、能治和所治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对这种因缘和合如梦如幻的现象产生执著的话,那就不能解脱众苦,更不能证得解脱之智。

  8、染净边。就是执著染为一边,执著净为一边。修行就是要克服对这二边的执著。我们说转染成净,也就是用净法来对治染法。那么什么是染法

  什么又是净法呢

  染法指的是杂染法,简单的说有三种:一、烦恼杂染,如贪嗔痴爱恨等,这些都是烦恼杂染。烦恼杂染又有三种:(一)诸见,指六根本烦恼中的恶见。(二)贪嗔痴相,主要指烦恼本身。(三)后有愿,就是对未来生命的执著,这也是烦恼。这三种烦恼要用三种智慧来对治。也就是用空智来对治诸见,无相智对治贪嗔痴相,无愿智对治后有愿。二、业杂染,业就是以烦恼为基础而发起的行为,包括所作有漏的善业和恶业。它能对治不作智。三、生杂染,就是由烦恼业所招感的生命果报本。比如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思惟,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一切都是杂染的。故叫生杂染,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就是未来生命最初出现的那一刹那。(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就是从我们第一念投生之后,后边所生起的心心所。(三)后有相续,指我们未来的一生,这一生死了,未来一生的相续生起,叫后有相续。针对这三种生杂染,分别用无生智对治后有生;无起智对治生已心心所念念起;无自性智对治后有相续。这样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统统灭掉了,这就是清净状态了。如果在清净法界中执著有实在的杂染或清净,那就是二边之见,杂染并不是法界的本来面目,法界是平等一味,离言绝待,既没有杂染,也没有清净,哪里还有染净可言呢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染净诸法,也就不能证得中道实相了。

  9、有非有边。《辨中边论》云:“分别有分别非有各为一边。”就是执有为一边,非有为一边。什么是有边呢

  有人对佛法所讲的空性道理并不能正确认识,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有情,这个有情坏灭了之后就空了,因为执著有一种空性的有情,这就属于有边(常见)。什么是非有呢

  有一种人听了佛法说无我的道理之后,认为有情、假我这一切都不存在,于是就产生断见(非有边)。如果不能离开有和非有这样的两边之见,就不能证得中道。

  10、所能寂边。如上论云:“分别所寂分别能寂各为一边。”能寂即能够使生死和烦恼灭掉这样的一种智慧;所寂即所寂灭的对象。比如菩提涅槃是所寂,智慧就是能寂。智慧寂灭了生死烦恼之后,就证得所寂的菩提涅架。如果执著有所断的一边就是能寂边,执著有能断的一边就是能寂边。这样对空就产生一种怖畏。若能认识到生死烦恼本来就是无自性的、空寂的、空的,那就没什么好怖畏。若不能正确认识所寂和能寂,那么声闻人就会对空产生怖畏,这样就落在断见、空见中,永远无法断烦恼、了生死,更不用说证得菩提涅架。

  11、怖畏边。如上论云:“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什么叫分别所怖呢

  怖与畏其实是两个东西,怖是所怖,畏是能畏,就是我们对境界产生一种恐怖和畏惧的心理。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怖畏,是因为把六尘境界看得太实在于,所以对生死流转产生恐怖。比如声闻人把生死看得太实在了,所以才会观三界如火宅,视生死如怨家。如果把生死看成如梦幻泡影,就不会害怕了。一方面对这种自以为是实在的境界产生恐怖,另一方面进一步又执著这种痛苦的境界,所以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畏惧心理,于是就害怕生死。如果不能认识所怖和能畏的二边之见,就能使菩萨对生死产生怖畏,在发心上产生退失。

  12、所能取边。《辨中边论》云:“分别所取分别能取各为一边。”所取是所认识的相分,能取是能认识的见分,它们都是自证分所变现的,如果我们执著有一个实在的能取和所取,那就是二边之见。能取和所取就象幻师一样,能变现很多的东西,既然是变现出来的,那就不是实在的东西。所以说:“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知道了唯识所现的道理,就会认识到离识以外没有实在的境界可得,境是空的,进一步认识到能认识的智慧也是空的,这就是唯识心空境寂的道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能取和所取是不可得的,是空的,也就不能认识到唯识所变的道理。那么永远就活在虚幻的境界中。

  13、正邪边。如上论云:“分别正性分别邪性各为一边。”就是正性为一边,邪性为一边。什么叫正性呢

  正性就是正性离生,指的是见道。见道是成就智慧、证得实相、远离生死,所以叫正性离生。在见道之前都属于邪性。譬如:暖、顶、忍、世第一这四加行包括凡夫在内部是邪性的范畴。正与邪的区别,从本质上说正性是属于无漏智,邪性指的是有漏的妄识。当一个人进入见道时,无漏智的生命系统就开始现行了。而在见道之前所现行的都是有漏妄识的生命系统,所以它是属于邪性。如实观在加行位时要产生四种寻思,四种如实智。如实智的开发是在忍位和世第一位。那么如实观到底是属于正性,还是属于邪性呢

  他本来应属于邪性的系统,但他能引发正性,所以又含有正性的成份在内,这样就不可以把他定说为是正性的,因为他是妄识邪性的系统。但也不能把他定说为是邪性的,因为他马上就可以引发正性了。譬如两木生火,两木虽没有火,但经过摩擦之后却能产生火,火生出来之后再把木头烧掉。如实观也是这样,虽不属于正性离生,但通过如实观引发的正性离生的这种无漏智慧,反过来又能把如实观这种妄识系统彻底打破。因为他是顺着正性,能引发正性,所以不能说他是邪性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正性和邪性,那就不能消灭妄识系统,有妄识在,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永远与无明为伴侣,更谈不上证中道了。

  14、有用无用边。如上论云:“分别有用分别无用各为一边。”有用无用指的是圣智。有人执著圣智一定要先有分别之后,才能除去染污烦恼。如果不先分别,这个圣智就没有断除染污烦恼的作用。其实这种说法是二边之见。譬如初灯喻,一盏灯,当我们把它;点亮时,黑暗就消失了,灯破暗是不须要分别的,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不会有黑暗存在。所以有圣智也就没有染污烦恼。如果不远离这种执着,认为圣智要先分别后才有用,或者执著圣智不分别就没有作用,必落入有用无用的二边之见。这就远离中道了。

  15、分别及时边。如上论云:“分别不起分别时等各为一边。”就是分别不起为一边,分别时等又是一边。外人执著这个无漏圣智要么就永远不生起来,要么生起来就应该长时间的永远的无始无终的现行。那么杂染也应该与圣智一样也是无始无终的,不应该断掉,因为杂染本身也是无始就已经存在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二边之见。譬如后灯喻,此喻有二义:一、灯现在虽然没有点起来,但以后可以点起来,就象圣智一样,现在没有开发,以后可以开发。二、灯一旦点亮之后,黑暗也就随之而消失。如果不能远离分别不起和分别时等二边的执著,就不能正确认识中道。

  以上所说的种种边见,能使行人落入边病,学佛修行的人如果有边见,就象戴上有色的眼镜一样,看什么东西都是变色的,永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真面目,也不能正确认识别人的真面目,更无法正确认识宇宙万有的真面目。纵使精进用功修行,也只是与中道背道而驰的邪知邪行。它可以直接断送行人的法身慧命,能使行人沉溺于生死海中不能出离。不远离边见,要想解脱生死、趣向涅架,犹如蒸沙成饭无有是处。因此说边见违害甚深甚深!行人不为之所害者甚难甚难!所以要想证得中道一定要远离边见,要远离边见才能证得中道,才能彻底究竟万法之本源。

  结 语

  以上是说明中道与二边义,也就是显示了适中的中道和除去二边的边执。如在所缘上,或心行上往往很容易落在一边,如果能了达所缘境是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那么就能契入中道而远离二边。如果能了知佛说无常无我等法,是为对治外道之常我而说,那么在修行上也就可以契入中道。在修证上如果能了知上面所说的有用无用等义,那么就能知道种种增上不仅仅是一法的作用。如破暗灯,非初非后,象这样成佛虽然不是因为有因种就可以,但也不是离开因种展转增上而成佛。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不偏于初后二边而契入中道。关于中道与边见的问题在《辨中边论》中谈得特别清楚特别详尽。若有想进一步探讨研究者,可以参阅此论。它告诉你如何去除边见,如何正确把握中道,乃至悟入中道。本人因智识浅薄,关于唯识的经论又学得不太多,所以没有将这个问题阐述得更详尽更全面,又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伏愿诸师大德长老悲愍垂教。

  参考书目:

  佛光大辞典

  ②《辨中边论·辨相品》

  ③《辨中边论·辨无上乘品》

  ④《太虚大师全集》1 5本,辨中边论颂释

  ⑤《闽南佛学报》1991年第二期,济群法师写的《辨中边论》述义

  ⑥济群法师《辩中边论讲记》

  ⑦《唯识读本》

  ⑧《妙云集·中观今论》

  ⑧《妙云集》

  ⑨《宝积经讲记》

  ⑩法舫法师讲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11)现代佛学丛刊,《唯住识学概沦》中默如写的唯识学概要。

  

  

《中道与边见(戒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