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道与边见(戒净)▪P2

  ..续本文上一页离虚妄分别。但不能说空性就是虚妄分别,也不可以说空性与虚妄分别是截然不同的二体,二者的关系应当是不一不异。第二颂是对前颂内容的总结,在一切法中,由有空性(圆成实相)、虚妄分别(依他起相),所以说非空。“有”就是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由依他起相的虚妄分别尽管在胜义中非真实有,但在客观上还不能说它是没有的,因为有情依妄识分别起烦恼造业,流转生死,修行的人只有灭去这种妄识才能得到解脱,圆成实相也是法尔如是,真实不虚的。“无”,就是遍计所执相,它只是有情主观错误的妄执,其实是没有的,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性的有无就能妙契中道。总而言之,一切法既不是一向空,也不是一向不空,不空而空,这才是离二边而契中道。

  (三)中道在修证中的意义

  学佛修行,首先要知道我们的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如《阿含经》是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是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所以中道的修证是以正见为体的实践,不落于情本的空有等二边之见。可见中道是修证中的基础,整个修证的过程都要建立·在中道的认识上。比如说:对遍计所执的认识也有中道;对依他起的认识也有中道,对圆成实的认识也有中道。这三种中道正确的认识遍计所执是没有的,依他起是假有的,圆成实是实有的,整个认识过程的意义,如果没有中道的认识,也就是会处在一种边见、实有见、自见的偏执之中,这样就会产生我法二执,产生烦恼所知二障,从而迷惑造业,流转生死。中道的认识也就是真实的认识,真实的认识就关系到正见的树立,树立正见才能破除我法中道与边见 165二执,断二障、显二空、证二果。

  中道的修证,就是要断除我法二执,一般人都执著五蕴假和之身为实我,外在的六尘等为实法。唯识家认为这是遍计所执,是妄情。既然是妄情,当然也就是识心所变现的。因为识心上有能取执的意念和所取执的尘影。由此二分的妄情上而构成我法性。我们知道我法是从识变而有的,故无实在性可得。那么众生的这种所谓的我法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这是众生分别心上所起的一种妄想。因昧于真理,习惯以非为是,而且把五蕴假合之我看得过份重,从而轻视他人。因为看自己重,就觉得我体是实有的,于是处处保养安抚他。因此不惜代价巧取诈夺,以求得这个我称心如意。唯识学上说:由我执而起烦恼障。烦恼障正是生死流转的根本,而为发业润生之惑。我们就是有此障,才永远在三界中轮回而无法悟证涅槃极果。这种我执现象非常普遍,但在执著的程度上比较浅,而更深一层的计划则是法执。一般人只知道以我为主,于是就会想出许许多多的主意来,这主意对不对不管,而一味的认非为是,这就是法执。唯识学上说:由法执而起所知障。这怎么说呢

  所知的一切境界、一切理论,并不是什么障碍,由于自己没有智慧而固执自己的意见——法执,就对所知的境上发生障碍,其实这是妄计横执。所知障是迷妄的根源,我们就是有了此障,才迷惑诸法的真理,而不能证得菩提妙果。下面进一步所要说明的是我法二空的道理。

  我法二执是一切大小乘所要破除的。为什么要说我法二空呢

  因为我法二空是入中道的关键,是达到真如妙理的捷径,也是唯识观的究竟。如果能够突破这一关,就能证得菩提涅架的极果。我空,就是所谓补特伽罗无我。我空是观没有常一、主宰的我体的正见,也就是说有情的体,不过是五蕴假和合的。如果对每一蕴详细地观察,就不难知道,无非是生灭变化之法了。但这里的空,是针对我执而言的,并不是空无所有的意思。因为假我是有情相续的名称,而—且是现前的事实,这个假我还是不能否定的。如果拨无假我的存在,那就等于堕入毕竟空了。所以《唯识三十颂》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法空就是法无我,这是观五蕴的每一法体,都无坚实自性的正见,依他起的法体,究竟是缘生,是自然无性,并不是说连依他起的假法也没有。故有所谓:“无体随情假,有情施设假”之说,缘生假有是现前的事实,不过是无性不可得而已,如果连假有也拨无的话,那就堕入空见。

  我法二执遣除之后,所显出来的二空真如之理,这就是中道修证的最高境界,也是唯识的究竟目的。一般人总是执我计法,随起二障,沉沦生死,不能证悟,佛菩萨慈愍迷谬的众生,令他们破除虚妄的我执、法执,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令他们转染成净,究竟证得圆成实——我法二空。由于破除虚妄性的我法二执的遍计所执,便能显示真实性的我法二空的圆成实了。如《辨中边论》颂曰: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唯识学讲“心有境无”,首先要认识到识的有是相对境界而言的。“境无”有二方面的意思:①遍计所执是没有的。②依他起的见相二分是没有的。因为境是由识所变现的,离开了识也就没有所谓的境。我们认识到所取的境空,那么能取的妄识也随之而空。所以说境无所得,识也无所得生。即诸法之有,由识而有,似有而不真实,因此能了达境无所得的智慧也就生起了。从而了知境是空的;更进一步证明一切宇宙万有都是无所得;都是毕竟空,那么能变的识也空,从而生起了达能识空的智慧。其实,能缘识的生起是由于所取,所取既空,能取当然也就随之而空了。二取既空,那么就证得一切无相的圆成实了。识的生起变现各种各样的境相,能取所取、见分相分等,所以叫有所得,所得境虽然有,唯是假有。能够认识这个假有如幻如化,能缘的心识实性也没有。能缘的识性没有了,那么能取所取,见分相分在依他起的角度上来看虽然有.但从圆成实空义上来看却是没有的,如果能够了达此虚妄分别有,毕竟无所得,外境没有了,能缘能分别的妄识也没有的道理。以此作为入无相的方便,那么就能了达这种有得正是无得,无得中也唯有妄法可得,从而趣证中道实相了。二、边见者何边见,具称边执见,执著片面极端的见解,为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边见有二种:(1)常见,认为我们死后常住不变。(2)断见,认为我们死后断绝。也就是五取蕴执取断为一边,常为一边的谬见,这种执边见是缘于有身见所执的我、我所之事法,而起断、常二见,障碍处中之道谛与出离之灭谛。又此见是随有身见而转。《成唯识论》卷六说:此见有四十七见,其中七断灭论属于断见,其余四十见属于常见。又此见摄于遍行之惑,与有身见同为自界缘。都是以慧为体,为见苦所断的烦恼。边见的定义已经说过了,那么见可以分为几类呢

  (二)见的类别

  见,可以分为两类:一、正见,二、邪见。一、正见,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是属于八正道之一,也是十善之一。是“邪见”的对称。正见是远离或有或无、或常或断的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的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的见解都属于正见。所以广泛的说,凡是佛教所公认的道理都属于正见。根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载:正见可以分为二类:(一)有漏正见,又称世俗正见,就是与意识相应的有漏善慧。属于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二)无漏正见,又称出世间正见,就是尽无生智不摄之意相应善慧。如八种无漏忍,有学八智、无学正见等。二、邪见,有五种:(1)身见,就是我见我所见,不知道我们这个色身是五蕴假合之体,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也不知道我身边外的一切事物都没有实在的主宰者,而计度有实在的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和我所见二者,就是身见。(2)边见,如前所说。(3)邪见、拨无因果的道理,认为世间上没有可以招来结果的因,也没有由原因所产生的结果,所以恶的也没什么好怖畏,善的也没什么好向往的。象这样的谬见是诸见当中最邪的,所以叫取见。(4)见取见,以劣知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劣事,认为这是最胜殊妙的,而且能够通向非想天,除了信此之外,别的不信。(5)戒禁取见,由上面的见取见,于是就以非理非过的戒禁为始,取其种种的行法,作为生天之因,或涅架之道。戒禁取见有二种:持牛戒或鸡戒等,认为是生天之因,这是非因计因的戒禁取见。修涂灰断食等种种的苦行,认为是趣向涅槃之道。这是非道计道的戒禁取见。以上五见是恶慧的一分,在见道时才能断尽。上面说过见的类别,下面进一步说明边见的种类及其违害。

  (三)边见的种类及其违害

  边见的种类很多,这里就举《辨中边论》中所说的十五对边见来说明。

  l、异性一性边。就是异性执为一边,一性执为一边。有人认为神我与五蕴身是两个东西,那就属于异性边,有人认为神我与五蕴是一个东西,那就是属于一性边。其实执着神我与五蕴是异性或一性都是不对的,因为五蕴身与神我既不是异性,也不是一性,所以执异执一都是边见。如果我们不能正确了解这个因缘假合的五蕴身与神我的关系,就无法修中道行。

  2、外道声闻边。什么是外道边呢

  就是执著色等为常性的,因为有这种常住的执着,所以才有许多的烦恼,这叫作外道边。什么叫声闻边呢

  就是执著色等是无常的,这是声闻边。说到无常,可以从三性来说,从遍计所执的意义上来说,所执的无常其实是错误的,就是从依他起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可以执著它,因为依他起的本身就是无常的,所以说它是非常。从圆成实法性色的角度来说,它是属于常的,那么我们也不可以执它为无常的,所以说圆成实性是非无常。因此对中道的认识应当是非常非无常。如果不能如实的认识色等,就会执著或常或无常,这样就远离中道了。

  3、有情增减边。就是对有情产生增益的执著或损减的执著,这都是属于二边之见。如果执着有一…

《中道与边见(戒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