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道與邊見(戒淨)▪P2

  ..續本文上一頁離虛妄分別。但不能說空性就是虛妄分別,也不可以說空性與虛妄分別是截然不同的二體,二者的關系應當是不一不異。第二頌是對前頌內容的總結,在一切法中,由有空性(圓成實相)、虛妄分別(依他起相),所以說非空。“有”就是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由依他起相的虛妄分別盡管在勝義中非真實有,但在客觀上還不能說它是沒有的,因爲有情依妄識分別起煩惱造業,流轉生死,修行的人只有滅去這種妄識才能得到解脫,圓成實相也是法爾如是,真實不虛的。“無”,就是遍計所執相,它只是有情主觀錯誤的妄執,其實是沒有的,如果能夠正確的認識:性的有無就能妙契中道。總而言之,一切法既不是一向空,也不是一向不空,不空而空,這才是離二邊而契中道。

  (叁)中道在修證中的意義

  學佛修行,首先要知道我們的一切身心的行爲都是以正見爲眼目。如《阿含經》是以正見爲諸行的先導。《般若經》是以般若爲萬行的先導。所以中道的修證是以正見爲體的實踐,不落于情本的空有等二邊之見。可見中道是修證中的基礎,整個修證的過程都要建立·在中道的認識上。比如說:對遍計所執的認識也有中道;對依他起的認識也有中道,對圓成實的認識也有中道。這叁種中道正確的認識遍計所執是沒有的,依他起是假有的,圓成實是實有的,整個認識過程的意義,如果沒有中道的認識,也就是會處在一種邊見、實有見、自見的偏執之中,這樣就會産生我法二執,産生煩惱所知二障,從而迷惑造業,流轉生死。中道的認識也就是真實的認識,真實的認識就關系到正見的樹立,樹立正見才能破除我法中道與邊見 165二執,斷二障、顯二空、證二果。

  中道的修證,就是要斷除我法二執,一般人都執著五蘊假和之身爲實我,外在的六塵等爲實法。唯識家認爲這是遍計所執,是妄情。既然是妄情,當然也就是識心所變現的。因爲識心上有能取執的意念和所取執的塵影。由此二分的妄情上而構成我法性。我們知道我法是從識變而有的,故無實在性可得。那麼衆生的這種所謂的我法到底是什麼呢

  簡單的說這是衆生分別心上所起的一種妄想。因昧于真理,習慣以非爲是,而且把五蘊假合之我看得過份重,從而輕視他人。因爲看自己重,就覺得我體是實有的,于是處處保養安撫他。因此不惜代價巧取詐奪,以求得這個我稱心如意。唯識學上說:由我執而起煩惱障。煩惱障正是生死流轉的根本,而爲發業潤生之惑。我們就是有此障,才永遠在叁界中輪回而無法悟證涅槃極果。這種我執現象非常普遍,但在執著的程度上比較淺,而更深一層的計劃則是法執。一般人只知道以我爲主,于是就會想出許許多多的主意來,這主意對不對不管,而一味的認非爲是,這就是法執。唯識學上說:由法執而起所知障。這怎麼說呢

  所知的一切境界、一切理論,並不是什麼障礙,由于自己沒有智慧而固執自己的意見——法執,就對所知的境上發生障礙,其實這是妄計橫執。所知障是迷妄的根源,我們就是有了此障,才迷惑諸法的真理,而不能證得菩提妙果。下面進一步所要說明的是我法二空的道理。

  我法二執是一切大小乘所要破除的。爲什麼要說我法二空呢

  因爲我法二空是入中道的關鍵,是達到真如妙理的捷徑,也是唯識觀的究竟。如果能夠突破這一關,就能證得菩提涅架的極果。我空,就是所謂補特伽羅無我。我空是觀沒有常一、主宰的我體的正見,也就是說有情的體,不過是五蘊假和合的。如果對每一蘊詳細地觀察,就不難知道,無非是生滅變化之法了。但這裏的空,是針對我執而言的,並不是空無所有的意思。因爲假我是有情相續的名稱,而—且是現前的事實,這個假我還是不能否定的。如果撥無假我的存在,那就等于墮入畢竟空了。所以《唯識叁十頌》雲,“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法空就是法無我,這是觀五蘊的每一法體,都無堅實自性的正見,依他起的法體,究竟是緣生,是自然無性,並不是說連依他起的假法也沒有。故有所謂:“無體隨情假,有情施設假”之說,緣生假有是現前的事實,不過是無性不可得而已,如果連假有也撥無的話,那就墮入空見。

  我法二執遣除之後,所顯出來的二空真如之理,這就是中道修證的最高境界,也是唯識的究竟目的。一般人總是執我計法,隨起二障,沈淪生死,不能證悟,佛菩薩慈愍迷謬的衆生,令他們破除虛妄的我執、法執,斷除煩惱障、所知障,令他們轉染成淨,究竟證得圓成實——我法二空。由于破除虛妄性的我法二執的遍計所執,便能顯示真實性的我法二空的圓成實了。如《辨中邊論》頌曰: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唯識學講“心有境無”,首先要認識到識的有是相對境界而言的。“境無”有二方面的意思:①遍計所執是沒有的。②依他起的見相二分是沒有的。因爲境是由識所變現的,離開了識也就沒有所謂的境。我們認識到所取的境空,那麼能取的妄識也隨之而空。所以說境無所得,識也無所得生。即諸法之有,由識而有,似有而不真實,因此能了達境無所得的智慧也就生起了。從而了知境是空的;更進一步證明一切宇宙萬有都是無所得;都是畢竟空,那麼能變的識也空,從而生起了達能識空的智慧。其實,能緣識的生起是由于所取,所取既空,能取當然也就隨之而空了。二取既空,那麼就證得一切無相的圓成實了。識的生起變現各種各樣的境相,能取所取、見分相分等,所以叫有所得,所得境雖然有,唯是假有。能夠認識這個假有如幻如化,能緣的心識實性也沒有。能緣的識性沒有了,那麼能取所取,見分相分在依他起的角度上來看雖然有.但從圓成實空義上來看卻是沒有的,如果能夠了達此虛妄分別有,畢竟無所得,外境沒有了,能緣能分別的妄識也沒有的道理。以此作爲入無相的方便,那麼就能了達這種有得正是無得,無得中也唯有妄法可得,從而趣證中道實相了。二、邊見者何邊見,具稱邊執見,執著片面極端的見解,爲十隨眠之一,五見之一。邊見有二種:(1)常見,認爲我們死後常住不變。(2)斷見,認爲我們死後斷絕。也就是五取蘊執取斷爲一邊,常爲一邊的謬見,這種執邊見是緣于有身見所執的我、我所之事法,而起斷、常二見,障礙處中之道谛與出離之滅谛。又此見是隨有身見而轉。《成唯識論》卷六說:此見有四十七見,其中七斷滅論屬于斷見,其余四十見屬于常見。又此見攝于遍行之惑,與有身見同爲自界緣。都是以慧爲體,爲見苦所斷的煩惱。邊見的定義已經說過了,那麼見可以分爲幾類呢

  (二)見的類別

  見,可以分爲兩類:一、正見,二、邪見。一、正見,是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的因果,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稱爲正見,是屬于八正道之一,也是十善之一。是“邪見”的對稱。正見是遠離或有或無、或常或斷的邪見,而采取持平正中的見解。如遠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的見解都屬于正見。所以廣泛的說,凡是佛教所公認的道理都屬于正見。根據《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七載:正見可以分爲二類:(一)有漏正見,又稱世俗正見,就是與意識相應的有漏善慧。屬于有漏有取者,故轉向善趣,招未來可喜所欲之果。(二)無漏正見,又稱出世間正見,就是盡無生智不攝之意相應善慧。如八種無漏忍,有學八智、無學正見等。二、邪見,有五種:(1)身見,就是我見我所見,不知道我們這個色身是五蘊假合之體,而計度實有我身(我見),也不知道我身邊外的一切事物都沒有實在的主宰者,而計度有實在的我所有物(我所見),合此我見和我所見二者,就是身見。(2)邊見,如前所說。(3)邪見、撥無因果的道理,認爲世間上沒有可以招來結果的因,也沒有由原因所産生的結果,所以惡的也沒什麼好怖畏,善的也沒什麼好向往的。象這樣的謬見是諸見當中最邪的,所以叫取見。(4)見取見,以劣知見爲始,取其他種種之劣事,認爲這是最勝殊妙的,而且能夠通向非想天,除了信此之外,別的不信。(5)戒禁取見,由上面的見取見,于是就以非理非過的戒禁爲始,取其種種的行法,作爲生天之因,或涅架之道。戒禁取見有二種:持牛戒或雞戒等,認爲是生天之因,這是非因計因的戒禁取見。修塗灰斷食等種種的苦行,認爲是趣向涅槃之道。這是非道計道的戒禁取見。以上五見是惡慧的一分,在見道時才能斷盡。上面說過見的類別,下面進一步說明邊見的種類及其違害。

  (叁)邊見的種類及其違害

  邊見的種類很多,這裏就舉《辨中邊論》中所說的十五對邊見來說明。

  l、異性一性邊。就是異性執爲一邊,一性執爲一邊。有人認爲神我與五蘊身是兩個東西,那就屬于異性邊,有人認爲神我與五蘊是一個東西,那就是屬于一性邊。其實執著神我與五蘊是異性或一性都是不對的,因爲五蘊身與神我既不是異性,也不是一性,所以執異執一都是邊見。如果我們不能正確了解這個因緣假合的五蘊身與神我的關系,就無法修中道行。

  2、外道聲聞邊。什麼是外道邊呢

  就是執著色等爲常性的,因爲有這種常住的執著,所以才有許多的煩惱,這叫作外道邊。什麼叫聲聞邊呢

  就是執著色等是無常的,這是聲聞邊。說到無常,可以從叁性來說,從遍計所執的意義上來說,所執的無常其實是錯誤的,就是從依他起的角度來說,我們也不可以執著它,因爲依他起的本身就是無常的,所以說它是非常。從圓成實法性色的角度來說,它是屬于常的,那麼我們也不可以執它爲無常的,所以說圓成實性是非無常。因此對中道的認識應當是非常非無常。如果不能如實的認識色等,就會執著或常或無常,這樣就遠離中道了。

  3、有情增減邊。就是對有情産生增益的執著或損減的執著,這都是屬于二邊之見。如果執著有一…

《中道與邊見(戒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