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實實在在的我在操縱著我們的生命,在接受輪回,在造業,在招受果報,這就屬于增益見。如果執著說佛法不是講無我嗎
爲什麼無我也不對呢
因爲佛法所說的無我,所要無的是外道所說的那種恒常普遍的自我,而有情的這種假我其實還是有的,所以說如果連假我都否定了,這就變成了斷滅,屬于損減見。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我和無我,這就不能證得中道的智慧。
4、法增減邊。對法的認識要遠離增益和損減的二邊。從依他起的角度來說,心目的現象是有的,但如果把心目的現象看成是真實不變的,是實實在在的,那就是法增益邊。可是從遍計所執的角度來說,我們所執著的這個心心所的現象它是沒有的,如果把它看成是實實在在的沒有,那就是法損減邊,這樣就不能如實的認識心和心所,也就不能悟入中道。
5、所治能治邊。就是把所對治的執著爲一邊,把能對治的執著爲一邊。如果我們執著有實在的不善等雜染法被清淨法所對治,這就屬于所治邊。如果我們執著有善等清淨法去對治雜染法,那就是能治邊。從實相來說,所對治的雜染法和能對治的清淨法都是不可得的。如果停留在能所的狀態之下,那麼我們永遠都不能證得中道。因爲有對立故,而中道的行爲是遠離一切差別的。
6.常斷邊。就是在有情法上執著爲有是常住邊,或者在有情法上執著爲非有是斷滅邊。有情法是依他起的現象,對依他起的現象如果一定執著它是真實不變的有,這是屬于常住邊,如果認爲依他起的事相是什麼都沒有,那就屬于斷滅邊,若不能正確認識有情法,就會落入常見邊和斷見邊。這樣就不能生起中道的智見。
7、所取能取邊。我們的認識是由兩方面組成的:一方面是能認識就是能取,一方面是所認識就是所取,執著有能取和所取的差別,就屬于二邊之見。比如無明,它的存在必然有兩種狀態:能認識的無明是一邊,被無明所認識的境界又是一邊。與無明相對的“明”即智慧,同樣也有它能認識的能力和所認識的境界,這樣就會形成所取和能取各爲一邊。無明與智慧本身也存在能治和所治。譬如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前者戒定慧是能對治,後者貪嗔癡就是所對治,其實,能取和所取、能治和所治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對這種因緣和合如夢如幻的現象産生執著的話,那就不能解脫衆苦,更不能證得解脫之智。
8、染淨邊。就是執著染爲一邊,執著淨爲一邊。修行就是要克服對這二邊的執著。我們說轉染成淨,也就是用淨法來對治染法。那麼什麼是染法
什麼又是淨法呢
染法指的是雜染法,簡單的說有叁種:一、煩惱雜染,如貪嗔癡愛恨等,這些都是煩惱雜染。煩惱雜染又有叁種:(一)諸見,指六根本煩惱中的惡見。(二)貪嗔癡相,主要指煩惱本身。(叁)後有願,就是對未來生命的執著,這也是煩惱。這叁種煩惱要用叁種智慧來對治。也就是用空智來對治諸見,無相智對治貪嗔癡相,無願智對治後有願。二、業雜染,業就是以煩惱爲基礎而發起的行爲,包括所作有漏的善業和惡業。它能對治不作智。叁、生雜染,就是由煩惱業所招感的生命果報本。比如我們的色身,我們的認識,我們的思惟,我們的生活環境,這一切都是雜染的。故叫生雜染,生雜染有叁種:(一)後有生,就是未來生命最初出現的那一刹那。(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就是從我們第一念投生之後,後邊所生起的心心所。(叁)後有相續,指我們未來的一生,這一生死了,未來一生的相續生起,叫後有相續。針對這叁種生雜染,分別用無生智對治後有生;無起智對治生已心心所念念起;無自性智對治後有相續。這樣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統統滅掉了,這就是清淨狀態了。如果在清淨法界中執著有實在的雜染或清淨,那就是二邊之見,雜染並不是法界的本來面目,法界是平等一味,離言絕待,既沒有雜染,也沒有清淨,哪裏還有染淨可言呢
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染淨諸法,也就不能證得中道實相了。
9、有非有邊。《辨中邊論》雲:“分別有分別非有各爲一邊。”就是執有爲一邊,非有爲一邊。什麼是有邊呢
有人對佛法所講的空性道理並不能正確認識,以爲有一個實在的有情,這個有情壞滅了之後就空了,因爲執著有一種空性的有情,這就屬于有邊(常見)。什麼是非有呢
有一種人聽了佛法說無我的道理之後,認爲有情、假我這一切都不存在,于是就産生斷見(非有邊)。如果不能離開有和非有這樣的兩邊之見,就不能證得中道。
10、所能寂邊。如上論雲:“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爲一邊。”能寂即能夠使生死和煩惱滅掉這樣的一種智慧;所寂即所寂滅的對象。比如菩提涅槃是所寂,智慧就是能寂。智慧寂滅了生死煩惱之後,就證得所寂的菩提涅架。如果執著有所斷的一邊就是能寂邊,執著有能斷的一邊就是能寂邊。這樣對空就産生一種怖畏。若能認識到生死煩惱本來就是無自性的、空寂的、空的,那就沒什麼好怖畏。若不能正確認識所寂和能寂,那麼聲聞人就會對空産生怖畏,這樣就落在斷見、空見中,永遠無法斷煩惱、了生死,更不用說證得菩提涅架。
11、怖畏邊。如上論雲:“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邊。”什麼叫分別所怖呢
怖與畏其實是兩個東西,怖是所怖,畏是能畏,就是我們對境界産生一種恐怖和畏懼的心理。我們之所以會産生怖畏,是因爲把六塵境界看得太實在于,所以對生死流轉産生恐怖。比如聲聞人把生死看得太實在了,所以才會觀叁界如火宅,視生死如怨家。如果把生死看成如夢幻泡影,就不會害怕了。一方面對這種自以爲是實在的境界産生恐怖,另一方面進一步又執著這種痛苦的境界,所以就會産生一種強烈的畏懼心理,于是就害怕生死。如果不能認識所怖和能畏的二邊之見,就能使菩薩對生死産生怖畏,在發心上産生退失。
12、所能取邊。《辨中邊論》雲:“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邊。”所取是所認識的相分,能取是能認識的見分,它們都是自證分所變現的,如果我們執著有一個實在的能取和所取,那就是二邊之見。能取和所取就象幻師一樣,能變現很多的東西,既然是變現出來的,那就不是實在的東西。所以說:“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知道了唯識所現的道理,就會認識到離識以外沒有實在的境界可得,境是空的,進一步認識到能認識的智慧也是空的,這就是唯識心空境寂的道理。如果不能正確認識能取和所取是不可得的,是空的,也就不能認識到唯識所變的道理。那麼永遠就活在虛幻的境界中。
13、正邪邊。如上論雲:“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爲一邊。”就是正性爲一邊,邪性爲一邊。什麼叫正性呢
正性就是正性離生,指的是見道。見道是成就智慧、證得實相、遠離生死,所以叫正性離生。在見道之前都屬于邪性。譬如:暖、頂、忍、世第一這四加行包括凡夫在內部是邪性的範疇。正與邪的區別,從本質上說正性是屬于無漏智,邪性指的是有漏的妄識。當一個人進入見道時,無漏智的生命系統就開始現行了。而在見道之前所現行的都是有漏妄識的生命系統,所以它是屬于邪性。如實觀在加行位時要産生四種尋思,四種如實智。如實智的開發是在忍位和世第一位。那麼如實觀到底是屬于正性,還是屬于邪性呢
他本來應屬于邪性的系統,但他能引發正性,所以又含有正性的成份在內,這樣就不可以把他定說爲是正性的,因爲他是妄識邪性的系統。但也不能把他定說爲是邪性的,因爲他馬上就可以引發正性了。譬如兩木生火,兩木雖沒有火,但經過摩擦之後卻能産生火,火生出來之後再把木頭燒掉。如實觀也是這樣,雖不屬于正性離生,但通過如實觀引發的正性離生的這種無漏智慧,反過來又能把如實觀這種妄識系統徹底打破。因爲他是順著正性,能引發正性,所以不能說他是邪性的。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正性和邪性,那就不能消滅妄識系統,有妄識在,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永遠與無明爲伴侶,更談不上證中道了。
14、有用無用邊。如上論雲:“分別有用分別無用各爲一邊。”有用無用指的是聖智。有人執著聖智一定要先有分別之後,才能除去染汙煩惱。如果不先分別,這個聖智就沒有斷除染汙煩惱的作用。其實這種說法是二邊之見。譬如初燈喻,一盞燈,當我們把它;點亮時,黑暗就消失了,燈破暗是不須要分別的,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不會有黑暗存在。所以有聖智也就沒有染汙煩惱。如果不遠離這種執著,認爲聖智要先分別後才有用,或者執著聖智不分別就沒有作用,必落入有用無用的二邊之見。這就遠離中道了。
15、分別及時邊。如上論雲:“分別不起分別時等各爲一邊。”就是分別不起爲一邊,分別時等又是一邊。外人執著這個無漏聖智要麼就永遠不生起來,要麼生起來就應該長時間的永遠的無始無終的現行。那麼雜染也應該與聖智一樣也是無始無終的,不應該斷掉,因爲雜染本身也是無始就已經存在了。其實這種說法是二邊之見。譬如後燈喻,此喻有二義:一、燈現在雖然沒有點起來,但以後可以點起來,就象聖智一樣,現在沒有開發,以後可以開發。二、燈一旦點亮之後,黑暗也就隨之而消失。如果不能遠離分別不起和分別時等二邊的執著,就不能正確認識中道。
以上所說的種種邊見,能使行人落入邊病,學佛修行的人如果有邊見,就象戴上有色的眼鏡一樣,看什麼東西都是變色的,永遠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真面目,也不能正確認識別人的真面目,更無法正確認識宇宙萬有的真面目。縱使精進用功修行,也只是與中道背道而馳的邪知邪行。它可以直接斷送行人的法身慧命,能使行人沈溺于生死海中不能出離。不遠離邊見,要想解脫生死、趣向涅架,猶如蒸沙成飯無有是處。因此說邊見違害甚深甚深!行人不爲之所害者甚難甚難!所以要想證得中道一定要遠離邊見,要遠離邊見才能證得中道,才能徹底究竟萬法之本源。
結 語
以上是說明中道與二邊義,也就是顯示了適中的中道和除去二邊的邊執。如在所緣上,或心行上往往很容易落在一邊,如果能了達所緣境是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那麼就能契入中道而遠離二邊。如果能了知佛說無常無我等法,是爲對治外道之常我而說,那麼在修行上也就可以契入中道。在修證上如果能了知上面所說的有用無用等義,那麼就能知道種種增上不僅僅是一法的作用。如破暗燈,非初非後,象這樣成佛雖然不是因爲有因種就可以,但也不是離開因種展轉增上而成佛。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不偏于初後二邊而契入中道。關于中道與邊見的問題在《辨中邊論》中談得特別清楚特別詳盡。若有想進一步探討研究者,可以參閱此論。它告訴你如何去除邊見,如何正確把握中道,乃至悟入中道。本人因智識淺薄,關于唯識的經論又學得不太多,所以沒有將這個問題闡述得更詳盡更全面,又難免存在錯誤和疏漏,伏願諸師大德長老悲愍垂教。
參考書目:
佛光大辭典
②《辨中邊論·辨相品》
③《辨中邊論·辨無上乘品》
④《太虛大師全集》1 5本,辨中邊論頌釋
⑤《閩南佛學報》1991年第二期,濟群法師寫的《辨中邊論》述義
⑥濟群法師《辯中邊論講記》
⑦《唯識讀本》
⑧《妙雲集·中觀今論》
⑧《妙雲集》
⑨《寶積經講記》
⑩法舫法師講的《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11)現代佛學叢刊,《唯住識學概淪》中默如寫的唯識學概要。
《中道與邊見(戒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