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与边见
戒净
导 言
中道与边见中就是不落边见的中正之道,边就是邪僻有过失的偏执。因为世间人大多数都不理解中道,很容易生起边执,不偏于空,就是偏于有。要想遣除人们的边执,使他们能够观中道之境,修中道之行,证中道之果,所以要说中道与边见的意义。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在大小乘普遍受到重视。虽中道的意义各有深浅,但各宗以中道表示其教理的核心却是一致的。譬如在阿含教说而言,因八圣道的实践是远离快乐主义和苦行主义等偏颇的生活态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菩提涅架,故称八圣道为中道。如果正确理解十二缘起的道理,就能远离常见与断见,或有见与无见等片面的看法,所以正观十二缘起,就是住于中道的正观,前者是实践上的中道,后者则是思想上的中道。对部派佛教而言,如《大毗婆沙论》、《成实论》等,都继承阿含教说的立场,说中道是远离断常二见。而大乘中观派则主张以般若波罗密为根本立场,以远离一场执著分别而无所得者为中道。根据《中论·因缘品》说,缘起的道理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而阐明空的真理,万有以顺此缘起道理而存在。故离八邪,本无实体,不为执著的对象,如此离八邪住于无所得正观,称为中道。这就是八不中道。由八不破一切邪执,而显我法实相。据《中观论疏》卷二说:不生是破婴儿阐提,不灭是破邪见阐提,不断是破断见的声闻,不常是破常见的声闻,不一不异是破外道,不来不去是破独觉及初发心菩萨的各种邪执。三论宗基于这八不中道之说,所以说三种中道即俗谛中道、真谛中道和二谛合明中道。下面谈谈唯识对中道义的看法。
一、中道者何
(一)中道的意义
中道,是不落二边,就是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是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称为中道。它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折衷义,就是似中庸,无过而不及义。释迦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最初为五比丘转*轮时,就提出中道的主张,如《转*轮经》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为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
即此八支之圣道也。”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揭示此不苦不乐的中道。佛教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因为这二种都不是解脱之道,所以中道要远离这二种极端,适于不苦不乐之行,才是中道。从这种意义上说是折衷义。二、真实义,中道是真实之道,离开常、断、一、异、来、去有无等偏执。远离边见,目的是为了能够正确认识真实,所以中道是建立在如实见、正见的基础上,没有正见就不能认识中道。佛教里最早的中道是八正道,如导言中《转*轮经》有提到。所以八正道是趋向解脱的唯一真理,八万四千法门都不离八正道,偏离了八正道就不是佛法的修行。所谓万变不离其中,离开中道就不是佛法。前面已经谈过中道的意义,接下来所要谈的是中道的内涵。
(二)中道的内涵
唯识宗所谓的中道是唯识中道。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空有二边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称为中道教。凡是有为法无非是因缘所生的假法,根本没有一法能够常住而实有,但我们凡夫众生自无始以来,因断于这些因缘所生的假法,从执心外有实法,于是就引起实我实法的妄见,而永远沉溺于生死苦海无法出离,佛陀慈悲为了拯救众生,特别开设此教,以三性中道契悟众生。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可以诠显一切法,一切法不离此三性。如果说识外有三性的话,唯识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假如说识外没有三性的话,那就违背了佛说。下面先分析三性,然后再说明从三性显中道之理。
1.遍计所执性:遍计就是周遍推度计执的意思,凡夫众生由于妄情的驱使,对于因缘所生法妄起实我实法的迷执,其实这些都没有实在的体性,只是“体相都无”的假法,所以说遍计所执自性空。其中①能遍计与所遍计,能遍计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的心心所法,因为我人的一切动作、语言、谈论、思想计划等,凡是一切心里的活动都是这个心识,这是属于主观的。所遍计是指一切对象的事物,是我们意识和前五识所能觉察得到的一切现象都是所遍计,是属于客观的。②能遍计自性与所遍计自性:可分三点来说:第一、能遍计的自性,能遍计的心是指第六和第七识心心所,唯识论云:“.唯有意识是遍计故”。第八识与前五识都没有能力分别计度的,所以是非遍计。第二,所遍计自性,就是五蕴上的我相法相、见分相分。摄论说依他起性是所遍计。宇宙现象都是依他起,所以所遍计就是万有现象。第三,遍计所执相是什么呢
遍计所执与遍计所执相不同,前者是依他起性,后者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相有两种:一种是三界心心所法所生的见分相分,所取能取,我相法相,惟此二性说为所遍计执相,因为二取都是无始无明等熏习所成的,但这种我法二执的相状都是…隋有理无”的,故属于遍计所执相。另一种,一切心心所法。由熏习力缘生故,遍计在依他起法上妄生执著,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这是遍计所执相。
2.依他起自性:依是依托,依仗义;他是众缘、条件;起是生起、转起义。因为一切法都是仗因托缘方得生起。一切心心所的见分,必须内仗见分种子,外籍境界知识等缘、才能生起。《成唯识论》云:“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其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这里不但说有为有漏是依他起性,就是佛果无漏有为功德也是依他起。由此可知依他起是统指宇宙一切事物。
3、圆成实性:圆是圆满。离颠倒义;成是成就义,实是真实无虚谬义。也就是圆满究竟成就真实的意思,故名圆成实。可见圆成实是在依他起法上,恒常毕竟远离遍计所执性,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指:空所显的真如,由空了能取所取,我相法相的颠倒执著所显示的真如实性。我法不空,那么真如就无法显现,以生空智破我执所显的是生空真如,由法空智破法执所显的是法空真如,真如即实相,又名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又有三义:①普遍义,②常住义,③非虚妄义。
从上述的三性分析中,遍计所执性虽然是妄情所现的“情有理无”法,但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无漏智所缘的境界故,不可以用妄情来计执。因为是证智的境界,所以是“理有情无”法。这里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有一个人夜间走在路上时,看见一条绳子,错误认为是蛇,于是就产生恐怖。这绳子上的蛇的观念就是遍计所执。因妄生计度执著以为是真蛇,这是(情有理无”。绳子就是依他起性。后来看见蛇原来是绳子的假有,这是“假有实无”。在绳子上离开了蛇的这种错觉,就是圆成实性。又进一步去观察绳子只是麻做的。绳子的自性也没有了,就见到圆成实性,这是“真有相无”。见于圆成实性,才能子知依他起性是如幻而有。不了达依他起性,那么永远是遍计所执。要了知绳子是麻做的,才能知道绳子是假众缘和合的。如果不知道是绳子,总是执着为蛇,哪里会知道绳子是麻等缘和合而成的呢
可见一切法都具有三性,所以就不能肯定为有,也不能肯定为空。这就是所谓非有非空的中道义。如果从三性的中道来说,遍计所执是由我们的虚妄分别力显现于妄情上的“体相都无”。他的体虽然没有,但依他起性是因缘所生法,虽然不是常住的法,但仍然是假有的现象,圆成实性是诸法的体性,是远离一切虚妄分别执著的真有法,所以在三性中遍计所执虽然是空的,但依他起和圆成实却是真有的。所以空有相望非空非有一——真空妙有之中道就可以成立了。这种三性相望的中道义,叫做三性对望中道。如下表(A):
但三性又不是个别独立成为一体,不管从哪一性来说,都可以成立非有非空的中道义。可以这么说,遍计所执虽然是体相都无,但它却是妄情分别所执的虚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情有”,因体相都无,所以说是理无,可见在遍计所执这一法中就具有有无的中道义。依他起性是缘生法,但缘生的万有之相历然假存,这就是所谓的“假有”,因为不是自然生的,所以说是“实无”,这样在依他起法中同样也具有非空非有的中道义。圆成实性是真实如常,远离一切妄法,这就是所谓的“真实”,因为是真空妙有,所以说是“无相”,这样圆成实性也可以成立非空非有的中道义。可见三性一一法上都具足了中道义,这就是所谓的“一法中道”。列表如下(B):
上面所说的三性对望中道,一法中道是依言语来诠显的,所以叫言诠中道;假如从无
漏智所得的真实如常的理体来说,就不能用“有”和“无,,的假名称了。这种言亡虑绝的中道,叫做离言中道。在唯识所依据论典《辩中边论》中也有两个偈颂: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它是依三性有无来显示唯识中道。也是唯识宗著名的中道偈。“虚妄分别有”,是说妄识展开活动时有见分和相分出现,见分是能分别,相分是所取分别。这个依他起的能取所取分别是有的。“于此二都无”,二指二取执,当妄识展开活动时所显现的见分相分,都是在主观认识没有介入时,这个依他起相是有的,但当主观认识介入我们的认识时,见分就变成了我执,相分就变成了法执,所以在虚妄分别上所产生的遍计所执的我法相是空的。“此中唯有空”,空是空性,就是圆成实性,当我们认识虚妄分别时,离开所取的法执和能取的我执,就能认识空性。所以透过依他起相所显的空性,这是真实有的。““于彼亦有此”,彼指实性,“此”指虚妄分别,就是在二空性中也有虚妄分别。也可以说空性不…
《中道与边见(戒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