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道與邊見(戒淨)

  中道與邊見

  戒淨

  導 言

  中道與邊見中就是不落邊見的中正之道,邊就是邪僻有過失的偏執。因爲世間人大多數都不理解中道,很容易生起邊執,不偏于空,就是偏于有。要想遣除人們的邊執,使他們能夠觀中道之境,修中道之行,證中道之果,所以要說中道與邊見的意義。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在大小乘普遍受到重視。雖中道的意義各有深淺,但各宗以中道表示其教理的核心卻是一致的。譬如在阿含教說而言,因八聖道的實踐是遠離快樂主義和苦行主義等偏頗的生活態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菩提涅架,故稱八聖道爲中道。如果正確理解十二緣起的道理,就能遠離常見與斷見,或有見與無見等片面的看法,所以正觀十二緣起,就是住于中道的正觀,前者是實踐上的中道,後者則是思想上的中道。對部派佛教而言,如《大毗婆沙論》、《成實論》等,都繼承阿含教說的立場,說中道是遠離斷常二見。而大乘中觀派則主張以般若波羅密爲根本立場,以遠離一場執著分別而無所得者爲中道。根據《中論·因緣品》說,緣起的道理是打破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八種邪見,而闡明空的真理,萬有以順此緣起道理而存在。故離八邪,本無實體,不爲執著的對象,如此離八邪住于無所得正觀,稱爲中道。這就是八不中道。由八不破一切邪執,而顯我法實相。據《中觀論疏》卷二說:不生是破嬰兒闡提,不滅是破邪見闡提,不斷是破斷見的聲聞,不常是破常見的聲聞,不一不異是破外道,不來不去是破獨覺及初發心菩薩的各種邪執。叁論宗基于這八不中道之說,所以說叁種中道即俗谛中道、真谛中道和二谛合明中道。下面談談唯識對中道義的看法。

  一、中道者何

  (一)中道的意義

  中道,是不落二邊,就是離開二邊的極端邪執,是一種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稱爲中道。它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折衷義,就是似中庸,無過而不及義。釋迦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最初爲五比丘轉*輪時,就提出中道的主張,如《轉*輪經》說:“在此諸欲中耽于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爲非聖爲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之苦爲苦,亦爲非聖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于如來而能證悟,此即開眼、開知,至于寂靜、悟證正覺,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爲依于如來所悟之中道

  即此八支之聖道也。”佛在開宗明義的最初說法,揭示此不苦不樂的中道。佛教之所謂中,是不流于極端的縱欲,也不流于過甚的苦行。因爲這二種都不是解脫之道,所以中道要遠離這二種極端,適于不苦不樂之行,才是中道。從這種意義上說是折衷義。二、真實義,中道是真實之道,離開常、斷、一、異、來、去有無等偏執。遠離邊見,目的是爲了能夠正確認識真實,所以中道是建立在如實見、正見的基礎上,沒有正見就不能認識中道。佛教裏最早的中道是八正道,如導言中《轉*輪經》有提到。所以八正道是趨向解脫的唯一真理,八萬四千法門都不離八正道,偏離了八正道就不是佛法的修行。所謂萬變不離其中,離開中道就不是佛法。前面已經談過中道的意義,接下來所要談的是中道的內涵。

  (二)中道的內涵

  唯識宗所謂的中道是唯識中道。如《解深密經》等所說,遠離空有二邊而完全彰顯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稱爲中道教。凡是有爲法無非是因緣所生的假法,根本沒有一法能夠常住而實有,但我們凡夫衆生自無始以來,因斷于這些因緣所生的假法,從執心外有實法,于是就引起實我實法的妄見,而永遠沈溺于生死苦海無法出離,佛陀慈悲爲了拯救衆生,特別開設此教,以叁性中道契悟衆生。叁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叁性可以诠顯一切法,一切法不離此叁性。如果說識外有叁性的話,唯識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假如說識外沒有叁性的話,那就違背了佛說。下面先分析叁性,然後再說明從叁性顯中道之理。

  1.遍計所執性:遍計就是周遍推度計執的意思,凡夫衆生由于妄情的驅使,對于因緣所生法妄起實我實法的迷執,其實這些都沒有實在的體性,只是“體相都無”的假法,所以說遍計所執自性空。其中①能遍計與所遍計,能遍計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因爲我人的一切動作、語言、談論、思想計劃等,凡是一切心裏的活動都是這個心識,這是屬于主觀的。所遍計是指一切對象的事物,是我們意識和前五識所能覺察得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所遍計,是屬于客觀的。②能遍計自性與所遍計自性:可分叁點來說:第一、能遍計的自性,能遍計的心是指第六和第七識心心所,唯識論雲:“.唯有意識是遍計故”。第八識與前五識都沒有能力分別計度的,所以是非遍計。第二,所遍計自性,就是五蘊上的我相法相、見分相分。攝論說依他起性是所遍計。宇宙現象都是依他起,所以所遍計就是萬有現象。第叁,遍計所執相是什麼呢

  遍計所執與遍計所執相不同,前者是依他起性,後者是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相有兩種:一種是叁界心心所法所生的見分相分,所取能取,我相法相,惟此二性說爲所遍計執相,因爲二取都是無始無明等熏習所成的,但這種我法二執的相狀都是…隋有理無”的,故屬于遍計所執相。另一種,一切心心所法。由熏習力緣生故,遍計在依他起法上妄生執著,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這是遍計所執相。

  2.依他起自性:依是依托,依仗義;他是衆緣、條件;起是生起、轉起義。因爲一切法都是仗因托緣方得生起。一切心心所的見分,必須內仗見分種子,外籍境界知識等緣、才能生起。《成唯識論》雲:“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其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衆緣而得起故。”這裏不但說有爲有漏是依他起性,就是佛果無漏有爲功德也是依他起。由此可知依他起是統指宇宙一切事物。

  3、圓成實性:圓是圓滿。離顛倒義;成是成就義,實是真實無虛謬義。也就是圓滿究竟成就真實的意思,故名圓成實。可見圓成實是在依他起法上,恒常畢竟遠離遍計所執性,就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是指:空所顯的真如,由空了能取所取,我相法相的顛倒執著所顯示的真如實性。我法不空,那麼真如就無法顯現,以生空智破我執所顯的是生空真如,由法空智破法執所顯的是法空真如,真如即實相,又名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又有叁義:①普遍義,②常住義,③非虛妄義。

  從上述的叁性分析中,遍計所執性雖然是妄情所現的“情有理無”法,但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是無漏智所緣的境界故,不可以用妄情來計執。因爲是證智的境界,所以是“理有情無”法。這裏舉個例子說明:比如有一個人夜間走在路上時,看見一條繩子,錯誤認爲是蛇,于是就産生恐怖。這繩子上的蛇的觀念就是遍計所執。因妄生計度執著以爲是真蛇,這是(情有理無”。繩子就是依他起性。後來看見蛇原來是繩子的假有,這是“假有實無”。在繩子上離開了蛇的這種錯覺,就是圓成實性。又進一步去觀察繩子只是麻做的。繩子的自性也沒有了,就見到圓成實性,這是“真有相無”。見于圓成實性,才能子知依他起性是如幻而有。不了達依他起性,那麼永遠是遍計所執。要了知繩子是麻做的,才能知道繩子是假衆緣和合的。如果不知道是繩子,總是執著爲蛇,哪裏會知道繩子是麻等緣和合而成的呢

  可見一切法都具有叁性,所以就不能肯定爲有,也不能肯定爲空。這就是所謂非有非空的中道義。如果從叁性的中道來說,遍計所執是由我們的虛妄分別力顯現于妄情上的“體相都無”。他的體雖然沒有,但依他起性是因緣所生法,雖然不是常住的法,但仍然是假有的現象,圓成實性是諸法的體性,是遠離一切虛妄分別執著的真有法,所以在叁性中遍計所執雖然是空的,但依他起和圓成實卻是真有的。所以空有相望非空非有一——真空妙有之中道就可以成立了。這種叁性相望的中道義,叫做叁性對望中道。如下表(A):

  

  但叁性又不是個別獨立成爲一體,不管從哪一性來說,都可以成立非有非空的中道義。可以這麼說,遍計所執雖然是體相都無,但它卻是妄情分別所執的虛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情有”,因體相都無,所以說是理無,可見在遍計所執這一法中就具有有無的中道義。依他起性是緣生法,但緣生的萬有之相曆然假存,這就是所謂的“假有”,因爲不是自然生的,所以說是“實無”,這樣在依他起法中同樣也具有非空非有的中道義。圓成實性是真實如常,遠離一切妄法,這就是所謂的“真實”,因爲是真空妙有,所以說是“無相”,這樣圓成實性也可以成立非空非有的中道義。可見叁性一一法上都具足了中道義,這就是所謂的“一法中道”。列表如下(B):

  上面所說的叁性對望中道,一法中道是依言語來诠顯的,所以叫言诠中道;假如從無

  漏智所得的真實如常的理體來說,就不能用“有”和“無,,的假名稱了。這種言亡慮絕的中道,叫做離言中道。在唯識所依據論典《辯中邊論》中也有兩個偈頌: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它是依叁性有無來顯示唯識中道。也是唯識宗著名的中道偈。“虛妄分別有”,是說妄識展開活動時有見分和相分出現,見分是能分別,相分是所取分別。這個依他起的能取所取分別是有的。“于此二都無”,二指二取執,當妄識展開活動時所顯現的見分相分,都是在主觀認識沒有介入時,這個依他起相是有的,但當主觀認識介入我們的認識時,見分就變成了我執,相分就變成了法執,所以在虛妄分別上所産生的遍計所執的我法相是空的。“此中唯有空”,空是空性,就是圓成實性,當我們認識虛妄分別時,離開所取的法執和能取的我執,就能認識空性。所以透過依他起相所顯的空性,這是真實有的。““于彼亦有此”,彼指實性,“此”指虛妄分別,就是在二空性中也有虛妄分別。也可以說空性不…

《中道與邊見(戒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