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们。大自然本身就有自己的规律,人类也有自己的规律。如何去掌握这些规律,合理的利用规律,协调彼此间的关系,达到互惠互利互存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人类应该学会节约资源、爱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佛教主张…惜福”、“惜物”,就是珍惜现存的每一份资源,选择最佳的消费方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种合理的经济价值观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清净的国土,要靠人们的心灵与智慧去建立。人类只有“人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的爱护我们生存的空间。
三、心净国土净的依据
“心净国土净”源出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佛国品》,是释迦牟尼佛回答宝积菩萨的提问。本品在提到“菩萨净土之行”时说:“……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本文引用演绎为“心净国土净”主要是根据佛教教义中心灵与国土净化的思想来针对现实人生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展开讨论。
一般人,总是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避世的,对生态环境漠不关心。
其实,这些都是误解,可以说是对佛教的真正内涵不了解。须知二千多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已提出“众生平等”,主张“不杀生”。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千百年来,佛陀的弟子们一直在努力地去实践它。君不见“天下名山僧占多”,那些名山大川中的庄严梵字佛寺是那样宁静、洁净、美好,与大自然如此协调,这不正是佛陀的弟子们依教奉行,加强自身建设——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并保持生态平衡的绝好例证吗?从环保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无疑是倡导关怀生命及环保的伟大先驱圣者。由此可知,心净国土净的思想是有依据的,不是凭空而来的。
四、心净国土净的现实意义及作用
心净国土净是“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内心的烦恼要去除,才能达到“心解脱”;外在的环境污染要采取措施去治理,才能达到“境解脱”。心与境是相辅相成的,心灵的纯净与环境的清净优美是息息相关的。例如:诸佛净土清净庄严,若想去净土者,需发愿往生净土,种下净土之因才行。而且,应持五戒,修十善,发菩提心,祈求诸佛加持。因为诸佛净土是“诸上善人聚会”之处,一个恶贯满盈且不信因果的人怎么可能往生净土?除非改恶为善,消除恶业,种净土因方可往生净土。又如,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常常叹息说“活得好累”,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促使人们的心理和身体感到疲倦和劳累。加上人们对自身没有真正的认识,所以,科学技术越发达,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就越迷失在物质中,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知自身已成为物欲的奴隶。本来,物质生活的丰富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身体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去做更有利益众生的事。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然而,人类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并认为“科技万能”。因此,人类不惜一切地向大自然索取,人类社会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对其他万物而言则是“野蛮化”这种“野蛮化”的结果是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安危与生死。“生态的反弹”使人类自食其果。如果人类再不觉醒,那么,终有一天,自许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将变成“万物之零”。(5)
其实,心与境的协调统一,并不是困难的事。治本之道是:改变现代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使人类清楚地认识人类自身的优缺点,即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以及人类自身所处的环境乃至在“万物”中的地位。从根本入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做功夫,等到问题出来了,就在表面敷一敷,不找根源,长此下去,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那样,人类只会更深的陷入“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因此,人类应针对问题的所在,找出根源对症下药才是良策。药方不外乎两方面:1、从心灵净化的角度来说,解除人们的心理疾病,使人们的心灵健康、正常,至关重要。据医学专家指出:在所有的疾病中,大约有50%的各种病症都是由心理或精神导致的。比如:精神紧张、长期焦虑、有沉重的思想负担等等,这些因素在暗中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导致生理发生疾病。最常见的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偏头痛、腰背痛、气喘等等,(6)如何排解消除心理疾病?我认为,除了面对现实,找出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佛法,了知人性的特征,找出人性自身”的缺陷与弱点,认识自我,弃除贪嗔痴这才是治理心理疾病的最佳良方。只有破除我执,拔掉贪嗔痴三毒之根,才能使心灵解脱自在。2、关于国土环保的问题。人类必须认清现实,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理噪声、废物、废气、白色污染(塑料)、垃圾污染的海洋、水土流失的山河大地等等一系列问题,重新回归大自然,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五、回归大自然迈向新世纪
人类理应回归大自然,还青山以本来面目,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和自然界的天然“本底”。维护生态平衡,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并进行环保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改变人类长期以来错误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加深人类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降低量、提升质的生活,即通过最佳的消费方式,使人们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佛教所提倡的“心净国土净”的理念是有利益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我们知道,社会是持续发展的多元体。当人类面对全球性恶化的环境——生态的不平衡、自然资源耗竭以及人为的污染、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该采取合理的相应的措施,使社会得到更好的、更稳定的持续发展。从而,让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乃至万物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心态。
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三层含义:1、生态持续性;2、经济持续性;3、社会可持续性.要想建立一个“人间净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因为社会是靠人类不断建立又不断的改造,逐步完善的,关键是人类对自身的建设——心灵的解脱、自在、安祥是否重视。就目前而言,人类拥有丰裕的物质生活,而精神生活——心灵跟不上,于是,很多怪异现象就产生了。从贩毒、吸毒、赌博、贪污、行贿、受赂、卖淫到嫖娼,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物质贪乏,但只要有人,就可以依靠人们的智慧、人的双手去创造物质文明。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人们是心灵残缺不全、不健康、甚至是堕落腐败的,那么,这个民族或国家就没有希望。常言说得好:宁愿身残,不愿心残。因为当我们拥有安祥、自在、解脱、纯净的心灵时,我们的国土也就会相应地纯净起来。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建立纯净的国土,而纯净的国土使心灵更圆满、更安祥。
总之,心净与国土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要重视内心的修行,也要重视外境的环保。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人们更应深刻地认识到心灵的环保与国土的环保至关重要。人类应该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好自己的心灵,好好去认识自我,正确地去评估自己。同时,不要忘了保护好我们赖以生活乃至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希望和生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二十一世纪的新纪元里,预约“人间净土”是指日可待的。
注解:
(1)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第七0六页
(2)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第七0六页
(3)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词条》第二九六页
(4)参考《法音》一九九八年四期第二七页
(5)参考《法音》一九九八年四期第二三页
(6)摘自《如何消除精神压力》一文
《心净国土净——浅谈佛教的环保意识(坚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