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要义说
宏演
前 言
《辨中边论》是弥勒五大论典之一,分成颂文和长行两部分。颂文是弥勒菩萨所造,由弥勒传无著,再由无著传世亲。世亲为它作了论释,这就是《辨中边论》。此书成后不久,大约过了半个世纪,就传到中国,先后在陈水定二年(公元558年)和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五月,分别由真谛三藏在临川、玄奘三藏在陕西玉华宫译出。真谛译名《中边分别论》,世称旧译:玄奘译名《辨中边论》,世称新译。在我国西藏也有《辨中边论》译本。
《辨中边论》作为初期瑜伽论典,它首先关心的是中道实相,即空有的问题。大乘般若空宗以一切法无自性空及缘起假有阐明了对中道的看法。本沦则依三性有无显示唯识中道,并用三性全面观察诸法,显中道真实义。论中还建立了诸法唯识的思想,以及三乘共法在修证的方法、位次、得果等方面的特色。
一、三性
三性就是三自性。简称三性,亦名三相。指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新、旧译本相同。藏本三性作遍分别、依他及圆成实。三性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
三性是如何建立的?依本论卷上《辩相品》中说: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
虚妄分别就是妄识。妄识所变观的器界、有情根身、以及染末那所变现的自我及前六识所变观六尘境界,部不是实有的。《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妄识所现起的见分、相分、色法、心法,虽然不是真实的有,但是也不能说它没有。为什么呢
因为思惟的本身———妄识还存在,以幻有的形式存在。
站在唯识的立场,是不允许妄识彻底地空无,彻底地没有。中观对无自性、空、无所得的解释就是彻底地空无和没有:这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当我们说无所得的时候,往往把缘起的假相也否定了。唯识为了避免落入恶趣空的状态,因此不同意妄识彻底地空无。唯识讲解脱,讲涅槃,讲转依,建立在染净转依的基础上。如果说妄识部没有的话,杂染就不存在;杂染不存在,生死的系缚也不存在;生死系缚不存在,解脱也不存在。这么一来,整个生死、烦恼、解脱、涅槃等统统建立不起来。
因为以上缘由,所以不允许妄识彻底地空无。妄识的自体意义业因此成非实有非全无。妄识是众缘所生,虚妄分别所产生的错误思惟的假相肯定是没有的,故曰非实有;但它又非全无,错误恩惟的本身以幻有的形式存在,并以此作为染净转依的基础,所以说非全无。
妄分别境可以指依他起,也可以指遍计执。也就是说,依他与遍计,都可以称为虚妄分别,但定义稍有不同。依他起以识为自性,识生起时显现种种的颠倒缘相,同时对所缘相认识不清而起颠倒,这两方面部含有虚妄分别的成分在内。所以依他起是能现起的虚妄分别,分别本身也是虚妄。至于遍计执,它是分别所起的虚妄相,此相虽似离心而有,其实还是以分别为性,所以也是虚妄分别。学者可以依识的分别释依他起,以执境有故释遍计执。
这就是说,当我们把妄识的自体,把妄识所认识的对象以及妄识的本身——由能遍计心于见相二分上起我法二执,执著我法为实有,从这个角度建立了遍汁所执自性;从妄识自身的体性非实有非全无,而是以幻有的形式存在,从这个角度建立了依他起自性;妄分别变似的能取所取相,虚妄不实,透过能取所取所认识到的就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又建立了圆成实性。
三性部没有离开虚妄分别相。遍计所执是对虚妄分别的错误反映:依他起是虚妄分别现象的本身,透过虚妄分别现象所显的实质 —空性,也就是圆成实。所以,本论是依虚妄分别相来建立三性的。
三自性的建立,在许多唯识论典中,都有详细论述,其内容与本论有一定出入。如《解深密经》从杂染的缘生现象说依他,依不变的真实本体立圆成实,遍计执是在一切有为无为法上假立的种种自性差别以及言说概念;《楞伽经》以随主观施设的名和相为遍计执,依妄心缘起的有漏杂染法为依他起,从无倒立圆成实;《瑜伽》从所执说遍计,从缘生说依他,依真如不变立圆成实;《成唯识论》论依他则有染有净,说圆成则摄无漏正智真如。
二、唯识中道
三性在佛陀教法中,所要揭示的是诸法空有的问题。空有所显的是中道。
本论名《辩中边》。“辩”,就是辩别说明;“中”,就是中而不偏的中正之道,以八正道中的正见为基础;“边”,有偏执的一边之见。辩中边就是辩明中道和两边,使学人剔除边见,在世界本质的问题上,既不偏执于空,也不落于有见,求得中道真实之见。唯识中道是依据三性有无来说明的。
三自性中,何性是有何性是无
如本论卷中《辩真实品》中有颂说:
许于三自性,唯一常非有;
一有而不真,一有无真实。
论曰:即于如是三自性中遍计所执相常非有,……依他起相有而不真,……圆成实相亦有非有。……
这是显现三自性中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偈颂。三自性中,遍汁所执是分别所取的虚妄相,自体实无,如龟毛免角,所以说它恒常没有;依他起是虚妄分别的自体,虽非实有亦非全无,以假有、幻有的形式存在,所以说它有而不真;圆成实是无遍计执所显现的真实——空性,这种空性是真实有的,所以说亦有;无遍计执的能取所取,所以说非有。
因此三自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实无,依他和圆成体性是有,一假有,一真有。
根据三自性的有无,本论建立了唯识中道。如本论卷上《辩相品》中云: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佛学①参考济群法师《解深密经要义说》。见于《闽南佛学院学报》总第七期十三页至十四页空,于彼亦有此,坟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这是唯识著名的中道偈。“虚妄分别有渭有所取能取分别,能取所取即相见二分,是依他起。依他起仗因托缘而生起,非全无自性,有其相对之自体。此体虽然不是真实的,但不可以说它没有,故名为有。“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所取能取于相见二分上产生我法二执,此二取执是遍计所执。二执但由主观上的错觉产生,客观世界本无所有,所以说二执部无。“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透过能取所取所显的空性是圆成实性,这是真实有。“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虚妄分别不离空性,不离圆成实,于圆成实中亦有虚妄分别,二者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
虚妄分别上的二取执—— 遍计所执的龟毛免角,纯粹是无;虚妄分别的性与相在客观上是有,圆成实为真实有,依他起为幻有。能够这样如实地认识三自性,才能正确地、无颠倒地认识诸法空性。
一切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虚妄分别 ——依他起是有为法,二取空性 —圆成实是无为法,二取执—— 遍计所执非有为非无为,无自体故。按照三自性的理论,空性所显的圆成实和虚妄分别的自体依他起是有,故说非空:二取执所执的遍计执是无。故说非不空。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主。妙契中道。
唯识中道义,不仅是本论要旨,即佛陀出世的本意,亦不外于此。众生因无明妄想颠倒,成于心外,坚执境体,实有存在,或计心内诸法全无,妄计二执,俱生二障,造诸惑业,于两种生死中轮回。若能悟入此唯识中道,了达二执是无,除二障,则能转生死系缚为菩提涅架。
三、虚妄分别相
虚妄分别就是妄识,妄识的存在由两个部分组成:心和心所。心了别总相,心所了别总相和别相。唯识以五位百法来归纳一切法。百法不离识,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和无为,分别是识的自体,识的相应,识所变,识的分位和实性,这些属于虚妄分别的分位差别相,虚妄分别把一切法高度概括为心和心所两种,以心为主,心所为辅。
妄识是如何生起的
本沦认为,一切识不外乎缘识与受者识。“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缘识就是藏识,藏识是其他识生起的根本依,任何一识的生起须要藏识提供种子,是诸法生起之缘,故名缘识,亦名本识。受者识指前七转识。七转识与诸心所相配合,能领纳受用种种境界,故名受者识。常与转识相配台的心所有:受、想、恩、作意等,这些心所遍行一切时、一切性、一切心、一切地,帮助转识去认识境界。若无心所的辅助,诸识亦无法生起缘境。
依虚妄分别所显现的生死杂染,本论通过十二因缘来说明。如本论卷上《辩相品》中说:
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
覆障指无明支,安立指行支,将导指识支,摄指名色支,圆满指六入支,三分别指触支,受用指受支,引起指爱支,连缚指取支,现前指有支,苦果指老死支。此十二支逼恼世间众生,令不自在。它可以归纳为三杂染,即:烦恼杂染(无明、爱、取),业杂染(行、有),生杂染(识等乃至老死七支)。又可以归纳为二杂染,即因杂染(烦恼和业杂染)、果杂染(生杂染)。亦可分为七杂染,即:无明日颠倒团杂染,行曰车引因杂染,识曰将导因杂染,名色、六入曰掇受因杂染,触、受曰受用困杂染,爱取、有曰引起因杂染,生、老死曰厌怖杂染。这些杂染由妄识所引起,妄识是根本。
妄识自体非实有,亦非全无,因为它是染净转依的基础。如何才能契入无相、涅槃、实性呢?本论卷上《辩相品》中说: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
唯识生寸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
《《辨中边论》要义说(宏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