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要義說
宏演
前 言
《辨中邊論》是彌勒五大論典之一,分成頌文和長行兩部分。頌文是彌勒菩薩所造,由彌勒傳無著,再由無著傳世親。世親爲它作了論釋,這就是《辨中邊論》。此書成後不久,大約過了半個世紀,就傳到中國,先後在陳水定二年(公元558年)和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五月,分別由真谛叁藏在臨川、玄奘叁藏在陝西玉華宮譯出。真谛譯名《中邊分別論》,世稱舊譯:玄奘譯名《辨中邊論》,世稱新譯。在我國西藏也有《辨中邊論》譯本。
《辨中邊論》作爲初期瑜伽論典,它首先關心的是中道實相,即空有的問題。大乘般若空宗以一切法無自性空及緣起假有闡明了對中道的看法。本淪則依叁性有無顯示唯識中道,並用叁性全面觀察諸法,顯中道真實義。論中還建立了諸法唯識的思想,以及叁乘共法在修證的方法、位次、得果等方面的特色。
一、叁性
叁性就是叁自性。簡稱叁性,亦名叁相。指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新、舊譯本相同。藏本叁性作遍分別、依他及圓成實。叁性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
叁性是如何建立的?依本論卷上《辯相品》中說:
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
論曰:依止虛妄分別境故,說有遍計所執自性。依止虛妄分別性故,說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說有圓成實自性。
虛妄分別就是妄識。妄識所變觀的器界、有情根身、以及染末那所變現的自我及前六識所變觀六塵境界,部不是實有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妄識所現起的見分、相分、色法、心法,雖然不是真實的有,但是也不能說它沒有。爲什麼呢
因爲思惟的本身———妄識還存在,以幻有的形式存在。
站在唯識的立場,是不允許妄識徹底地空無,徹底地沒有。中觀對無自性、空、無所得的解釋就是徹底地空無和沒有:這使人産生一種誤解,當我們說無所得的時候,往往把緣起的假相也否定了。唯識爲了避免落入惡趣空的狀態,因此不同意妄識徹底地空無。唯識講解脫,講涅槃,講轉依,建立在染淨轉依的基礎上。如果說妄識部沒有的話,雜染就不存在;雜染不存在,生死的系縛也不存在;生死系縛不存在,解脫也不存在。這麼一來,整個生死、煩惱、解脫、涅槃等統統建立不起來。
因爲以上緣由,所以不允許妄識徹底地空無。妄識的自體意義業因此成非實有非全無。妄識是衆緣所生,虛妄分別所産生的錯誤思惟的假相肯定是沒有的,故曰非實有;但它又非全無,錯誤恩惟的本身以幻有的形式存在,並以此作爲染淨轉依的基礎,所以說非全無。
妄分別境可以指依他起,也可以指遍計執。也就是說,依他與遍計,都可以稱爲虛妄分別,但定義稍有不同。依他起以識爲自性,識生起時顯現種種的顛倒緣相,同時對所緣相認識不清而起顛倒,這兩方面部含有虛妄分別的成分在內。所以依他起是能現起的虛妄分別,分別本身也是虛妄。至于遍計執,它是分別所起的虛妄相,此相雖似離心而有,其實還是以分別爲性,所以也是虛妄分別。學者可以依識的分別釋依他起,以執境有故釋遍計執。
這就是說,當我們把妄識的自體,把妄識所認識的對象以及妄識的本身——由能遍計心于見相二分上起我法二執,執著我法爲實有,從這個角度建立了遍汁所執自性;從妄識自身的體性非實有非全無,而是以幻有的形式存在,從這個角度建立了依他起自性;妄分別變似的能取所取相,虛妄不實,透過能取所取所認識到的就是空性,從空性的角度又建立了圓成實性。
叁性部沒有離開虛妄分別相。遍計所執是對虛妄分別的錯誤反映:依他起是虛妄分別現象的本身,透過虛妄分別現象所顯的實質 —空性,也就是圓成實。所以,本論是依虛妄分別相來建立叁性的。
叁自性的建立,在許多唯識論典中,都有詳細論述,其內容與本論有一定出入。如《解深密經》從雜染的緣生現象說依他,依不變的真實本體立圓成實,遍計執是在一切有爲無爲法上假立的種種自性差別以及言說概念;《楞伽經》以隨主觀施設的名和相爲遍計執,依妄心緣起的有漏雜染法爲依他起,從無倒立圓成實;《瑜伽》從所執說遍計,從緣生說依他,依真如不變立圓成實;《成唯識論》論依他則有染有淨,說圓成則攝無漏正智真如。
二、唯識中道
叁性在佛陀教法中,所要揭示的是諸法空有的問題。空有所顯的是中道。
本論名《辯中邊》。“辯”,就是辯別說明;“中”,就是中而不偏的中正之道,以八正道中的正見爲基礎;“邊”,有偏執的一邊之見。辯中邊就是辯明中道和兩邊,使學人剔除邊見,在世界本質的問題上,既不偏執于空,也不落于有見,求得中道真實之見。唯識中道是依據叁性有無來說明的。
叁自性中,何性是有何性是無
如本論卷中《辯真實品》中有頌說:
許于叁自性,唯一常非有;
一有而不真,一有無真實。
論曰:即于如是叁自性中遍計所執相常非有,……依他起相有而不真,……圓成實相亦有非有。……
這是顯現叁自性中道一個非常重要的偈頌。叁自性中,遍汁所執是分別所取的虛妄相,自體實無,如龜毛免角,所以說它恒常沒有;依他起是虛妄分別的自體,雖非實有亦非全無,以假有、幻有的形式存在,所以說它有而不真;圓成實是無遍計執所顯現的真實——空性,這種空性是真實有的,所以說亦有;無遍計執的能取所取,所以說非有。
因此叁自性中,遍計所執性體性實無,依他和圓成體性是有,一假有,一真有。
根據叁自性的有無,本論建立了唯識中道。如本論卷上《辯相品》中雲: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佛學①參考濟群法師《解深密經要義說》。見于《閩南佛學院學報》總第七期十叁頁至十四頁空,于彼亦有此,墳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這是唯識著名的中道偈。“虛妄分別有渭有所取能取分別,能取所取即相見二分,是依他起。依他起仗因托緣而生起,非全無自性,有其相對之自體。此體雖然不是真實的,但不可以說它沒有,故名爲有。“于此二都無者,謂即于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所取能取于相見二分上産生我法二執,此二取執是遍計所執。二執但由主觀上的錯覺産生,客觀世界本無所有,所以說二執部無。“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透過能取所取所顯的空性是圓成實性,這是真實有。“于彼亦有此者,謂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虛妄分別不離空性,不離圓成實,于圓成實中亦有虛妄分別,二者的關系是不一不異的。
虛妄分別上的二取執—— 遍計所執的龜毛免角,純粹是無;虛妄分別的性與相在客觀上是有,圓成實爲真實有,依他起爲幻有。能夠這樣如實地認識叁自性,才能正確地、無顛倒地認識諸法空性。
一切法包括有爲法和無爲法。虛妄分別 ——依他起是有爲法,二取空性 —圓成實是無爲法,二取執—— 遍計所執非有爲非無爲,無自體故。按照叁自性的理論,空性所顯的圓成實和虛妄分別的自體依他起是有,故說非空:二取執所執的遍計執是無。故說非不空。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主。妙契中道。
唯識中道義,不僅是本論要旨,即佛陀出世的本意,亦不外于此。衆生因無明妄想顛倒,成于心外,堅執境體,實有存在,或計心內諸法全無,妄計二執,俱生二障,造諸惑業,于兩種生死中輪回。若能悟入此唯識中道,了達二執是無,除二障,則能轉生死系縛爲菩提涅架。
叁、虛妄分別相
虛妄分別就是妄識,妄識的存在由兩個部分組成:心和心所。心了別總相,心所了別總相和別相。唯識以五位百法來歸納一切法。百法不離識,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和無爲,分別是識的自體,識的相應,識所變,識的分位和實性,這些屬于虛妄分別的分位差別相,虛妄分別把一切法高度概括爲心和心所兩種,以心爲主,心所爲輔。
妄識是如何生起的
本淪認爲,一切識不外乎緣識與受者識。“緣識者,謂藏識,是余識生緣故”;。緣識就是藏識,藏識是其他識生起的根本依,任何一識的生起須要藏識提供種子,是諸法生起之緣,故名緣識,亦名本識。受者識指前七轉識。七轉識與諸心所相配合,能領納受用種種境界,故名受者識。常與轉識相配臺的心所有:受、想、恩、作意等,這些心所遍行一切時、一切性、一切心、一切地,幫助轉識去認識境界。若無心所的輔助,諸識亦無法生起緣境。
依虛妄分別所顯現的生死雜染,本論通過十二因緣來說明。如本論卷上《辯相品》中說:
覆障及安立,將導攝圓滿,叁分別受用,引起並連縛。現前苦果故,唯此惱世間。叁二七雜染,由虛妄分別。
覆障指無明支,安立指行支,將導指識支,攝指名色支,圓滿指六入支,叁分別指觸支,受用指受支,引起指愛支,連縛指取支,現前指有支,苦果指老死支。此十二支逼惱世間衆生,令不自在。它可以歸納爲叁雜染,即:煩惱雜染(無明、愛、取),業雜染(行、有),生雜染(識等乃至老死七支)。又可以歸納爲二雜染,即因雜染(煩惱和業雜染)、果雜染(生雜染)。亦可分爲七雜染,即:無明日顛倒團雜染,行曰車引因雜染,識曰將導因雜染,名色、六入曰掇受因雜染,觸、受曰受用困雜染,愛取、有曰引起因雜染,生、老死曰厭怖雜染。這些雜染由妄識所引起,妄識是根本。
妄識自體非實有,亦非全無,因爲它是染淨轉依的基礎。如何才能契入無相、涅槃、實性呢?本論卷上《辯相品》中說:
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于境無所得生。複依于境無所得故,後有于識無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無相。……
唯識生寸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
《《辨中邊論》要義說(宏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