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要义说(宏演)▪P3

  ..续本文上一页对象存在是法损减边。中道正行应远离此二边的执著。

  5、所能治边:执著有实实在在的不善等杂染法就落在所治边;执著有实在的善等清净法对治杂染法就落在能治边。远离这两种边见,不执著染污与清净而起对治,就是中道正行。

  6、常断边:对依他起的现象执著为真实不变的有,落于常边;依他起是仗因托缘而起的假有、幻有,假如认为依他起的事相是什么部没有,则落于断灭边。若能远离此二边,则能生起中道之正见。

  7、所取能取边:能认识的无明是能取边,所认识的杂染境界是所取边;与无明相对的是智慧,能认识的智慧是能取边,所认识的清净无为境界是所取边;智慧等清净正道是能对治落于能取边;无明等十因缘是所对治落于所取边。所治、能治,所取、能取,如同黑白,差别对立。中道正行远离差别对立,故应远离能所取边。

  8、染净边:杂染分为三种: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这是所对治的染边。能对治的清净智慧也有三种:空、无相、无愿是一种,对治烦恼杂染的诸见、贪瞋痴和后有愿;不作智是一种,对治业杂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是一种,能对治生杂染的后有生、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和后有相续杂染;这些能对治落于净边。中道正行必须远离真实不变的染和真实不变的净这种绝对对立的两边。

  论中还引了《宝积经》中的七对边见来进一步说明远离边见轨能求得中道:

  1、有非有边:有人认为,灭除补特伽罗的实在性之后所得的空性是有的,落于有的边见:或者听闻无我之法后,认为有情、假我等一切都不存在。落入非有边-远离此二边就能显示中道正行。

  2、所能寂边:能使烦恼寂灭的智慧是能寂边;所要寂灭的生死烦恼是所寂边。远离此二边能见中道正行。

  3、怖畏边:执著内心虚妄生起的恐怖是怖边;由此恐怖而产生的畏惧是畏边。中道正行要远离此二边。

  4、所能取边:这不同于前面的所取能取边。执著于所认识的外境一——相分是所取边;执著于能认识的心识—一—见分是能取边。若能远离此二边,则见中道正行。

  5、正邪边:见道的正性离生是正边;凡夫及四加行是邪边。若于此二边执著有实性,则不能求得中道。

  6、有无用边:有人认为圣智在对烦恼发生分别时才会起断灭烦恼的作用,这是有用边;或者执著圣智不生分别,便不会有断除杂染的作用,这是无用边。中道正行要远离二边,比如燃灯,灯五分别,然破除黑暗,五分别亦有用。说燃灯喻破二边显中道。

  7、不起及时边:对治愚痴的智慧,一开始没有,便永远不再生起,是分别不起边:或执著烦恼杂染与清净智慧同时存在,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这是分别时边。为离如是二边说后灯喻显中道正行。

  本论在思想上最根本的特色是建立了唯识中道观。此节直显十五种边见,目的是让行者在遗遣除边见之后,直趣中道正行。所以说这是本论的核心问题。

  八、辩 障

  障,即障碍。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障碍。以往说障,仅说烦恼障和所知障。本论说障,凡修行过程中所能碰到的障碍,基本上部说了。它从不同的角度说了众多的障碍,可蔚大观,且颇有特色。

  三乘总障。指具分、一分、增盛、平等、取舍生死等五障,能障碍声闯入涅槃及菩萨成就佛果,故说三乘总障。具分障指烦恼、所知二障同具;一分障指二障之一分;增盛障指贪瞋痴某种势力增盛,特别强;平等障指贪颐痴势力均等;取舍生死障指菩萨所得无住涅槃,于生死有所取舍,故名。五障障声闻和菩萨,其中偏重具体如下:五障能障菩萨也能障声闻、具分障菩萨,一分障声闻,增盛、平等障三乘,取舍生死障菩萨。五障具分一分增盛平等取舍菩萨声闻

  

  2、烦恼障。如本论卷上《辩障品》说:“烦恼障相略有九种,谓爱等九种结。”九结即: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其中爱能障厌离、身见,恚于违境不能弃舍,余七能障真见智慧和认识。

  3、修行次第障。共有三十种,能障碍善等十法生起。善等十法谓: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无障、回向、不怖、不悭、自在。如是善等十种净法各有三障生起。如本论卷上《辩障品第二》中说:

  善有三障:一无加行,二非处加行,三不如理加行。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缺种性,二缺善友,三心极疲厌性。有意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缺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性下劣。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善等十法显示了从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因这三十种障碍的生起,今善等十法不得生起。

  4、觉分障,三十七菩提分之生起有种种障。于四念住起常乐孜净诸小不善巧障;于四正勤起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小障:一欲勤心观随缺一种便成三摩地障,二于八断行中随缺一亦成三摩地障;于能生善法的五根中,不能培植圆满顺应解脱分的殊性善根障;于五力中杂有赢弱低劣的性质障:于七觉支中,有91。过失障,障见道:于八正道有俱生烦恼障,障证道。

  5、十度障。布施说富贵自在障:持戒说善趣障;忍辱说不舍有情障;粗进说减过失增功德障;静虑说散乱不能今有情趣入法障;般若说解脱障:方便善巧说施等善无穷尽障:愿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力说所作善得决定障:智说自他受用法成熟障。

  6、十地障。菩萨应于初地证遍行法界:二地证最胜法界;三地证胜流法界;四地证无摄法界;五地证相续无差别法界:六地证无杂染清净法界:七地证种种法无差别法界;八地证不增不减法界。通达无分别自在和净土自在:九地不仅通达五分别自在和净土自在,且通达智自在:十地通达四自在,于九地三自在上外加业自在。十地菩萨在证得这些法界之前,因不染无知障十地法界而不能生起。此十障,本论并末列名。据《成唯识论》列名如下:初异生性障;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障;三暗钝障;四微细烦恼现行障;五于下乘般涅槃障;六粗相现行障;七细相现行障;八无相中作加行障;九于饶益有情不作行障;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以上所列诸障,最后以烦恼障和所知障摄尽。论中长行又以十一种障总掇诸障。

  唯识通常说障,仅说二障,或依十一地说十一障。本论从三乘境、行、果施设种种障,它不同于《瑜伽》、《成唯识论》所说障碍,三乘共说,独具特色。

  九、三十七道品

  三乘学者如何对治染法?如何修行方能成就菩提获得佛智

  本论以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内容来答此二问。

  1、四念住:修四念住,于身受心法等所缘境,观不净、苦、无常、无我,从而悟入苦集灭道四圣谛。观身不净而入苦谛,观受是苦而入集谛,观心无常而入灭谛,观法无我而入道谛。

  2、四正断:断恶修善,于身受心法中所起的常乐我净等一切障要精进努力地断除;于身受心法中的常乐我净等一切障未生令不生;于苦空无常无我等一切善未生令生起;于苦空无常无我等一切善已生今增长。亦名四正勤。

  3、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神谓神通,妙用难测,故名神也,即慧之用;足者神通之因,体即胜定。依胜定之体能发神通之用。故名神足。定固有凹;渭欲勤心观。本论卷中《辩修对治品第四》颂云:

  依住堪能性,为一切事成。

  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

  堪能性就是禅定。三乘圣果的成就,必须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离开禅定一切胜功德部不能产生。要想成就禅定,必须先灭除五种过失,然后修八种断行。五过失谓:懈怠、忘圣言、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八断行谓:欲、勤、信、安、念、智、思、舍。为断除懈怠,须修欲、勤、信安;为断余四过须修念、智、思、舍。

  4、五根:根是增上义。信、进、念、定、慧,能生诸善法,故总名根。本论卷中《辩修对治品》云:“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复应修习五种增上。一欲增上,二加行增上:三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乱增上,五思择增上。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恨。”

  5、五力:五力从内容上说与五根一样。本论卷中《辩修对治品》云:“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复说为力,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杂集论》十卷:“如五根,五力亦尔。差别者:由此能损减所对治障,不可屈伏,故名为力。谓五力所缘境等,与根相似。然果有差别、所以者何

  如说果者,谓能损减不信等障故,吐过于前。虽于五根所缘境界,自体等相似,然不可屈伏,义有差别,故别立力分。”

  6、七觉支:七种能够使我们觉悟之因。本论卷中《辩修对治品入十四页云:“论曰: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广有七种,略力五支。一觉所依支谓念,二觉自性支谓择法,三觉山离支渭精进,四觉利益支谓喜。五觉无染支,此复三种,谓安,定、舍、”

  7、八正道:八正道是趣向解脱的不二中道、本论卷中十五页云:“论曰:于修道位建立道支,此道支广八略四。一分别支谓正见.…·二诲示他支谓正恩惟正语一分;……三今他信支,此有三种谓正语正业正命;四对治障支亦有三种,谓正精进、正念、正定,”

  对治障支;能对沽的是正精进、正念、正定三种,所对治的是根本烦恼障,随烦恼障和自在障。正精进对治根本烦恼,正念对治随烦恼。正定对治自在障。

  在本论中,三乘行者虽然同修三十七觉支,然而,从凡夫、声闻到菩萨乘,他们在思想境界以及修证上有着实质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声闻缘觉以自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菩萨以自他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

  ②声闻缘觉于身等境以无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对治,菩萨于身等境以无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对治;

  ③声闻缘觉修念住等但为身等速得离系,菩萨修念住则不为身等速得离系,但为证得无住涅槃。

  三乘综合说明,这是初期瑜伽的特色。

  十、明分位

  乘行者修行过程中所经过的位次,本论据修治差别分位说有十八种:一因位,二入位,三加行位,四果位,五有所作位,六五所作位,七殊胜位,八有上位,九无上位,十胜解行位,十一证入位,十二出离位,十三受记位,十四辩说位,十五灌顶位,十六证得位,十七胜利位,十八成所作位。此十八位又以不净位、净不净位、清净位三种统摄,最后又归为堪能位等十位。

  在佛法中说到修证位次,一般部是大小乘分开说,以显示声闻乘与菩萨乘的不同。本论三乘合明,反映了初期大乘瑜伽的特色。

  十一、辩得果

  本论的得果品,其特点是三乘圣者所获的世出世间果报综合说明。此不同于一般经论但约声闻或菩萨论果位。

  先总说五果,谓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上用果、离系果。此五果是依法修行所成就之五果。它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又具有因果次第的意义。由异熟果为因,而有增上果;由增上果为因,而有等流果;由等流果为因,而有士用果;由士用果为因而有离系果。如是五果,各为后后之果作增上因,体现了因.果之相对性。

  然后再依修道过程说余果差别有十种:后后果、最初果、数习果、究竟果、随顺果、障灭果、离系果、殊胜果、有上果和无上果。此十果纯粹从三乘修证的过程而论。后六果没有超出前四果之范畴。前八果主要根据声闻乘的修习果位来说,第九有上果,是菩萨乘的果位。菩萨乘超出声闻乘,但还没有成就佛果,所以nU有上果。无上果指佛的果位。佛果最极究竟,所以说无上。三乘果位综合说明,这是本论的特色。

  十二、大乘无上

  瑜伽唯识思想虽然是三乘共法综合说明,但它自身的特点,所体现的是大乘中道真实了义究竟之说。为使学者们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唯识论典中,总要强调大乘的殊胜。在唯识另一部论典《摄大乘论》中,以十种殊胜说明大乘殊胜于小乘。本论从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三个方面显示大乘殊胜于小乘。

  一、正行无上:修行的方式法门是最高的,指十种波罗密的修行,以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六种正行说明十波罗密的修行是最高无上的。

  二、所缘无上:大乘所缘的境界是究极无上的。大乘所缘的境地有:安立法施设所缘、法界所缘、所立所缘、能立所缘、住持所缘、印持所缘、内持所缘、通达所缘、增长所缘、分证所缘、等运所缘和最胜所缘。这十二种所缘都是最高的境界,故说所缘无上。

  三、修证无上:大乘所证的果位是最高的。由于种性修证、信解修证、发心修证、正行修证、入离生修证、成就有情修证、净土修证、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佛地修证、示现菩提修证等都是最高的觉悟,所以说修证无上。

  大乘无上总义,约此三种说明:正确的修行方法至高无上,修行所缘的境至高无上,修行所得的觉悟至高无上。由此三义,说大乘无上。

  十三、结 说

  本论以辩明中道为宗旨。全论”七品依境行果的严密结构,构筑了系统的初期瑜伽思想。它是弥勒五部论典之一,也是玄奘、窥基建立的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所以,本论除了是研究瑜伽思想的重要文献之外,也是行者实践佛陀教法的必读之书。本论在藏传佛教中也占有很高的地位。在朝鲜佛教中本论影响也很大,有无晓禅师为真谛译本所作的《中边分辨论疏》传世。

  现代佛教人士与大乘菩萨行者也很重视《辩中边论》。太虚大师著有《辩中边论颂释》。英国、日本等国人士对《辩中边论》评价颇高。从这些方面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参考书目:

  1、《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81《汉藏对照辩中边论》,华宇出版社。

  2、《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第13《辩中边论》,魏德东释译。

  3、太虚大师《辩中边论颂释》。

  4、《辩中边论述记》,窥基著。

  5、济群法师《辩中边论述义》,《闽南佛学院学报》总第六期。

  

  

《《辨中边论》要义说(宏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