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唯识最大的特点是否定外境。境无有二义:一方面遍计所执的境是没有的,另一方面以如实智观察依他有为诸法也是没有的。然能取之识相对境来说是有,识有境无。从更高的意义来讲,识有也不是真实有。识的有无往往与境的有无关系很密切,比如常说的“心随境转”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当我们认识到境空之后,进一步能认识列识空,境空识也空。《心经》:“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心境皆空,心空境寂,当下契入无所得之无相空性而得涅槃解脱。
四、诸法唯识
本论依虚妄分别建立了三性。一切性谓有为无为。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二取执非有为非无为。三性统括了一切法,故说诸法唯识。
识是能变义。在唯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一能变和三能变的两个阶段。如《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说:
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身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亦名阿赖耶识。……亦名为心。……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所引经文中告诉我们,一切种子心是心,六识是识。末那意识呢
没有明文。《圆测疏》云:“此中应说末那俱转,而不说者,举初举后准可知故,略而不说。”事实上,不是略而不说,染污末那在《解深密经》中根本没有。它只提出以一切种子心识作为宇宙人生一切法生起的所依。这是一能变的思想。
三能变的思想见于世亲的《唯识三十颂》。沦中有偈颂说:“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异熟是阿赖耶识为初能变,思量即末那为第二能变,了别境识即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一能变是初期唯识思想,三能变是唯识学成熟时期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我们在本沦中可以同时看到。如新译的《辨中边论·辩相品第一》说:“识生变似义,有情孜及了。”旧译《中边分别论·相品第一》中说:”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两家所译的内容大体相近,可是二家所译长行释文则大不相同。旧译认为根尘我识皆是本识所生,新译则依三能变的思想释此颂。旧译长行论文释说:“似尘者,谓本识显现相似色等。似根者,渭识似五根于自他相续中显现。似我者,谓意识与我见无明等相应故。似识者,谓六种识。本识者,谓阿黎耶识。生似彼者,谓似尘等四物。”这与《解深密经》以一切种子心识作为诸法生起之所依的一能变思想是相同的。新译长行论文释说:“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相祖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似义”、“似有情”是本识所变现的器界根身等所缘境。“似我”是末那所下别以四烦恼为所缘境,“似了”则是前六识所了别之所缘境。很明显,这是三能变的思想,与《三十颂》、《成唯识论》的三能变思想相同。
窥基在《辩中边论述记·辩相品》中说:
旧云“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者,不然。所以者何?非是本识能缘变我及与识也。若许变者,即违彼旧论长行。长行自释云:似我者,谓意识与我见无明等相应故。似识者,谓六种识,此犹不然。应言变为所了。所了者,谓六境,相粗故。若许缘我识者,又违瑜伽诀择说阿赖耶识缘有根身,相名分别种子及器世间。此则违教。若违理者,应所缘心不能缘虑相分心故,如他心等。又缘我者,第八本识应许亦与见痴相应,若与见无明相应者,入见道等无漏观寸,此识应转,违无漏故。由此理故,旧颂说非,长行乃是。
将窥基所释与真谛译本和玄奘译本结合起来理解,意思就相当清楚了。我们知道,颂文是弥勒造的,长行是世亲造的。弥勒是瑜伽行派的创始人,瑜伽行派理论真正完成者却是世亲。所以,本论一能变和三能变的思想,对研究弥勒、世亲的思想,以及研究初期瑜伽思想及其发展演变,无疑是很好的文献资料。
五、空相
空相与空不同。空是没有,空相与空性义同,是空去二取所显的实相,亦名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唯识宗认为,于虚妄分别空去二取所显的空性,是真实的,所以空相也可以叫有相,指圆成实性。
主性的相状是什么呢
本论卷上《辩相品》颂云: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在佛法中,空性、真如、法性等都用“非”来说明。因为空性不属于我们凡夫认识的境界,我们没办法用肯定来说明,只能用否定的方式。
“无二”指没有所取和能取以及二取产生的我法二执,“有无”指有二取空所显的空性,即以无性为性。无所取能取及我法二执,故名非有;有二元所显的空性,故名非无。所以说空相是非有非无的,是中道实十目。
空相与虚妄分别(依他起)非一非异。说它们非一,这是因为:其一,真如空性是纯净无漏的智慧境界,而虚妄分别是不可以作为清净智慧所缘的境界,故说非一;其二,空相是有为、无为所共有,是一切法之共相,而虚妄分别是有为法,故说非一。说它们非异,若空性与虚妄分别是异体,那么在虚妄分别上空去二取所显的空性则无法建立,所以说非异。非一非异是空性,是中道实相。
本论说空性有十六种,即: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主、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①《汉藏对照辨中边论》第四页。①同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前十四种空为遣除相执、妄执而差别安立,后二空为显示空的实质而安立。
空相是一切法的共相,因此它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在有为法上所显的杂染状态,另一种是在无为法上所显的清净状态。即:杂染状态的空性以妄识为所缘,以虚妄分别的面目出现;清净状态的空性以圆成实性的面目出现。
空性是空去二取二执所显的,因此本性就是清净。为什么又说空性有杂染的状态呢;本讫认为:如果不承认空性的杂染状态;等于承认杂染没有空性,也等于承认杂染不存在,那么,一切有情不须修行就能自然解脱。此外,如果不承认空性有清净状态的活,则修行无用,永远都是杂染,所以必须承认空性有杂染和清净的状态。空性本性清净,由于被客尘所染,才有杂染。修行的过程就是转染成净,转虚妄分别成圆成实性。
六、真实义小
真实,也叫真如、实际等。真为不妄,实称非虚,所以叫真实。它是佛法对真理的认识,也是佛法对宇宙人生真理如实的认识。虚妄分别相、空相说明建立中道的认识,真实也是说明建立中道的认识,同佯是二取二执所显的圆满成就的空性,中道就是真实义。
本论建立了十种真实。这十种真实依三性观察诸法,依三性辩诸法真实相。减一、根本真实。就是三自性。二、相真实。依三自性如实认识增益损边并远离二边,契入有无中道。三、无倒真实。依三性说明苦、空、无常、无我,如实观察,显真实相。
四、因果真实。依三性辩四谛因果,显真实相。
五、粗细真实。粗渭俗谛,细谓真谛。依三性显二谛真实。
六、极成真实。依三性辩世间、道理二种极成真实。
七、净行真实。依圆成实性辩净所行二真实。
八、摄受真实。依真如、正智等真实。陆辩名、相、分别、
九、差别真实。依三性辩流转、安立、邪行、实相、唯识、清净、正行等七真实。
十、善巧真实。为除我见和妄见,依三性辩蕴、界、处、缘起、处非处、很、世、谛、乘、有为无为善巧真实。
这十种真实,可以归纳为能所二真实。根本真实为能显真实,余九真实为所显真实。以能显的三自性为根本,主观察修证所显真实,便能彻见诸法真实相。
三性中,圆成实性以空性为性,说它是真实,无可争辩。依他起和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也称为真实呢
这是因为:遍计所执恒常没有自性,唯其恒常没有自性,我们认识到它是没有,真实地没有,它才被看作是真实。依他起是幻有、假有,唯因其是真实的幻有存在而被看作真实。
在佛典中,还有许多经论说到真实。如《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中说有四种真实,即:世间集成真实,道理集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成真实,所知障净智所成真实等。
若能如实了知真实,能够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实,才有可能断除二执、二障,成就佛法所说的解脱、自在。
七、边见
本论名《辩中边》,就是要辩明中道和边见,使人们剔除边见,求得中道。前面所说的三性、唯识中道、虚妄分别相、空性、真实等,都是说明如何建立中道以及如何建立中道的认识。如何直接显明边见,求得中道,这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本论的核心问题。
本论卷下《辩无上乘晶》中说有八种二边,同时引《宝积经》从七个方面解释中道,远离二边。论中颂云:
异性与一性,外道及声闻,增益损减边,有情法各二,所治及能治,常住与断灭,所取能取边,染净二三种。分别二边性,应知复有七,谓有非有边,所能寂怖畏,所能取正邪,有用并无用,不起及时等,是分别二边。
1、一性异性边:将五蕴色身与主体的我看成是等同的,这是一性边;将两者看成有差异性,这是异性边。中道之行为,应远离这两种执著。
2、声闻外道边:执著五蕴色身是永恒的存在,这是外道常见执著色身无常是声闻无常。中道非常非无常,应远离常与无常边:
3、有情增减边:执著有实我在造业、轮回、感果是增益边:否定假我的存在是损减边。远离有情的增益边和损减边,才符台中道之正行。
4、法增减边:执著有实在的心以及心所缘的对象存在是法增益边;否认心以及心所缘的…
《《辨中边论》要义说(宏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