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們。大自然本身就有自己的規律,人類也有自己的規律。如何去掌握這些規律,合理的利用規律,協調彼此間的關系,達到互惠互利互存是非常必要的。
第叁,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人類應該學會節約資源、愛惜資源、合理利用資源。佛教主張…惜福”、“惜物”,就是珍惜現存的每一份資源,選擇最佳的消費方式。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種合理的經濟價值觀是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鑒的。
總之,清淨的國土,要靠人們的心靈與智慧去建立。人類只有“人人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的愛護我們生存的空間。
叁、心淨國土淨的依據
“心淨國土淨”源出于佛教經典《維摩诘經
佛國品》,是釋迦牟尼佛回答寶積菩薩的提問。本品在提到“菩薩淨土之行”時說:“……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本文引用演繹爲“心淨國土淨”主要是根據佛教教義中心靈與國土淨化的思想來針對現實人生及其生態環境問題展開討論。
一般人,總是認爲佛教是消極的、避世的,對生態環境漠不關心。
其實,這些都是誤解,可以說是對佛教的真正內涵不了解。須知二千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已提出“衆生平等”,主張“不殺生”。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爲了讓人們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千百年來,佛陀的弟子們一直在努力地去實踐它。君不見“天下名山僧占多”,那些名山大川中的莊嚴梵字佛寺是那樣甯靜、潔淨、美好,與大自然如此協調,這不正是佛陀的弟子們依教奉行,加強自身建設——修身養性,提高道德修養,並保持生態平衡的絕好例證嗎?從環保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無疑是倡導關懷生命及環保的偉大先驅聖者。由此可知,心淨國土淨的思想是有依據的,不是憑空而來的。
四、心淨國土淨的現實意義及作用
心淨國土淨是“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內心的煩惱要去除,才能達到“心解脫”;外在的環境汙染要采取措施去治理,才能達到“境解脫”。心與境是相輔相成的,心靈的純淨與環境的清淨優美是息息相關的。例如:諸佛淨土清淨莊嚴,若想去淨土者,需發願往生淨土,種下淨土之因才行。而且,應持五戒,修十善,發菩提心,祈求諸佛加持。因爲諸佛淨土是“諸上善人聚會”之處,一個惡貫滿盈且不信因果的人怎麼可能往生淨土?除非改惡爲善,消除惡業,種淨土因方可往生淨土。又如,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常常歎息說“活得好累”,這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來自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壓力,促使人們的心理和身體感到疲倦和勞累。加上人們對自身沒有真正的認識,所以,科學技術越發達,物質生活越豐富,人們就越迷失在物質中,眼花缭亂、目不暇接,不知自身已成爲物欲的奴隸。本來,物質生活的豐富是爲了更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更好的身體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去做更有利益衆生的事。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然而,人類長期以來,以自我爲中心,並認爲“科技萬能”。因此,人類不惜一切地向大自然索取,人類社會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對其他萬物而言則是“野蠻化”這種“野蠻化”的結果是嚴重地破壞了生態平衡,直接危及到人類自身的安危與生死。“生態的反彈”使人類自食其果。如果人類再不覺醒,那麼,終有一天,自許爲“萬物之靈”的人類,將變成“萬物之零”。(5)
其實,心與境的協調統一,並不是困難的事。治本之道是:改變現代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使人類清楚地認識人類自身的優缺點,即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評價以及人類自身所處的環境乃至在“萬物”中的地位。從根本入手,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做功夫,等到問題出來了,就在表面敷一敷,不找根源,長此下去,是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那樣,人類只會更深的陷入“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因此,人類應針對問題的所在,找出根源對症下藥才是良策。藥方不外乎兩方面:1、從心靈淨化的角度來說,解除人們的心理疾病,使人們的心靈健康、正常,至關重要。據醫學專家指出:在所有的疾病中,大約有50%的各種病症都是由心理或精神導致的。比如:精神緊張、長期焦慮、有沈重的思想負擔等等,這些因素在暗中損害著我們的身體,導致生理發生疾病。最常見的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偏頭痛、腰背痛、氣喘等等,(6)如何排解消除心理疾病?我認爲,除了面對現實,找出造成這種壓力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學習佛法,了知人性的特征,找出人性自身”的缺陷與弱點,認識自我,棄除貪嗔癡這才是治理心理疾病的最佳良方。只有破除我執,拔掉貪嗔癡叁毒之根,才能使心靈解脫自在。2、關于國土環保的問題。人類必須認清現實,采取相應的措施,治理噪聲、廢物、廢氣、白色汙染(塑料)、垃圾汙染的海洋、水土流失的山河大地等等一系列問題,重新回歸大自然,建立自然保護區,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
五、回歸大自然邁向新世紀
人類理應回歸大自然,還青山以本來面目,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天然“本底”和自然界的天然“本底”。維護生態平衡,建立自然資源保護區。並進行環保的宣傳教育,提高人類的環保意識,改變人類長期以來錯誤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加深人類對“自我”的了解和認識,降低量、提升質的生活,即通過最佳的消費方式,使人們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佛教所提倡的“心淨國土淨”的理念是有利益現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我們知道,社會是持續發展的多元體。當人類面對全球性惡化的環境——生態的不平衡、自然資源耗竭以及人爲的汙染、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利的不平等等一系列問題,人類應該采取合理的相應的措施,使社會得到更好的、更穩定的持續發展。從而,讓生活在其中的人類乃至萬物都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和良好的心態。
社會的持續發展,是以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包括叁層含義:1、生態持續性;2、經濟持續性;3、社會可持續性.要想建立一個“人間淨土”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因爲社會是靠人類不斷建立又不斷的改造,逐步完善的,關鍵是人類對自身的建設——心靈的解脫、自在、安祥是否重視。就目前而言,人類擁有豐裕的物質生活,而精神生活——心靈跟不上,于是,很多怪異現象就産生了。從販毒、吸毒、賭博、貪汙、行賄、受賂、賣淫到嫖娼,比比皆是,令人觸目驚心。
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如果物質貪乏,但只要有人,就可以依靠人們的智慧、人的雙手去創造物質文明。然而,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人們是心靈殘缺不全、不健康、甚至是墮落腐敗的,那麼,這個民族或國家就沒有希望。常言說得好:甯願身殘,不願心殘。因爲當我們擁有安祥、自在、解脫、純淨的心靈時,我們的國土也就會相應地純淨起來。只有純淨的心靈才能建立純淨的國土,而純淨的國土使心靈更圓滿、更安祥。
總之,心淨與國土淨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既要重視內心的修行,也要重視外境的環保。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人們更應深刻地認識到心靈的環保與國土的環保至關重要。人類應該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自己的生存環境。保護好自己的心靈,好好去認識自我,正確地去評估自己。同時,不要忘了保護好我們賴以生活乃至我們賴以生存的整個地球。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希望和生機。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紀元裏,預約“人間淨土”是指日可待的。
注解:
(1)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第七0六頁
(2)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第七0六頁
(3)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詞條》第二九六頁
(4)參考《法音》一九九八年四期第二七頁
(5)參考《法音》一九九八年四期第二叁頁
(6)摘自《如何消除精神壓力》一文
《心淨國土淨——淺談佛教的環保意識(堅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