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对三性思想的认识(心悟)▪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亲证圆成实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圆成,要待成佛时方能成就自在。假若否定了圆成实的存在,也就等于否定了真如,否定了诸法实相的真理。那么,凡夫愚迷,则永远是凡夫,永远也不能了生脱死得大涅槃这就与佛法之真谛大相径庭了。因此,千万不能否定圆成实的真实性。

  四、三自性与三无性

  三自性与三无性的思想同是唯识宗的重要理论思想。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三无性是依三自性而建立的。即依遍计所执性而立相无性,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成唯识论》云:“谓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相毕竟无有,如空花故。依次依他起立生无性,此如幻化,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二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诸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此段论文,即是说明依三性建立三无性的情况。那么,何又谓三无性呢?

  三无性,第一相无性是依遍计所执而建立,相即遍计所执相,无性即无自性。遍计所执不过是迷情上所执的妄相,犹如病眼见空花,其体本无。因为这种自性完全是由名言假名安立的,若离能所二取名言,就根本无有三自性可得,故名相无自性。《解深密经》云“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性”即是此意。第二生无性,又名无自然性,此是依依他起性而建立的。生,指缘生,即依他起法是众缘所生的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是没有自然产生的体性,即没有一个自生自成,永恒不变的自然性。依他起法是依众缘所生,并非无因生,所以称之为生无性。《解深密经》云:“此由依他缘力而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第三胜义无性是依圆成实而建立的,胜义即是殊胜的境义。圆成实是在依他法上远离了遍听遍计所执法而为净智根本智所缘的境界,其自身殊胜故名胜义,因其远离众相,空我法执,故名无自性。即圆成实的本身就是二无我智所缘的胜义。譬如太虚空(喻胜义),虽然遍于众色(喻依他),而实是色无性之所显示,喻此胜义是于依他起法上无遍计所执所显,故名胜义无性。

  此中无自性即是空义,此处言空,古来即有执空和体空的两种说法。一者即是执空,执空即是说明生无性,胜义无性、亦同相无性一样,都是说明遍计所执

  即是说明生无性、胜义无性、示同相无性一样,都是说明遍计所执没有自性,是空的、假的。如相无性是否定遍计所执性,生无性是否定所执的自然性,并未否定圆成实。由此可知,三无性均否定遍计所执性,故依此说“执空”义。《唯识义林章》云:“依他起上无遍计执,自然生故,说生无性,乃至说三种无性,皆依遍计所执”即是此意。二者即是所谓的体空,它是依三性的一一性而论的,认为三性的自性都具有空义。因遍计所执体相都无,故具空义。依他起、圆成实的法体是有,但其同时亦具空义。因依他起是众缘所生,如幻如化、虚假不实,无有实体,故是如幻虚空;圆成实乃是真如实性,空相无相,故是无相空寂空,故云三性自体皆具空义。

  此中言“空”,并没有否定一切法空。无论是执空还是体空,皆是空遍计执,没有空依他起和圆成实。若否定此三性的存在,而拔无一切,势将堕入恶趣空的邪见深渊。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职芥子许。”起了我见还可以用空见来对治,若起空见,则诸佛亦难以救度教化了。《中论》云:“大众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可见执空的可畏。故在我们的修道历程中,要常存正智,正念相继,观察一切善恶,转变自己的思想,升华吾人的人格,净化自己的灵魂。

  五、三性与中道

  所谓中道,是正显非空非有,简遮偏有偏空之谓,审观一切诸法,无有一法遍有,亦无一法执空,无一不具备中道妙理。唯识宗认为,一切宇宙万有诸法,非心外实有,皆是唯识中道观。此唯识中道观,乃唯识宗重要的课题。其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主要是从三种自性来显示的。三性可说是一切诸法各各具有的法相,同时也能摄尽一切诸法,故三性即是中道。此三性中道义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是三性对望中道。在三性中,遍计所执的体性是完全没有的,故非有。依他起和圆成实的体性,不能说无,故非空。此非有非空义,即是三性对望中道。

  二是一一性各具中道。此即是说明就三性中一一性而言,亦一一具备中道妙义。因为遍计所执的实体是无,无故非有,但遍计所执的相在迷情的境上则有,故非空。此非有非空即是中道义。又依他起的实体是没有的,故非有,但依因缘所生的种种假法,却宛然存在,故非空,此非有非空即显中道义。又圆成实是诸法之实性,同时也是存在的实相,故非空,但其相无有形状,非凡眼所能穷其底蕴的,乃无相空寂空,故云非有,此非空非有亦合中道谛理也。

  由上分析,可知三性中每一性都各各具有中道义,故名一一性具有中道。大而论之,法界全体不离中道。小而言之,乃至微尘芥子,皆圆具三性,体即中道。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总称诸法唯识中道。

  这唯识中道义,不仅是唯识宗的宗旨,亦是佛陀出世的本怀。吾等芸芸众生,因无始无明妄动,迷不知此,或于心外,坚执境体,实有存在;或执心内诸法拔为全无,虚妄计执实我实法,起烦恼和所知二障,由此二障,起惑造业,受诸生死,辗转轮回而无有穷尽。佛陀大悲,怜悯众生,授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中道教理,使吾等于诸法自相共相上如理观察,循此正观,悟入唯识之性海。由能悟入唯识实性,则能了达实我实法都无。由了达故,则除二障,二障净尽,则能圆满证得菩提妙果,解脱自在。由此故知,佛陀出世的本旨,是在使凡愚众生舍我法之迷执,得二转依之妙果。而舍迷得果,转凡成圣的关键,是以一切法唯识中道为枢纽中心的。

  六、三性与唯识

  上面已说明了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的三性是没有别体的,是不可分离之法。依他起是识相,圆成实是识性,遍计执是于识所起的增减妄执之相,故教中虽说三性,但均不离识。因凡夫众生不明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起的假相,以种种遍计之心于依他起法上普遍计度执为实我实法。然而,此遍计之物如空花水月一样,根本无有存在的一法可得,它是非有似有,如黑夜执石为鬼等。此遍计执是纯由自己心所遍计执著而产生的幻相,故不离识。又依他起法,如《三十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分别即指虚妄分别,名为有漏杂染法,无漏清净的有为法虽也是依他起,但为圆成实性所摄。有漏杂染法,即指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其中这一切杂染的心、心所法及色法等,皆是众缘和合而生。心法乃识之自体,心所法为识之相应,色法乃识所变,心不相应行法即识之分位,故一切依他起法皆不离识。又圆成实性,即是圆满成就真实体性,也就是在众缘和合的依他起法上悟达了诸法的如幻如化,因而除去遍计执所起的实我实法的错误观念,而证到诸法的真如实性,此即唯识之实性,故不离识。《成唯识论》云:“此中意说三种自性,皆不离心心所法,为心心所法及所变现象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相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花水月等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法上彼行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是故此三皆不离心等。”由此可知,三性皆不离识。

  七、三性的悟入过程

  《解深密经》中说:遍计执是无相之法,是我们所应知的;依他起是杂染法,是我们所应断的;圆成实是清净法,是我们所应证的。那么,我们应如何了知遍计所执相,断除杂染依他起法而证悟清净的圆成实法呢?《解深密经》亦告诉我们:若能了知无相之法,则能断灭杂染法。若能断灭杂染法,就能证得清净之法。为何如此说呢?因依他起法是由遍计执产生的,若吾人对诸法生起遍计执著,就会生起杂染种子作为依他起相生起的因缘。现在若在依他

  上不起遍计执,如实地认识遍计执的自体空无所有,即能断除此杂染相法。由能断除杂染种子,即能引发清净种子,从而生起无漏智,如此就能证得诸法真如的清净相法。

  关于三性的断证过程,其他经论也谈得很多,如《摄大乘悟入所知品》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法;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法。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火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理见相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此段即是说明了行者悟入三性的整个过程。若能了知名言等相唯是遍计所执,名为悟入遍计所执。又若了知名言等相唯是意念,皆非实有,性唯是识。识从种子、根、境等生起,是依他起。如是了知,故名悟入依他起。又虽然以上已遣除了一切识外的似义外境,然复应观照此所见的唯识性想,亦是意念所摄的唯识所变之似义,也当除遣。诸义尽除,无分别智生起,即是悟入圆成实性。因行者已由遣除遍计执的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所以唯识的义想亦不得生。所观的境遣却,能观的心识必不会生起,这就是初观有心无境。悟解了心上现起的义想无实,再加观察,觉知这唯心所现之想还是义相,无有实体,渐渐达到一切相皆不现前,能观的心王亦不生起,如是则能进入一切法不立而智现的圣境。由是因缘,便能悟入一切义无分别名相之法界,于法界中得正智,相应而住。此时,行者平等的能缘所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无分别智现前,即能悟入圆成实性。

  故《摄大乘论·入行相品》又云:“名事互为客,共性应寻思,于二应当住,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惟有分别三,彼无此故无,是即入三性。”此颂更进一步强调说明了名与事都是互相对待安立的。若欲悟入三性之真理,应如实观照名与事的虚幻不实,了知其因缘所生虚幻假有,如梦幻泡影,虚假不实,故对其不起丝毫的分别执著。由于观察名事等境是无,故此能观的心亦不生起,除能所对待,即能证二空真如的圆成实性。此颂与上面文字虽殊,但所显意则完全是对上面所显义理的有力证明。

  上面已从理论上说明书了三性的悟入过程,下面则进一步举喻以明之。譬如,我们在夜晚走路时,看到路边山上的一棵小树在摇动,就误认为它是鬼,于是就心惊胆战,吓得大汗淋漓,这就是遍计执。若有智者,就能如是观察此鬼相根本不存在,只是迷人的错觉罢了,由此遍计所执的鬼相即能灭除。之后,再进一步观察这棵树也是缘生虚幻的,无有实在自体,由是树影就会于吾等心中消失。此时,若能做到既没有能遍计的心,也没有所遍计的境,由是远离能所对待的分别,即是圆成实相的显现。如此深入的观察,告诉吾人:只要了知遍计所执相的无相实无,认识依他起相的虚幻假有而不起执著,就能亲证清净相法圆成实相,亦能如是悟入三性之真实。

  结 论

  通过以上三性思想的分析,使我们清楚认识到“遍计所执”乃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源。凡夫众生,无始劫来均以世间永恒常住为相,恒时执著身心即我和我所有的一切,在此既执为常,又执为我的情形下,就要为我服务,于是追求快乐而逃避苦难,追求名利而逃避毁损。总之,凡是于己有利的就拼命攫取,于己有害的就一味摒弃,由此而造诸生死恶业,必将招致永劫沉沦而无有出期。事实上,世事如烟如雾,如梦如幻,刹那变化,无有暂停。吾人的身心亦无时不在刹那生灭,故说宇宙万有皆是无常的。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世间再大的享受和快乐,也都是如梦幻泡影,眨眼即逝。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无不凋零的花朵,无不死之人。既是苦空,又是无常,又何处去找一个真实不变的我以及我所有的精神和物质呢?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青僧人,未来的一切将全靠我们,现在既有如此殊胜难得的因缘,就应当同心协力,以感恩希有难逢之心去听闻佛法,以精进勇猛的精神去实践修行,以如理作意的思维去观察宇宙缘起法的不实,以法随法行的信心去悟入佛法,从而抛却实我实法的执著,断二障,证二空,成菩提,证涅槃,得解脱。也就是说,只要吾人依循这条轨迹勇猛向前,那通达诸法实相、亲证圆成实相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书目:

  《唯识总抉择谈》太虚著

  《成唯识论》

  《辨中边论》

  《解深密经》

  《唯识义林章》

  《唯识三十颂》

  《摄大乘论·悟入所知品》

  

  

《略谈对三性思想的认识(心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