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對叁性思想的認識(心悟)▪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親證圓成實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真正圓成,要待成佛時方能成就自在。假若否定了圓成實的存在,也就等于否定了真如,否定了諸法實相的真理。那麼,凡夫愚迷,則永遠是凡夫,永遠也不能了生脫死得大涅槃這就與佛法之真谛大相徑庭了。因此,千萬不能否定圓成實的真實性。

  四、叁自性與叁無性

  叁自性與叁無性的思想同是唯識宗的重要理論思想。二者關系非常密切,因爲叁無性是依叁自性而建立的。即依遍計所執性而立相無性,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成唯識論》雲:“謂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相畢竟無有,如空花故。依次依他起立生無性,此如幻化,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二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如太虛空,雖遍諸色而是衆色無性所顯。”此段論文,即是說明依叁性建立叁無性的情況。那麼,何又謂叁無性呢?

  叁無性,第一相無性是依遍計所執而建立,相即遍計所執相,無性即無自性。遍計所執不過是迷情上所執的妄相,猶如病眼見空花,其體本無。因爲這種自性完全是由名言假名安立的,若離能所二取名言,就根本無有叁自性可得,故名相無自性。《解深密經》雲“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明相無自性性”即是此意。第二生無性,又名無自然性,此是依依他起性而建立的。生,指緣生,即依他起法是衆緣所生的有爲法,是有生有滅的,是沒有自然産生的體性,即沒有一個自生自成,永恒不變的自然性。依他起法是依衆緣所生,並非無因生,所以稱之爲生無性。《解深密經》雲:“此由依他緣力而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第叁勝義無性是依圓成實而建立的,勝義即是殊勝的境義。圓成實是在依他法上遠離了遍聽遍計所執法而爲淨智根本智所緣的境界,其自身殊勝故名勝義,因其遠離衆相,空我法執,故名無自性。即圓成實的本身就是二無我智所緣的勝義。譬如太虛空(喻勝義),雖然遍于衆色(喻依他),而實是色無性之所顯示,喻此勝義是于依他起法上無遍計所執所顯,故名勝義無性。

  此中無自性即是空義,此處言空,古來即有執空和體空的兩種說法。一者即是執空,執空即是說明生無性,勝義無性、亦同相無性一樣,都是說明遍計所執

  即是說明生無性、勝義無性、示同相無性一樣,都是說明遍計所執沒有自性,是空的、假的。如相無性是否定遍計所執性,生無性是否定所執的自然性,並未否定圓成實。由此可知,叁無性均否定遍計所執性,故依此說“執空”義。《唯識義林章》雲:“依他起上無遍計執,自然生故,說生無性,乃至說叁種無性,皆依遍計所執”即是此意。二者即是所謂的體空,它是依叁性的一一性而論的,認爲叁性的自性都具有空義。因遍計所執體相都無,故具空義。依他起、圓成實的法體是有,但其同時亦具空義。因依他起是衆緣所生,如幻如化、虛假不實,無有實體,故是如幻虛空;圓成實乃是真如實性,空相無相,故是無相空寂空,故雲叁性自體皆具空義。

  此中言“空”,並沒有否定一切法空。無論是執空還是體空,皆是空遍計執,沒有空依他起和圓成實。若否定此叁性的存在,而拔無一切,勢將墮入惡趣空的邪見深淵。經雲:“甯起我見如須彌山,莫起空見職芥子許。”起了我見還可以用空見來對治,若起空見,則諸佛亦難以救度教化了。《中論》雲:“大衆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可見執空的可畏。故在我們的修道曆程中,要常存正智,正念相繼,觀察一切善惡,轉變自己的思想,升華吾人的人格,淨化自己的靈魂。

  五、叁性與中道

  所謂中道,是正顯非空非有,簡遮偏有偏空之謂,審觀一切諸法,無有一法遍有,亦無一法執空,無一不具備中道妙理。唯識宗認爲,一切宇宙萬有諸法,非心外實有,皆是唯識中道觀。此唯識中道觀,乃唯識宗重要的課題。其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主要是從叁種自性來顯示的。叁性可說是一切諸法各各具有的法相,同時也能攝盡一切諸法,故叁性即是中道。此叁性中道義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是叁性對望中道。在叁性中,遍計所執的體性是完全沒有的,故非有。依他起和圓成實的體性,不能說無,故非空。此非有非空義,即是叁性對望中道。

  二是一一性各具中道。此即是說明就叁性中一一性而言,亦一一具備中道妙義。因爲遍計所執的實體是無,無故非有,但遍計所執的相在迷情的境上則有,故非空。此非有非空即是中道義。又依他起的實體是沒有的,故非有,但依因緣所生的種種假法,卻宛然存在,故非空,此非有非空即顯中道義。又圓成實是諸法之實性,同時也是存在的實相,故非空,但其相無有形狀,非凡眼所能窮其底蘊的,乃無相空寂空,故雲非有,此非空非有亦合中道谛理也。

  由上分析,可知叁性中每一性都各各具有中道義,故名一一性具有中道。大而論之,法界全體不離中道。小而言之,乃至微塵芥子,皆圓具叁性,體即中道。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故總稱諸法唯識中道。

  這唯識中道義,不僅是唯識宗的宗旨,亦是佛陀出世的本懷。吾等芸芸衆生,因無始無明妄動,迷不知此,或于心外,堅執境體,實有存在;或執心內諸法拔爲全無,虛妄計執實我實法,起煩惱和所知二障,由此二障,起惑造業,受諸生死,輾轉輪回而無有窮盡。佛陀大悲,憐憫衆生,授予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中道教理,使吾等于諸法自相共相上如理觀察,循此正觀,悟入唯識之性海。由能悟入唯識實性,則能了達實我實法都無。由了達故,則除二障,二障淨盡,則能圓滿證得菩提妙果,解脫自在。由此故知,佛陀出世的本旨,是在使凡愚衆生舍我法之迷執,得二轉依之妙果。而舍迷得果,轉凡成聖的關鍵,是以一切法唯識中道爲樞紐中心的。

  六、叁性與唯識

  上面已說明了遍計執、依他起和圓成實的叁性是沒有別體的,是不可分離之法。依他起是識相,圓成實是識性,遍計執是于識所起的增減妄執之相,故教中雖說叁性,但均不離識。因凡夫衆生不明一切有爲法,皆是仗因托緣而起的假相,以種種遍計之心于依他起法上普遍計度執爲實我實法。然而,此遍計之物如空花水月一樣,根本無有存在的一法可得,它是非有似有,如黑夜執石爲鬼等。此遍計執是純由自己心所遍計執著而産生的幻相,故不離識。又依他起法,如《叁十頌》雲:“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分別即指虛妄分別,名爲有漏雜染法,無漏清淨的有爲法雖也是依他起,但爲圓成實性所攝。有漏雜染法,即指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其中這一切雜染的心、心所法及色法等,皆是衆緣和合而生。心法乃識之自體,心所法爲識之相應,色法乃識所變,心不相應行法即識之分位,故一切依他起法皆不離識。又圓成實性,即是圓滿成就真實體性,也就是在衆緣和合的依他起法上悟達了諸法的如幻如化,因而除去遍計執所起的實我實法的錯誤觀念,而證到諸法的真如實性,此即唯識之實性,故不離識。《成唯識論》雲:“此中意說叁種自性,皆不離心心所法,爲心心所法及所變現象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相性。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水月等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法上彼行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是故此叁皆不離心等。”由此可知,叁性皆不離識。

  七、叁性的悟入過程

  《解深密經》中說:遍計執是無相之法,是我們所應知的;依他起是雜染法,是我們所應斷的;圓成實是清淨法,是我們所應證的。那麼,我們應如何了知遍計所執相,斷除雜染依他起法而證悟清淨的圓成實法呢?《解深密經》亦告訴我們:若能了知無相之法,則能斷滅雜染法。若能斷滅雜染法,就能證得清淨之法。爲何如此說呢?因依他起法是由遍計執産生的,若吾人對諸法生起遍計執著,就會生起雜染種子作爲依他起相生起的因緣。現在若在依他

  上不起遍計執,如實地認識遍計執的自體空無所有,即能斷除此雜染相法。由能斷除雜染種子,即能引發清淨種子,從而生起無漏智,如此就能證得諸法真如的清淨相法。

  關于叁性的斷證過程,其他經論也談得很多,如《攝大乘悟入所知品》雲:“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法;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法。雲何悟入圓成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火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于法界中便得理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此段即是說明了行者悟入叁性的整個過程。若能了知名言等相唯是遍計所執,名爲悟入遍計所執。又若了知名言等相唯是意念,皆非實有,性唯是識。識從種子、根、境等生起,是依他起。如是了知,故名悟入依他起。又雖然以上已遣除了一切識外的似義外境,然複應觀照此所見的唯識性想,亦是意念所攝的唯識所變之似義,也當除遣。諸義盡除,無分別智生起,即是悟入圓成實性。因行者已由遣除遍計執的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所以唯識的義想亦不得生。所觀的境遣卻,能觀的心識必不會生起,這就是初觀有心無境。悟解了心上現起的義想無實,再加觀察,覺知這唯心所現之想還是義相,無有實體,漸漸達到一切相皆不現前,能觀的心王亦不生起,如是則能進入一切法不立而智現的聖境。由是因緣,便能悟入一切義無分別名相之法界,于法界中得正智,相應而住。此時,行者平等的能緣所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無分別智現前,即能悟入圓成實性。

  故《攝大乘論·入行相品》又雲:“名事互爲客,共性應尋思,于二應當住,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惟有分別叁,彼無此故無,是即入叁性。”此頌更進一步強調說明了名與事都是互相對待安立的。若欲悟入叁性之真理,應如實觀照名與事的虛幻不實,了知其因緣所生虛幻假有,如夢幻泡影,虛假不實,故對其不起絲毫的分別執著。由于觀察名事等境是無,故此能觀的心亦不生起,除能所對待,即能證二空真如的圓成實性。此頌與上面文字雖殊,但所顯意則完全是對上面所顯義理的有力證明。

  上面已從理論上說明書了叁性的悟入過程,下面則進一步舉喻以明之。譬如,我們在夜晚走路時,看到路邊山上的一棵小樹在搖動,就誤認爲它是鬼,于是就心驚膽戰,嚇得大汗淋漓,這就是遍計執。若有智者,就能如是觀察此鬼相根本不存在,只是迷人的錯覺罷了,由此遍計所執的鬼相即能滅除。之後,再進一步觀察這棵樹也是緣生虛幻的,無有實在自體,由是樹影就會于吾等心中消失。此時,若能做到既沒有能遍計的心,也沒有所遍計的境,由是遠離能所對待的分別,即是圓成實相的顯現。如此深入的觀察,告訴吾人:只要了知遍計所執相的無相實無,認識依他起相的虛幻假有而不起執著,就能親證清淨相法圓成實相,亦能如是悟入叁性之真實。

  結 論

  通過以上叁性思想的分析,使我們清楚認識到“遍計所執”乃衆生生死流轉的根源。凡夫衆生,無始劫來均以世間永恒常住爲相,恒時執著身心即我和我所有的一切,在此既執爲常,又執爲我的情形下,就要爲我服務,于是追求快樂而逃避苦難,追求名利而逃避毀損。總之,凡是于己有利的就拼命攫取,于己有害的就一味摒棄,由此而造諸生死惡業,必將招致永劫沈淪而無有出期。事實上,世事如煙如霧,如夢如幻,刹那變化,無有暫停。吾人的身心亦無時不在刹那生滅,故說宇宙萬有皆是無常的。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世間再大的享受和快樂,也都是如夢幻泡影,眨眼即逝。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無不凋零的花朵,無不死之人。既是苦空,又是無常,又何處去找一個真實不變的我以及我所有的精神和物質呢?因此,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年青僧人,未來的一切將全靠我們,現在既有如此殊勝難得的因緣,就應當同心協力,以感恩希有難逢之心去聽聞佛法,以精進勇猛的精神去實踐修行,以如理作意的思維去觀察宇宙緣起法的不實,以法隨法行的信心去悟入佛法,從而抛卻實我實法的執著,斷二障,證二空,成菩提,證涅槃,得解脫。也就是說,只要吾人依循這條軌迹勇猛向前,那通達諸法實相、親證圓成實相也就指日可待了。

  參考書目:

  《唯識總抉擇談》太虛著

  《成唯識論》

  《辨中邊論》

  《解深密經》

  《唯識義林章》

  《唯識叁十頌》

  《攝大乘論·悟入所知品》

  

  

《略談對叁性思想的認識(心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