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善护口业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口说善言能令人心生欢喜;口出恶言,除了令人生恼,还须自受恶业苦报。口过有四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人处世要经常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这四种过失,如果有,马上就要惭愧、忏悔、改过,否则口业不清净,讲出来的话,别人都无法信受;或招感口腔恶疾、被人毁谤欺诳等,这些都是口犯四种过失所产生的恶报。所以,种了什么因,将来就感什么果,佛法因果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一、四种口过
1、两舌:“两舌”即是于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如看到张三说李四不好,见到李四就说张三不好;或是见他吵架,甚至于打架,自己在旁边看笑话、说风凉话,这些就是两舌。俗谚云:“嘴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常拨弄是非者,未来便招感聋哑、眷属乖离等报。
2、恶口:“恶口”是以粗言恶语骂人,致使他人起烦恼;或逢天雨、刮风,令身心感觉不适,即开始骂风骂雨;乃至骂畜生,不论骂詈的对象是有情或无情,这些都属于恶口。一般人对一些不经意的恶口讲成习惯,自己不容易察觉,境界一现前,很自然就讲了出来,话一出口,坏了事还不知道。
例如四川有句口头语“格老子”,一般人不先讲出这句话,好像后面的话就讲不出来,虽是口头语,也是属于一种恶口的习惯。有一次,一个北方人到四川去卖东西,与买东西的人发生议价的问题,四川人一开口就先溜出一句话“格老子”,就好像是开场白一样。北方人一听,心想:你当我的老子,这还得了。于是上前一个巴掌打过去。这位四川人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便说:“格老子,为什么打人?”对方又是一巴掌打过去,“格老子,为什么又打人?”这就是恶口,无意中说了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修行没有其他的捷径,就是要时时刻刻返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大智度论》中记载有位毕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到恒河对岸去化缘,每次要过恒河时就跟水神讲:“小婢,我要过河了,给我开路!”水神一听马上帮他开路,河里立刻就现出一条路,让尊者通过,到达对岸。因为毕陵伽婆蹉尊者是证到罗汉的圣者,堪受三界众生所尊重,所以水神一听到尊者的话,马上就帮他开路。但是时间久了,水神心中起了烦恼:“奇怪,我帮尊者开路,尊者不但不感激我,还骂我是小婢,这口气实在很难咽下去。”就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您的弟子毕陵伽婆蹉尊者经常到恒河对岸去化缘,我每次都帮他开路,这对我来说也是修福报,但他却骂我是小婢,恳请世尊评评理。”世尊于是对水神说:“我找毕陵伽婆蹉尊者来向你道歉、赔不是。”毕陵伽婆蹉尊者一来,佛即告诉他:“你每次到恒河对岸化缘托钵时,水神都帮你开路,你怎么还骂他是小婢!实在不应该,你应该向水神道歉。”毕陵伽婆蹉尊者心想:“对呀!他帮我开路,我怎么还骂他是小婢,自己实在是不应该。”于是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现在向你道歉。”他向水神道歉还是叫他小婢。虽然尊者已证罗汉,粗的根本烦恼已断除,但是细的习气还存在,故仍叫水神小婢,却不自知。
所以恶口不容易改,自己要多注意,经常检讨反省,讲话的时候是不是有过失,时时要“三思而后行”。如此,不断地熏修,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慢慢地就能修去恶口的习气。
3、妄言: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言”。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为了做生意,容易打妄语;有时修行人为了名闻利养,也会打大妄语。例如自己没有开悟证果,却说自己已开悟证果,乃至说自己是如来转世、迦叶转世,说了这些大妄语,造了恶业,将来恶业果熟,就会堕入地狱,受地狱之苦。所以无论在家、出家众,千万不可说大妄语。
然而,有时为了要成就一件善法、功德,讲实话不容易成功,此时即可开个方便,称为方便妄语。所谓方便妄语,指话讲出之后,对自己没损失,而别人听了不但没有损失,而且还有功德,让对方从中得到利益。过去有位老和尚在山上修行,一日打坐时,遇到一位猎人在猎兔子。兔子听闻到枪声就跑,惊慌中,急忙钻到老和尚的衣服里躲起来,以保全自己的性命。猎人随后追了过来,就问这位老和尚:“我刚才在猎捕兔子,看到兔子好像跑到这边来了,师父!你看到没有?”老和尚讲:“看见了,从我右手边跑到山里面去了。”猎人于是就追了过去。这就是方便妄语,明明知道兔子躲在自己的衣服里,却说跑掉了,对自己没有损失,也保全了兔子一条性命,这就是善意的开方便。所以,修行学佛要知道佛法的精神是活用的,为救护众生,成就善法,不得已时即可用方便妄语;但是若不是为了成就善法功德,则不可说妄语。
社会上有些从商的居士,想发心受五戒,但又认为做生意当中,极难真正说老实话,认为没办法持守不妄语戒。其实,任何事情都不离因缘果报,想要生意兴隆,便须诚实、信用。过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续经营,不外乎是本著童叟无欺的理念,只要以真诚不妄之心待人处世,这个事业就是值得人们信任的金招牌,如此何须担心无法成功。
古人季布“一诺千金”,然而现代道德观念淡薄,却喜欢打妄语到处骗人,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过去古人结绳记事,两人有约,打个结就好了。现在打结行不通了,要写契约;打了契约还不行,还要请律师来作证;请了律师还不算,还要到法院公证;就算是公证了,可能还会耍赖,什么原因?喜欢妄语的关系。世间上的人会打妄语,有些出世修行人为了面子,也容易说些欺骗的话,谋取他人的尊重;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执著一个我相,为名、为利。从社会上去观察,打妄语的人很多,然而一切皆有因果,自己打了妄语欺骗人,现在造恶业,将来恶业成熟,就会堕入恶道。
4、绮语:“绮语”是指言不及义的轻浮言语,例如讲黄色笑话、言情小说令人打妄想,甚至说些取笑他人的话,自己却认为讲得很幽默,这些绮语都是一种恶业。若现世与人言谈喜论绮语,未来便会召感口齿不清、遭人戏弄轻贱的果报。
二、口业不净,报应不爽
罗侯罗年幼即出家,担任佛陀侍者时喜欢开人玩笑。有人来拜访佛陀,佛在精舍时他就说佛不在,佛陀不在时他却又说在。一日,佛陀唤罗侯罗用澡盆取水来洗足,洗毕将水倒弃后,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后又叫他注水,罗侯罗心想:“覆盆怎么装得进水呢?”此时佛陀训斥:“这就像无惭无愧的人,喜欢打妄语,使自性被覆盖,道法不能入心一般。”犯口四过,不但损福缺德,心中亦难与道相应,由此可知口业清净对修行之重要性。
言语是意念的反射:只要是人,只要是一个有正常说话能力的人,每天都要说出许多的话语,而在这许多说出的话语中,总有一些说出的话语,足以令别人怨恨,而令自己悔恨。
一个人所说的话,可以说,大多是他内心某种情绪、某种态度或某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言语”,就是我们内在某种“意念”的“外在化”,外在的言语,就是我们内心某种“意念”的反射。
如果说,脸相是一个人内心的“镜子”,反映着我们内在的素质,那么,言语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信使”,传达着我们内在的意念!
而常常有许多人,因内在净化程度的不够,内心总被嫉妒、傲慢、偏见、嗔恨等负面的情绪所充满,因而常常说出一些无建设性的负面言语。
而在这些负面的言语当中,最常被我们所忽视,但是也最不该被我们所忽视的,就是那些轻视、嘲笑、中伤、挑拨、毁谤的言语。
这些负面的言语,就像是支双向发射的毒箭,一经说出,一端虽射向别人,但另一端也指向了自己,这些负面的情绪语言,虽然暂时、短暂的畅快了一己狭隘的心灵,但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性灵,和被自己所伤害的无辜可怜的人们。
而这些“轻视、嘲笑、中伤、挑拨、毁谤”的恶质性言语,其所形成的伤害力,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身上来!
堕落为猿猴的比丘:曾经,在佛经上有个故事,说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因为曾经恶意的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说他跳过小溪的姿势有如猿猴一般,结果,造了如此恶意的口业后,等因缘聚会,在五百世后,这位年轻的比丘终于也堕落为一只猿猴。
曾经嘲笑别人像只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为了被自己所嘲笑的对象,这个故事所显示的,不止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悲哀,深沉的悲哀。
难怪有句话说得好: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或一个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丝毫不爽,所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深怕自己堕入因果恶性的泥淖中,而一般众生,因对因果的愚昧无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恶因,受了恶果,才来反悔莫及!
大体说来,这个嘲笑别人为猿猴,自己堕落为猿猴的故事,极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如是果,有怎样的因,就会产生怎样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结果,不会落到乙身上,甲乙两人的因果关系,由甲乙两人承受,不会变成甲丙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是如此地准确而严密,不会有任何的谬误和疏失,也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失去效力,更不会因为空间的转移而有所遗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说的: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此,虽然在经过了五百世那么长远的时间,但当“因缘会遇时”,看似轻微的嘲笑果报,最终还是报到自己身上来,让自己堕落为猿猴之身。
这个故事,也极其符合因果律的另一项重要的法则,那就是因果律的回向性:你常怎么做,你就会如你所做的那样。也可以将之延伸为:你常怎么说,你就会如你…
《认识因果 第五章 善护口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