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城中,就能获得安全快乐;如果想再前往宝所,也可以前去。”这时已感到非常疲乏的大众,听导师这么一说,非常欢喜,心想:“我们现在可以避免这恶道的险难,得到安全快乐了。”于是众人一齐进入化城,认为已经脱离险恶之道,得到安稳。
导师等待他们经过休息之后,体力已完全恢复,于是立刻灭却化城,向大众宣告说:“你们既为求宝而来,现在我们还要继续前进,藏宝之处离此已经不远,刚才你们休息的大城是我化作的,只是让你们暂时休息罢了。”
此则喻佛陀知道众生心性怯弱,若闻一佛乘,则不欲见佛,佛陀以方便力,说有二种涅槃,如同化城,令众止息。而佛陀的正意,是在对治阿罗汉,令其勿执着于化城的小涅槃,当进趋于无上佛乘的宝所。
□衣珠喻(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
又作系珠喻。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酒醉而卧,恰值亲友有公事,急须他行,于是将无价宝珠系在他的衣里,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人因为酒醉,毫不知情,醒来以后,也就自己离开外游,到了异国,为了衣食,勤力谋求,非常艰苦,稍有所得,就感到心满意足。后来亲友偶然遇着了,很讶异的问:“大丈夫何以为了衣食,沦落到这种地步,我从前想让你得到安乐幸福,于某年某月某日,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里,你却至今不曾察觉,以至勤苦忧恼而求生活,实在是很愚昧。你现在可以拿这宝珠去变换一切所须之物,往后生活当可如意,无所缺乏。”
喻二乘人过去世曾在大通智胜佛座下结下大乘之缘,然而因为被无明所覆盖而隐蔽不显,今依如来方便开示,于是能入于一乘。
□髻珠喻(卷五.《安乐行品》)
又作顶珠喻。譬如威势强大的转轮圣王,想要诸国臣服,而各国王皆不顺从,这时转轮圣王必发兵征讨。而转轮王见兵众战无不胜,随即感到很欢喜,依照将士的战功大小,给予各种赏赐:或给予田宅,或赐予村庄城镇,或给以华服美饰,或奖章玉带等物;或赏以各种珍宝,如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以及象马车乘、奴婢人民等。唯有他自己佩于发髻中的明珠,不作赏物。这是因为只有轮王头顶上有此明珠,若将此珠赏赐给将士,轮王的臣属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
喻佛陀以禅定、智慧的力量,于娑婆国土为三界法王,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座下的贤圣也奋勇与魔王交战。佛陀依其战功赐以禅定、解脱诸法财,又赐以涅槃城,然恐大众惊疑,而不为他们说此《法华》。待众生根熟,佛陀为说《法华》,如同转轮圣王解髻中明珠与功臣。
□医子喻(卷五.《如来寿量品》)
又作医师喻。譬如良医,智慧聪利,通达医理,深明药性,善治各种疾病,有众多子女。一天,良医因有事故,远至异国,孩子们误饮了他人的毒药,毒性大作,以至心神错乱,痛苦呻吟,宛转于地。这时父亲由外归来,饮了毒药的儿女,不论是心神错乱的,或者神志尚清醒的,远远望见父亲归来,非常欢喜,跪拜问讯,并诉说自己愚痴,误服毒药,希望父亲及时救治,赐与他们寿命,使不至被毒死。
父亲见孩子们如此痛苦忧恼,立即依诸处方,寻求色香味美的最好药草,调配和合,令他们服食,并说:“这是上等的良药,色、香、味具足,你们可以服食,毒害的苦恼很快就能解除,不会再有各种的祸患。”
这些儿女中,神志尚清醒的,看到这种色香味美的良药,立即服食,毒性尽除,获得痊愈。其他心神昏乱的,见父亲回来,虽也欢喜问讯,祈求治疗,然而因为中毒太深,精神错乱,失去分辨的能力,因此不肯服药。
父亲心里想:“这些孩子们太可怜了!毒气攻心,神志颠倒错乱,虽见我喜,求为救疗,但给他好药却不肯服用。我现在应当另设方便,使他们能服下这剂良药。”于是对他们说:“我现已衰老,离死期当是不远,这些良药留在家里,你们可以自己取来服用,不要忧心病不会好。”交代诸子后,良医就到他国去了。
稍后,更派人通知诸子:“你们的父亲已死于他国,再也不会回来了!”
儿子们听到这个恶耗,非常悲伤忧虑,心想:“若是父亲仍在世间,慈心怜悯我们,自会救护。现在抛下我们,远丧他国,让我孤苦,无依无靠。”由于悲伤忧戚,终于醒悟,知道父亲留下的良药,果然色香味美,立刻取而服食,毒病都得以痊愈。 父亲得知孩子们的病都好了,不久就回家。
这是譬喻三乘信受权教,不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设各种方便,令服食大乘法药,速除苦恼,不再有众多苦患。
《法华经》中,除此七种譬喻外,还有其他的譬喻,如《授记品》的“大王膳譬喻”、《踊出品》的“父少子老譬喻”等。
四、本经的特色
□诸经之王:本经是经中之王,在佛教经典中,受持读诵、书写之盛,无过此经。如唐代道宣律师谓:“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明代蕅益大师说:“此一部经乃如来究竟极谈,具明施设一代时教所以然之线索,如家业之有总帐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由信成佛:《常不轻菩萨品》的常不轻菩萨,每见四众,即礼拜赞叹道:“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又闻本经不生疑惑者,能够“疾成佛道”。而《方便品》中也一再阐述过去诸佛都是以一乘法教化众生,于佛陀灭度后,供养舍利,建筑塔庙,庄严佛像;或童子戏以聚沙为塔,敬心供养;或以歌呗赞颂佛德;乃至心多散乱的人以一华供佛,一礼拜,一合掌,一举手,一低头,一称佛号,都能长养善根,增长福慧,共成佛道。这是显示由于“信”而成佛,也是《法华经》的显著特色。
□久远成佛:《如来寿量品》中,佛陀从三身如来显现佛寿量无有齐限。经中明示佛陀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种种方便,随类应化;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只劫,常住不灭。从“久远成佛”,显现常住的佛陀,是本经的一大特色。
□慈悲教化:本经藉由各种譬喻,巧妙地显示佛陀的慈悲。如《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是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余如穷子喻、三草二木喻、髻珠喻、良医喻等,莫不显现佛陀的慈悲教化,这也正是大众信奉本经的原因之一。
□一乘真实:本经宣说一乘教理,正是显示本经的宏广,本经有“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的说法,就是宣扬声闻行即菩萨行。如此不否定声闻、缘觉之行,进而提升至成佛之列,这就是一乘之教。而一乘,就是众生都能成佛。
□受持利益:本经中多有劝人受持此经的经文,尤其后半部一再地重覆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法华经》的功德,使得本经在中国、日本盛行书写。《法师品》说:“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又说:“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这是其他经典所不及。
本经为了把握佛陀的真精神,于是采用偈颂、譬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于行文顺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是古来流布最广的经典。在《大般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及《大智度论》、《中论》、《究竟一乘宝性论》、《摄大乘论》、《佛性论》、《入大乘论》等诸论中,皆曾举出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
智者大师依本经创立天台宗。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最澄于日本开创天台宗后,该经更成为佛教教学的中心、新佛教的主干,而影响日本佛教界。
汉译《妙法莲华经》有六种,现存的异译本有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及闍那崛多与达磨笈多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八卷二十七品。此外,敦煌出土本中,有《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其中以《正法华》最详密;《妙法华》最简约,流传最广,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九册、《碛砂藏》第九册、《龙藏》第三十一册、《卍正藏》第十五册、《大正藏》第九册。 又本经的梵文本近时于新疆的喀什噶尔(Kashgar )等地发现,一八五二年,法国学者布诺夫(Eugene Burnouf )自梵文翻译成法文出版。其后更有英译本、日译本。
由于本经流传的广泛,因此注疏亦甚多,重要的有: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三卷 世亲菩萨造
□法华经义记 八卷 梁.法云撰
□妙法莲华经玄义 三十卷 隋.智顗说
□妙法莲华经文句 二十卷 隋.智顗说
□法华义疏 十二卷 隋.吉藏撰
□法华玄论 十卷 隋.吉藏撰
□法华游意 一卷 隋.吉藏撰
□妙法莲华经玄赞 二十卷 唐.窥基撰
□法华经疏义缵 六卷 唐.智度述
□法华义疏 四卷 日本.圣德太子撰
□法华经教释 民国.太虚着
□试述本经主旨。
□本经有什么重要影响?
□本经的特色是什么?
□何谓“法华七喻”?经中还有那些譬喻?
《《妙法莲华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