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P3

  ..續本文上一頁城中,就能獲得安全快樂;如果想再前往寶所,也可以前去。”這時已感到非常疲乏的大衆,聽導師這麼一說,非常歡喜,心想:“我們現在可以避免這惡道的險難,得到安全快樂了。”于是衆人一齊進入化城,認爲已經脫離險惡之道,得到安穩。

  導師等待他們經過休息之後,體力已完全恢複,于是立刻滅卻化城,向大衆宣告說:“你們既爲求寶而來,現在我們還要繼續前進,藏寶之處離此已經不遠,剛才你們休息的大城是我化作的,只是讓你們暫時休息罷了。”

  此則喻佛陀知道衆生心性怯弱,若聞一佛乘,則不欲見佛,佛陀以方便力,說有二種涅槃,如同化城,令衆止息。而佛陀的正意,是在對治阿羅漢,令其勿執著于化城的小涅槃,當進趨于無上佛乘的寶所。

   □衣珠喻(卷四.《五百弟子受記品》)

  又作系珠喻。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酒醉而臥,恰值親友有公事,急須他行,于是將無價寶珠系在他的衣裏,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人因爲酒醉,毫不知情,醒來以後,也就自己離開外遊,到了異國,爲了衣食,勤力謀求,非常艱苦,稍有所得,就感到心滿意足。後來親友偶然遇著了,很訝異的問:“大丈夫何以爲了衣食,淪落到這種地步,我從前想讓你得到安樂幸福,于某年某月某日,以無價寶珠系在你的衣裏,你卻至今不曾察覺,以至勤苦憂惱而求生活,實在是很愚昧。你現在可以拿這寶珠去變換一切所須之物,往後生活當可如意,無所缺乏。”

  喻二乘人過去世曾在大通智勝佛座下結下大乘之緣,然而因爲被無明所覆蓋而隱蔽不顯,今依如來方便開示,于是能入于一乘。

   □髻珠喻(卷五.《安樂行品》)

  又作頂珠喻。譬如威勢強大的轉輪聖王,想要諸國臣服,而各國王皆不順從,這時轉輪聖王必發兵征討。而轉輪王見兵衆戰無不勝,隨即感到很歡喜,依照將士的戰功大小,給予各種賞賜:或給予田宅,或賜予村莊城鎮,或給以華服美飾,或獎章玉帶等物;或賞以各種珍寶,如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以及象馬車乘、奴婢人民等。唯有他自己佩于發髻中的明珠,不作賞物。這是因爲只有輪王頭頂上有此明珠,若將此珠賞賜給將士,輪王的臣屬一定會感到非常驚異。

  喻佛陀以禅定、智慧的力量,于娑婆國土爲叁界法王,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座下的賢聖也奮勇與魔王交戰。佛陀依其戰功賜以禅定、解脫諸法財,又賜以涅槃城,然恐大衆驚疑,而不爲他們說此《法華》。待衆生根熟,佛陀爲說《法華》,如同轉輪聖王解髻中明珠與功臣。

   □醫子喻(卷五.《如來壽量品》)

  又作醫師喻。譬如良醫,智慧聰利,通達醫理,深明藥性,善治各種疾病,有衆多子女。一天,良醫因有事故,遠至異國,孩子們誤飲了他人的毒藥,毒性大作,以至心神錯亂,痛苦呻吟,宛轉于地。這時父親由外歸來,飲了毒藥的兒女,不論是心神錯亂的,或者神志尚清醒的,遠遠望見父親歸來,非常歡喜,跪拜問訊,並訴說自己愚癡,誤服毒藥,希望父親及時救治,賜與他們壽命,使不至被毒死。

  父親見孩子們如此痛苦憂惱,立即依諸處方,尋求色香味美的最好藥草,調配和合,令他們服食,並說:“這是上等的良藥,色、香、味具足,你們可以服食,毒害的苦惱很快就能解除,不會再有各種的禍患。”

  這些兒女中,神志尚清醒的,看到這種色香味美的良藥,立即服食,毒性盡除,獲得痊愈。其他心神昏亂的,見父親回來,雖也歡喜問訊,祈求治療,然而因爲中毒太深,精神錯亂,失去分辨的能力,因此不肯服藥。

  父親心裏想:“這些孩子們太可憐了!毒氣攻心,神志顛倒錯亂,雖見我喜,求爲救療,但給他好藥卻不肯服用。我現在應當另設方便,使他們能服下這劑良藥。”于是對他們說:“我現已衰老,離死期當是不遠,這些良藥留在家裏,你們可以自己取來服用,不要憂心病不會好。”交代諸子後,良醫就到他國去了。

  稍後,更派人通知諸子:“你們的父親已死于他國,再也不會回來了!”

  兒子們聽到這個惡耗,非常悲傷憂慮,心想:“若是父親仍在世間,慈心憐憫我們,自會救護。現在抛下我們,遠喪他國,讓我孤苦,無依無靠。”由于悲傷憂戚,終于醒悟,知道父親留下的良藥,果然色香味美,立刻取而服食,毒病都得以痊愈。  父親得知孩子們的病都好了,不久就回家。

  這是譬喻叁乘信受權教,不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設各種方便,令服食大乘法藥,速除苦惱,不再有衆多苦患。

  《法華經》中,除此七種譬喻外,還有其他的譬喻,如《授記品》的“大王膳譬喻”、《踴出品》的“父少子老譬喻”等。

   四、本經的特色

  □諸經之王:本經是經中之王,在佛教經典中,受持讀誦、書寫之盛,無過此經。如唐代道宣律師謂:“自漢至唐六百余載,總曆群籍四千余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明代蕅益大師說:“此一部經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由信成佛:《常不輕菩薩品》的常不輕菩薩,每見四衆,即禮拜贊歎道:“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又聞本經不生疑惑者,能夠“疾成佛道”。而《方便品》中也一再闡述過去諸佛都是以一乘法教化衆生,于佛陀滅度後,供養舍利,建築塔廟,莊嚴佛像;或童子戲以聚沙爲塔,敬心供養;或以歌呗贊頌佛德;乃至心多散亂的人以一華供佛,一禮拜,一合掌,一舉手,一低頭,一稱佛號,都能長養善根,增長福慧,共成佛道。這是顯示由于“信”而成佛,也是《法華經》的顯著特色。

  □久遠成佛:《如來壽量品》中,佛陀從叁身如來顯現佛壽量無有齊限。經中明示佛陀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種種方便,隨類應化;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只劫,常住不滅。從“久遠成佛”,顯現常住的佛陀,是本經的一大特色。

  □慈悲教化:本經藉由各種譬喻,巧妙地顯示佛陀的慈悲。如《譬喻品》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如來已離叁界火宅,寂然閑居,安處林野。今此叁界皆是我有,其中衆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是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爲救護。”余如窮子喻、叁草二木喻、髻珠喻、良醫喻等,莫不顯現佛陀的慈悲教化,這也正是大衆信奉本經的原因之一。

  □一乘真實:本經宣說一乘教理,正是顯示本經的宏廣,本經有“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的說法,就是宣揚聲聞行即菩薩行。如此不否定聲聞、緣覺之行,進而提升至成佛之列,這就是一乘之教。而一乘,就是衆生都能成佛。

  □受持利益:本經中多有勸人受持此經的經文,尤其後半部一再地重覆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法華經》的功德,使得本經在中國、日本盛行書寫。《法師品》說:“若複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于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又說:“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爲他人說者,如來則爲以衣覆之,又爲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這是其他經典所不及。

  本經爲了把握佛陀的真精神,于是采用偈頌、譬喻等,贊歎永恒的佛陀(久遠實成之佛),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由于行文順暢,詞藻優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價值,是古來流布最廣的經典。在《大般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及《大智度論》、《中論》、《究竟一乘寶性論》、《攝大乘論》、《佛性論》、《入大乘論》等諸論中,皆曾舉出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

  智者大師依本經創立天臺宗。日本聖德太子注義疏以後,此經成爲日本鎮護國家的叁部經之一。最澄于日本開創天臺宗後,該經更成爲佛教教學的中心、新佛教的主幹,而影響日本佛教界。

  漢譯《妙法蓮華經》有六種,現存的異譯本有竺法護譯的《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及闍那崛多與達磨笈多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八卷二十七品。此外,敦煌出土本中,有《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第叁十》。其中以《正法華》最詳密;《妙法華》最簡約,流傳最廣,今收錄于《高麗藏》第九冊、《碛砂藏》第九冊、《龍藏》第叁十一冊、《卍正藏》第十五冊、《大正藏》第九冊。 又本經的梵文本近時于新疆的喀什噶爾(Kashgar )等地發現,一八五二年,法國學者布諾夫(Eugene Burnouf )自梵文翻譯成法文出版。其後更有英譯本、日譯本。

  由于本經流傳的廣泛,因此注疏亦甚多,重要的有: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叁卷   世親菩薩造

  □法華經義記   八卷   梁.法雲撰

  □妙法蓮華經玄義  叁十卷   隋.智顗說

  □妙法蓮華經文句  二十卷   隋.智顗說

  □法華義疏  十二卷   隋.吉藏撰

  □法華玄論  十卷   隋.吉藏撰

  □法華遊意  一卷   隋.吉藏撰

  □妙法蓮華經玄贊   二十卷   唐.窺基撰

  □法華經疏義缵  六卷   唐.智度述

  □法華義疏  四卷   日本.聖德太子撰

  □法華經教釋    民國.太虛著

  □試述本經主旨。

  □本經有什麼重要影響?

  □本經的特色是什麼?

  □何謂“法華七喻”?經中還有那些譬喻?

  

  

《《妙法蓮華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