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商人好奇向前一问:“老和尚,一首偈语要多少钱?”
“十两黄金。”
“那么贵!”
“一点都不贵。”
商人心想,是一个出家人,何况已经问话了,也就忍痛牺牲十两黄金,买一首偈语,上面写着“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遇事应该细思量,如意平安又吉祥。”商人心想,这值十两黄金吗?太贵了嘛!上当了!算了!赶快回家去吧。
商人赶回家里,已经除夕深夜了,家里的门没有关好,推开门,太太已经睡觉了。在蒙蒙的灯光下,床前有两双鞋子,一双是女人的,一双是男人的,先生非常生气,“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我不在家,你竟然做这种不好的事情。”很冲动地到厨房里拿了一把菜刀,想要把他们奸夫淫妇给杀了。忽然想起了老和尚要他冲动的时候念偈语,于是,口中喃喃念着“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因为来回走动的声音,把太太吵醒了。
太太起来一看,丈夫手上拿了一把刀,吓得问说:“啊!啊!你要作什么?”
先生指着床下的鞋说:“你在作什么?”
太太说:“你这个没有良心的人,过年都不回来,我为了要图个吉利,把你的鞋子摆在这里,表示我们夫妻双双,你怎么拿把刀要来害我。”
商人往床头一看,感激地说:“有价值!有价值!不只十两黄金。”
所以从这里看起来,四句偈、一个佛法、一个道理,能通达,能运用,真是黄金宝物都不能比。兹将本经重要的四句偈介绍如次: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一首四句偈主要是要我们建立六种观念,即:
□如梦观:世间法如梦,一切都会过去,如梦醒时一点痕迹都没有。
□如幻观:有为法是幻化不真的,业果、轮回生死是幻化的,好像舞台上的戏剧,有父母、兄弟、亲戚、眷属,顷刻一声锣鼓歇,都没有那么一回事。其实,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般若佛性是没有生死,没有轮回的。
□如泡观:水泡是不长久的,我人的色、受、想、行、识,感受苦、乐、不苦不乐,都如水泡一般,是一时的、短暂的。
□如影观:六尘的生活,六尘的世间,色、声、香、味、触、法,就如影子一样,是不真实的。
□如露观:我人的色身如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很快就消失了。譬如一个女孩,才出生是婴儿,慢慢长大叫女童,再过些时候就是女学生,是小姐,然后是太太、妈妈、老太婆,人生一点一滴地变化,就如同朝露。
□如电观:电是快速的,时光过去、现在、未来非常快速,人的生命亦如电,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人就没有了。
佛教讲无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并不是消极,而是要我们从消极中,体会另一种积极的精神,体会出世永恒的生命。
无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
佛教讲无,“无我”就是“空”。无我就是没有自性,“我”应该要具有四个条件:要能主宰、要能常住、要能普遍、要能自在。而我人是由四大所和合,自己无法主宰它;是缘生幻有,不能常住;是处处有障碍,不能普遍;是苦的业报,不能自在;所以,我是没有真实性。因此,要能从假我中借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实相的我。所以本经从否定上建设一个常乐我净的世界,因此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有到无我、无对待、无是非、无苦恼、无障碍、永恒的“真我”才能显现。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
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谓“法”,就是轨生物解,是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据。它可以代表一切的名词,甚至于心里想的观念、思想,有形、无形的,都可藉由它表达。例如:花、房子、桌子□□等,只要说出来,大家就能懂得是什么意思。又说法无定法,所以说法是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法”又称法相非法相,有一首偈语说:“法相非法相,开拳复成掌,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若说拳头是法,这个法可以法无定法,因为拳头一张开又成了一个手掌。一切法是好是坏,是善是恶,也无一定标准,譬如拳头,给你一拳,你会说我打人,拳头是坏东西;假如拳头替你捶背,你会说好舒服,再用力一点好吗?这又变成为是一个好东西。所以真正般若的法,它不在差别上计较,所谓不思善不思恶,是超越善恶的一个真理。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首偈语主要的意思是说,清净法身,非属相貌,吾人应追求真理的法身佛,而不是从色与声去执着见佛。
韩国的敬满法师,是一位有道的高僧。有一天晚上,从外面带回一个长发披肩的女人,一到房间里,几天都不出来,徒弟们心里很纳闷。几天以后,终于忍不住冲到房内去,看到师父坐在床边,替那个女人按摩,徒弟很生气地说:
“师父,你这样的行为怎么能做我们的模范呢?”
“我为什么不能做你们的模范呢?”师父说。
徒弟指着床上的女人:“你看!你看!你看!”
师父也说:“你也来看,你也来看,你也来看嘛!”这个徒弟真的向前一看,那一个女人鼻子没有了,耳朵也没有了,眼睛也陷下去,是一个痲疯病人,师父正在为她做特殊的治疗,因为这个病会传染,所以没有告诉其他人。这时徒弟惭愧地跪下来说:“师父!只有你能,我们不能啊!”
亲眼所见未尝是真的,亲耳所听也未尝是真的,所以我们要无眼耳鼻舌身意,除去这个分别,去体会那个真实的事情,真实的心,才是般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那不是佛。要怎样才能见如来呢?见到缘起就是见到法,就是见到佛;见到空,就见到如来;见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就能见到如来;有平等心,就能见到如来。
1《金刚经》的价值观
每一个人对世间的各种物质的价值看法都不会一样。而有般若的人,看世间一切则是平等,连佛与众生也都是圣凡不二的,空与有是平等的,因此,不说断常,法身和应身是平等的,无有去来。兹就本经的价值观略述如下:
□一与多的比较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是很少,“多”是很多,不能相比。但是在《金刚经》里,以般若来看,一不是少,多也不算多,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例如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就等于是一个虚空。所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有两个人遇到强盗,一个人身上带很多神牌、香火袋,可是这个强盗来抢劫,一刀砍下来,膀子砍断了;另外一个人,只带了一条观音像的链子,强盗也一刀砍来,项炼都弯曲了,不过他没有受伤。“唉啊!很感谢观音菩萨,你以身体来代替我的灾难。”可是另一个有神牌香火袋的人就埋怨:“我身上这么多的神明啊,你们都不来保护我,反而那个人只有一尊观世音,观世音就好灵啊!”
这个时候,众多神明说话了:“对不起啦!当你有灾难的时候,我们也想来救你,可是在众多的神明之前争着来救你,是很不礼貌的,因此我们就很客气地相互推荐:““妈祖啊!你去救吧!”妈祖就说:“耶稣!你去救吧!”耶稣说:“穆罕默德!你去救吧!”当我们在那里推来让去的时候,一刀下来,你的膀子就砍断了。”
所以,虽是一心的信奉,却可以发生无限的力量;而多神的信仰,反而不易诚信圆满。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年纪轻轻的就在翰林院作供奉官,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少年得意,就把他送到寺院里参学磨练,并且要他先从水头师做起。这个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做得又累又辛苦,心里就不停的嘀咕,一下子怨父亲把他送到这种荒山野谷来做牛做马,一下子又告诫自己父命难违而强自隐忍,像这样心不甘情不愿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耐不住了,满怀怨气的唠叨:“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意思是骂:我堂堂一个翰林学士,每天辛辛苦苦替你们这些和尚挑水,挑得大汗淋漓的,腰身都湿了,你们有什么福报消受得起?
寺里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微微一笑,也唸了两句诗回答:“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意思是说:你担水给和尚吃,未必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功德;老僧只要在殿里修行,坐上一炷香的时刻,就是十方的供养,万劫的道粮,我都消受得起,你那区区几担水又算得了什么?
为什么说一炷香就能消受万劫粮呢?《金刚经》上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这是因为万千的供养都只是小果有为的福报,而义解修行,是法宝,是大果无为的功德。所以,担再多的水,也只是有为的小供养,其福报是有限量的;而一炷香的修行是无为的大法施,其功德是无可限量的!
□有与无的比较
一般人认为“有不是无”,“无不是有”,有与无是不一样的。若以般若智慧观照世间万法,就能知道“无不是真无,有不是真有”的至理,无有之间,既非对待,亦非分别,而是纯然如一,理事无碍的。例如:
有人问西堂智藏禅师:“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答说:“有。”
那人又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呢?”
智藏答说:“有。”
那人不停地问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智藏禅师全部都回答说:“有。”
那人因此忿忿地责问:“和尚,你怎么老是说有呢?难道没有例外的吗?为什么我以同样的问题去问径山和尚时,径山和尚却说一切全是个无,和你说旳完全相反呢?”
智藏禅师哂然一笑,就问他:“你有没有妻子?”
那人答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