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商人好奇向前一問:“老和尚,一首偈語要多少錢?”
“十兩黃金。”
“那麼貴!”
“一點都不貴。”
商人心想,是一個出家人,何況已經問話了,也就忍痛犧牲十兩黃金,買一首偈語,上面寫著“向前叁步想一想,退後叁步想一想,遇事應該細思量,如意平安又吉祥。”商人心想,這值十兩黃金嗎?太貴了嘛!上當了!算了!趕快回家去吧。
商人趕回家裏,已經除夕深夜了,家裏的門沒有關好,推開門,太太已經睡覺了。在蒙蒙的燈光下,床前有兩雙鞋子,一雙是女人的,一雙是男人的,先生非常生氣,“你這個不要臉的女人,我不在家,你竟然做這種不好的事情。”很沖動地到廚房裏拿了一把菜刀,想要把他們奸夫淫婦給殺了。忽然想起了老和尚要他沖動的時候念偈語,于是,口中喃喃念著“向前叁步想一想,退後叁步想一想”,因爲來回走動的聲音,把太太吵醒了。
太太起來一看,丈夫手上拿了一把刀,嚇得問說:“啊!啊!你要作什麼?”
先生指著床下的鞋說:“你在作什麼?”
太太說:“你這個沒有良心的人,過年都不回來,我爲了要圖個吉利,把你的鞋子擺在這裏,表示我們夫妻雙雙,你怎麼拿把刀要來害我。”
商人往床頭一看,感激地說:“有價值!有價值!不只十兩黃金。”
所以從這裏看起來,四句偈、一個佛法、一個道理,能通達,能運用,真是黃金寶物都不能比。茲將本經重要的四句偈介紹如次: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一首四句偈主要是要我們建立六種觀念,即:
□如夢觀:世間法如夢,一切都會過去,如夢醒時一點痕迹都沒有。
□如幻觀:有爲法是幻化不真的,業果、輪回生死是幻化的,好像舞臺上的戲劇,有父母、兄弟、親戚、眷屬,頃刻一聲鑼鼓歇,都沒有那麼一回事。其實,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般若佛性是沒有生死,沒有輪回的。
□如泡觀:水泡是不長久的,我人的色、受、想、行、識,感受苦、樂、不苦不樂,都如水泡一般,是一時的、短暫的。
□如影觀:六塵的生活,六塵的世間,色、聲、香、味、觸、法,就如影子一樣,是不真實的。
□如露觀:我人的色身如露水,太陽一出來,露水很快就消失了。譬如一個女孩,才出生是嬰兒,慢慢長大叫女童,再過些時候就是女學生,是小姐,然後是太太、媽媽、老太婆,人生一點一滴地變化,就如同朝露。
□如電觀:電是快速的,時光過去、現在、未來非常快速,人的生命亦如電,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人就沒有了。
佛教講無常,“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並不是消極,而是要我們從消極中,體會另一種積極的精神,體會出世永恒的生命。
無我相、人相、
衆生相、壽者相
佛教講無,“無我”就是“空”。無我就是沒有自性,“我”應該要具有四個條件:要能主宰、要能常住、要能普遍、要能自在。而我人是由四大所和合,自己無法主宰它;是緣生幻有,不能常住;是處處有障礙,不能普遍;是苦的業報,不能自在;所以,我是沒有真實性。因此,要能從假我中借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實相的我。所以本經從否定上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因此說“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只有到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永恒的“真我”才能顯現。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
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謂“法”,就是軌生物解,是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産生對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據。它可以代表一切的名詞,甚至于心裏想的觀念、思想,有形、無形的,都可藉由它表達。例如:花、房子、桌子□□等,只要說出來,大家就能懂得是什麼意思。又說法無定法,所以說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法”又稱法相非法相,有一首偈語說:“法相非法相,開拳複成掌,浮雲散碧空,萬裏天一樣。”若說拳頭是法,這個法可以法無定法,因爲拳頭一張開又成了一個手掌。一切法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也無一定標准,譬如拳頭,給你一拳,你會說我打人,拳頭是壞東西;假如拳頭替你捶背,你會說好舒服,再用力一點好嗎?這又變成爲是一個好東西。所以真正般若的法,它不在差別上計較,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是超越善惡的一個真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首偈語主要的意思是說,清淨法身,非屬相貌,吾人應追求真理的法身佛,而不是從色與聲去執著見佛。
韓國的敬滿法師,是一位有道的高僧。有一天晚上,從外面帶回一個長發披肩的女人,一到房間裏,幾天都不出來,徒弟們心裏很納悶。幾天以後,終于忍不住沖到房內去,看到師父坐在床邊,替那個女人按摩,徒弟很生氣地說:
“師父,你這樣的行爲怎麼能做我們的模範呢?”
“我爲什麼不能做你們的模範呢?”師父說。
徒弟指著床上的女人:“你看!你看!你看!”
師父也說:“你也來看,你也來看,你也來看嘛!”這個徒弟真的向前一看,那一個女人鼻子沒有了,耳朵也沒有了,眼睛也陷下去,是一個痲瘋病人,師父正在爲她做特殊的治療,因爲這個病會傳染,所以沒有告訴其他人。這時徒弟慚愧地跪下來說:“師父!只有你能,我們不能啊!”
親眼所見未嘗是真的,親耳所聽也未嘗是真的,所以我們要無眼耳鼻舌身意,除去這個分別,去體會那個真實的事情,真實的心,才是般若。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那不是佛。要怎樣才能見如來呢?見到緣起就是見到法,就是見到佛;見到空,就見到如來;見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就能見到如來;有平等心,就能見到如來。
1《金剛經》的價值觀
每一個人對世間的各種物質的價值看法都不會一樣。而有般若的人,看世間一切則是平等,連佛與衆生也都是聖凡不二的,空與有是平等的,因此,不說斷常,法身和應身是平等的,無有去來。茲就本經的價值觀略述如下:
□一與多的比較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一”是很少,“多”是很多,不能相比。但是在《金剛經》裏,以般若來看,一不是少,多也不算多,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例如一朵花與一個虛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種籽由種在土壤裏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萬有的力量才得以綻放的,一朵花就等于是一個虛空。所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有兩個人遇到強盜,一個人身上帶很多神牌、香火袋,可是這個強盜來搶劫,一刀砍下來,膀子砍斷了;另外一個人,只帶了一條觀音像的鏈子,強盜也一刀砍來,項煉都彎曲了,不過他沒有受傷。“唉啊!很感謝觀音菩薩,你以身體來代替我的災難。”可是另一個有神牌香火袋的人就埋怨:“我身上這麼多的神明啊,你們都不來保護我,反而那個人只有一尊觀世音,觀世音就好靈啊!”
這個時候,衆多神明說話了:“對不起啦!當你有災難的時候,我們也想來救你,可是在衆多的神明之前爭著來救你,是很不禮貌的,因此我們就很客氣地相互推薦:““媽祖啊!你去救吧!”媽祖就說:“耶稣!你去救吧!”耶稣說:“穆罕默德!你去救吧!”當我們在那裏推來讓去的時候,一刀下來,你的膀子就砍斷了。”
所以,雖是一心的信奉,卻可以發生無限的力量;而多神的信仰,反而不易誠信圓滿。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年紀輕輕的就在翰林院作供奉官,但是裴休不希望兒子這麼早就飛黃騰達、少年得意,就把他送到寺院裏參學磨練,並且要他先從水頭師做起。這個少年得意的翰林學士天天在寺院裏挑水砍柴,做得又累又辛苦,心裏就不停的嘀咕,一下子怨父親把他送到這種荒山野谷來做牛做馬,一下子又告誡自己父命難違而強自隱忍,像這樣心不甘情不願的做了一段時間之後,終于忍耐不住了,滿懷怨氣的唠叨:“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意思是罵:我堂堂一個翰林學士,每天辛辛苦苦替你們這些和尚挑水,挑得大汗淋漓的,腰身都濕了,你們有什麼福報消受得起?
寺裏的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微微一笑,也唸了兩句詩回答:“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
意思是說:你擔水給和尚吃,未必有什麼了不起的大功德;老僧只要在殿裏修行,坐上一炷香的時刻,就是十方的供養,萬劫的道糧,我都消受得起,你那區區幾擔水又算得了什麼?
爲什麼說一炷香就能消受萬劫糧呢?《金剛經》上說:“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這是因爲萬千的供養都只是小果有爲的福報,而義解修行,是法寶,是大果無爲的功德。所以,擔再多的水,也只是有爲的小供養,其福報是有限量的;而一炷香的修行是無爲的大法施,其功德是無可限量的!
□有與無的比較
一般人認爲“有不是無”,“無不是有”,有與無是不一樣的。若以般若智慧觀照世間萬法,就能知道“無不是真無,有不是真有”的至理,無有之間,既非對待,亦非分別,而是純然如一,理事無礙的。例如:
有人問西堂智藏禅師:“有天堂和地獄嗎?”
智藏答說:“有。”
那人又問:“有沒有佛、法、僧叁寶呢?”
智藏答說:“有。”
那人不停地問了許多不同的問題,智藏禅師全部都回答說:“有。”
那人因此忿忿地責問:“和尚,你怎麼老是說有呢?難道沒有例外的嗎?爲什麼我以同樣的問題去問徑山和尚時,徑山和尚卻說一切全是個無,和你說旳完全相反呢?”
智藏禅師哂然一笑,就問他:“你有沒有妻子?”
那人答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