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P3

  ..續本文上一頁:“有。”

  智藏又問:“徑山和尚有沒有妻子呢?”

  那人失笑說:“沒有啊!”

  智藏也笑:“這樣的話,我說“有”,徑山和尚說“沒有”,不是對極了嗎?”

  那人聽了立刻大悟,拜謝而去。

  “有”,是世法,是生活的發用;“無”,是出世法,是生命的本體;佛法,就是空有相融的中道之行,是真空妙有的圓融中道。

  □大與小的比較

  一般人的觀念是“小的不是大”,“大的不是小”,其實小的也是大,大的也是小。

  有一個人到寺院裏面,看到寺院裏有一副對聯寫著“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這個秀才一看,心裏想,須彌山藏芥子還有可能,而一個小小的芥菜子,怎麼能把須彌山藏到裏面。秀才就向知客師抱怨說:“唉啊!你們和尚講話,真是不負責任,芥子怎能藏須彌呢?”

  知客師機智的回答:“秀才啊!你是一個讀書的人,儒家有兩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萬卷書你讀到那裏去呢?”

  秀才立刻拍拍肚子,都讀到肚子裏來了。知客師拿了一本書,“請你把這本書放到你的肚子吧!”萬卷的書可以讀到肚子裏來,可是一本書放到肚子裏放不進去,所以芥子藏須彌是理,萬卷書是事,事是事,理是理,有時候當然事理要圓融,有時候從事會理,有時候要從理會事。

  一個人假如有了般若智慧,一沙一石裏都有叁千大千世界,一花一葉裏都有如來的法身,因此《金剛經》說:“須菩提!虛空可思量否,東方南西北方可思量否?”須菩提說不可思量。虛空無相,無所不相,不能以大小來比較諸佛如來的法身,般若也是無相的,更不能說大說小,應該是超越大小。甚至我們現在的分別心,也不是般若的真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爲在時間的流程裏,遠近、大小的分別裏,都是不可得,般若真心是超一多之外,有無之外,大小之外的。

  □輕與重的比較

  金錢布施,佛法、生命的布施,到底那一個功德大呢?在《金剛經》裏,最初以金錢布施與法的布施來比較。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不及四句偈的布施,因爲財寶的布施有用完的時候,法的布施享用不盡。

  命與法的比較:有的人認爲生命很寶貴,其實金錢很寶貴,生命價更高,爲了真理故,兩者皆可抛。人的生命如果今生如此,來生如此,生生世世如此,不如我能有大的犧牲,來換取大的智慧,借它來開悟。前文提到“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只要我們有了佛法般若,金錢、生命都如糞土,不能相比,有了般若智慧,才是最有價值的。

  罪障與佛法的比較:假如一個人的罪過應墮地獄,只要對《金剛經》有一念的淨信心,如經文中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福德與佛法的比較:布施修福,修橋鋪路,這是有限的福德,不及般若四句偈的福德性。福德是相上有修有證,而福德性是內心無修無證的般若寶藏,內心的功德無可限量,無與倫比。因此,我們要用般若證悟內心的般若。

  本經並非著重在理論知識的研究,而是要我們發心和修持。在本經《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是要我們發四種心,即:第一發廣大心,第二發最勝心,第叁發無對待心,第四發無顛倒心。

  發廣大心,是以什麼爲對象呢?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以此爲對象而發心,即是發廣大心。而讓這麼多的衆生,都能了生脫死,證得無余涅槃,這是最勝心。不但如此,還要進一步發無對待心:“我不是能度衆生,你們是我所度的衆生。”有對待就有不平,能所不能忘記就有執著,所以經裏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衆生,也要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絲毫沒有覺得我度一個衆生,因爲衆生本來都是佛,人人有佛性,那裏是我能度的?不但如此,還要無顛倒心,菩薩如果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那就不是菩薩。所以一有了四相,就有顛倒,就不是發心,因此本經《大乘正宗分》說發四種心,實在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本經有十種修行法,也就是所謂十法行,即: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講說、諷誦、思維、修習。依照本經的般若智慧去修持,則生活中有般若,人人得安然灑脫自在。

  本經以姚秦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版本最爲普及,今收錄于《高麗藏》第五冊、《碛砂藏》第五冊、《龍藏》第十六冊、《卍正藏》第八冊、《大正藏》第八冊。其他異譯本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  元魏.菩提流支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  陳.真谛譯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  隋.達摩笈多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卷  唐.玄奘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卷  唐.義淨譯

  另外還有西藏、蒙古、滿州、英、法、德、日、義大利等數種譯本。由于本經流傳很廣,因此,注疏亦甚多,較重要的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叁卷  天竺.無著菩薩造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一卷  天竺.無著菩薩造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叁卷  天竺.無著菩薩造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一卷  晉.僧肇注

  □《金剛般若經疏》   一卷  隋.智顗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贊述》   二卷  唐.窺基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解義》   二卷  唐.慧能注

  有關講述本經的近代著作有太虛大師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星雲的《金剛經的理論與實踐》、《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都是研究本經的指南。

  □試述本經的主旨。

  □試舉日常生活實例說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試舉曆代高僧大德受持《金剛經》利益的實例。

  □試從本經序分說明佛陀一日生活的般若風光。

  □如何從生活中修持般若?

  □試述《金剛經》對我國的影響。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