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P3

  ..续本文上一页:“有。”

  智藏又问:“径山和尚有没有妻子呢?”

  那人失笑说:“没有啊!”

  智藏也笑:“这样的话,我说“有”,径山和尚说“没有”,不是对极了吗?”

  那人听了立刻大悟,拜谢而去。

  “有”,是世法,是生活的发用;“无”,是出世法,是生命的本体;佛法,就是空有相融的中道之行,是真空妙有的圆融中道。

  □大与小的比较

  一般人的观念是“小的不是大”,“大的不是小”,其实小的也是大,大的也是小。

  有一个人到寺院里面,看到寺院里有一副对联写着“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这个秀才一看,心里想,须弥山藏芥子还有可能,而一个小小的芥菜子,怎么能把须弥山藏到里面。秀才就向知客师抱怨说:“唉啊!你们和尚讲话,真是不负责任,芥子怎能藏须弥呢?”

  知客师机智的回答:“秀才啊!你是一个读书的人,儒家有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书你读到那里去呢?”

  秀才立刻拍拍肚子,都读到肚子里来了。知客师拿了一本书,“请你把这本书放到你的肚子吧!”万卷的书可以读到肚子里来,可是一本书放到肚子里放不进去,所以芥子藏须弥是理,万卷书是事,事是事,理是理,有时候当然事理要圆融,有时候从事会理,有时候要从理会事。

  一个人假如有了般若智慧,一沙一石里都有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叶里都有如来的法身,因此《金刚经》说:“须菩提!虚空可思量否,东方南西北方可思量否?”须菩提说不可思量。虚空无相,无所不相,不能以大小来比较诸佛如来的法身,般若也是无相的,更不能说大说小,应该是超越大小。甚至我们现在的分别心,也不是般若的真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在时间的流程里,远近、大小的分别里,都是不可得,般若真心是超一多之外,有无之外,大小之外的。

  □轻与重的比较

  金钱布施,佛法、生命的布施,到底那一个功德大呢?在《金刚经》里,最初以金钱布施与法的布施来比较。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不及四句偈的布施,因为财宝的布施有用完的时候,法的布施享用不尽。

  命与法的比较:有的人认为生命很宝贵,其实金钱很宝贵,生命价更高,为了真理故,两者皆可抛。人的生命如果今生如此,来生如此,生生世世如此,不如我能有大的牺牲,来换取大的智慧,借它来开悟。前文提到“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只要我们有了佛法般若,金钱、生命都如粪土,不能相比,有了般若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

  罪障与佛法的比较:假如一个人的罪过应堕地狱,只要对《金刚经》有一念的净信心,如经文中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福德与佛法的比较:布施修福,修桥铺路,这是有限的福德,不及般若四句偈的福德性。福德是相上有修有证,而福德性是内心无修无证的般若宝藏,内心的功德无可限量,无与伦比。因此,我们要用般若证悟内心的般若。

  本经并非着重在理论知识的研究,而是要我们发心和修持。在本经《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要我们发四种心,即:第一发广大心,第二发最胜心,第三发无对待心,第四发无颠倒心。

  发广大心,是以什么为对象呢?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以此为对象而发心,即是发广大心。而让这么多的众生,都能了生脱死,证得无余涅槃,这是最胜心。不但如此,还要进一步发无对待心:“我不是能度众生,你们是我所度的众生。”有对待就有不平,能所不能忘记就有执着,所以经里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也要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丝毫没有觉得我度一个众生,因为众生本来都是佛,人人有佛性,那里是我能度的?不但如此,还要无颠倒心,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不是菩萨。所以一有了四相,就有颠倒,就不是发心,因此本经《大乘正宗分》说发四种心,实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本经有十种修行法,也就是所谓十法行,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讲说、讽诵、思维、修习。依照本经的般若智慧去修持,则生活中有般若,人人得安然洒脱自在。

  本经以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版本最为普及,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五册、《碛砂藏》第五册、《龙藏》第十六册、《卍正藏》第八册、《大正藏》第八册。其他异译本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元魏.菩提流支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陈.真谛译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隋.达摩笈多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一卷  唐.玄奘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一卷  唐.义净译

  另外还有西藏、蒙古、满州、英、法、德、日、义大利等数种译本。由于本经流传很广,因此,注疏亦甚多,较重要的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三卷  天竺.无著菩萨造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一卷  天竺.无著菩萨造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三卷  天竺.无著菩萨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一卷  晋.僧肇注

  □《金刚般若经疏》   一卷  隋.智顗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赞述》   二卷  唐.窥基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义》   二卷  唐.慧能注

  有关讲述本经的近代著作有太虚大师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录》、《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星云的《金刚经的理论与实践》、《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都是研究本经的指南。

  □试述本经的主旨。

  □试举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试举历代高僧大德受持《金刚经》利益的实例。

  □试从本经序分说明佛陀一日生活的般若风光。

  □如何从生活中修持般若?

  □试述《金刚经》对我国的影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