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对于三界六道舍得干干净净,真的一尘不染,你才能超越六道三界的界限,才能突破,突破六道轮回,那就入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或者入声闻、或者入缘觉,或者入菩萨。
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它没有执著,它有妄想、分别,所以那也是一个大关口。几时能够把一切分别的念头舍掉了,一切都不分别,十法界就突破了。突破之后,这才进入一真法界,所以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一真法界里面有没有层次?有!因为他有妄想没有断尽,他还有妄想。虽然妄想没有断尽,诸位要晓得,他的享受,这个智慧德相已经逐渐趋于平等。实在讲是微细的差别,如果佛不说,我们凡夫决定觉察不出。佛跟我们讲一真法界里面这些菩萨,还有四十一个位次,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还有这么多位次。这个位次从那里生的?从妄想生,妄想就是无明。无明破一品,他的地位就向上提升一层。破一品无明,初住菩萨;破二品无明,二住菩萨;破十一品无明,初行菩萨;破二十一品无明,初回向菩萨;破三十一品无明,初地菩萨,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现象。这个里面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华严经》上讲:“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就是四十一个阶级,统统是在一真法界,他们已经脱离十法界。
佛把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然后慈济功德你就晓得怎么做了。佛是教你彻底了解事实真相,这叫看破。所以看破不是消极、不是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破这些之后,你知道眼前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情,依报正报是怎么回事情,你才会听佛的话,佛教我们放下执著,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著。我们今天有这个色身,有色身当然需要维护这个色身。就维护这个色身来说,这不为过,没有过失。我这个身体,我需要吃得饱、需要穿得暖,需要营养来滋润、来养生,这个不为过。如果你在这里面生起贪求、贪得,那这就是过失。
佛示现的这个榜样,在他那个生活环境里面,因为他那个是热带,南方是热带,所以一年四季,三衣就够了。像我们这几年在新加坡弘法,新加坡距离赤道只有一度,一年只有一季—夏季,所以衣服都很单薄。我们在那里居住,最冷的时候,穿一件薄薄的毛衣就够了。平常他们那边的人都穿T恤,穿一个衬衫,所以在那个环境里面,三衣当然够了。热的时候搭一件衣,寒冷的时候二件衣就够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三衣就是 盖,就是盖的,下面这个具是垫在底下,这个三衣就是 盖,什么都简单,这不为过。衣食就足够了,你的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你的体力消耗少。这个道理,我在学佛初期当中,我深深体验到,我跟李老师讨论过,老师给我印证,我这个看法正确。我觉得体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实在讲,与自己劳心劳力,那个消耗都很少很少,所以一天吃一餐足够了。
李老师日中一食几十年,我在台中跟他学,我日中一食吃了五年。以后为了弘法,为了应付这些信徒,信徒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唯恐我们身体营养不良,他们招待不周有罪过,一定要我吃三餐,三餐都要吃。我们为了弘法,为了让这些信徒生欢喜心,也就随缘。所以我吃东西吃得很少,为什么?从前吃一餐,现在把一餐分做三餐,以前吃一餐,我一餐吃三碗饭。诸位要晓得,年轻时候,那个时候的饮食,每一餐都吃三、四碗,年轻时候。所以一餐确实是一餐的量,一餐吃三碗。现在一餐吃一碗,合起来还是一餐的量。这个对于饮食起居没有贪心,一切随缘,没有执著;换句话说,有也好,没有也好。
我现在一天不吃东西,也没有感觉到饿,照样可以工作,照样可以讲经,要在这个地方修清净心、要在这个地方放下。不是叫你把事放下,事要做。事放下了,你就著了空,你就恶取空了,这又错了。做这件事,把这件事情常常放在心上,你也错了,你就著了相,你就著了有。佛教给我们空有两边不著,我的工作认真努力在做,这是不著空;虽然在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是不著有。你的心地清净,你的精神就饱满。你做的欢喜,你的日子没有空过,确确实实为佛法、为众生。虽然为佛法、为众生,绝对不著为佛法、为众生的相,心里要离念,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经题就是这么写的,这样才能够救自己、救别人。
我们修学要懂得这个原则,要知道把握这个原则,不离开这个原则,你修学就有功,积功后面的结果就是德,这叫功德。所以诸位我们读经,任何经诸位一展开,你就看到释迦牟尼佛,与他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是做真实究竟圆满的慈济功德者,这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由此可知,真实的慈济功德,就是教导一切众生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看破、放下之后,是样样具足、样样圆满。这个理很深,事微妙!一般的众生没有深入经藏,对佛法修学没有一点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讲:“没有入处”,他很难相信,他很难接受。他认为这个讲法是骗人的,唯有对佛法有深入 人、有领悟的人,他懂得、他相信,他能够依教奉行,他能够获得真实的功德。
由此可知,我们自行化他,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实在说,我们近几年来提出这十个修行要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常常存这个心,存这个心救自己,自度!在生活当中表现给别人看,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也常说,诸佛菩萨就是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那一部经打开,这样的句子都重覆很多遍,教我们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什么?表演,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做什么样子?做一个看破的样子、放下的样子。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表演的,他给我们做的样子,彻底看破、彻底的放下。他的生活显示的是自在、随缘,真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世间人争名争利,释迦牟尼佛名利现成,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继承王位,我们世俗里所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的富贵在人间来说,都是达到极处,这个东西乐不乐?不乐!他要的是离苦得乐,他知道。这些功名富贵不是真乐。什么是真乐?彻底觉悟、放下是真乐。所以他就表演给大家看,你们所争的权位,他有,不要了;你们所求的富贵,他有了,他也不要。他去过一个出乎寻常人意料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过这种日子。在这种生活里面,一般世间人认为这是苦不堪言。贫贱到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去做乞丐,但是这个乞丐了不起,有学问、有道德。所以比丘称为乞士,乞是乞讨,依靠乞讨来过日子。士是有学问、有道德,是有学问、有智慧、有道德的乞丐。他做的什么事情?教化众生,以身作则,表演给你看,告诉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真乐!这才是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显示在生活里头,得大自在,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九句十八个字,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修、所学、所教导的,全部显示出来。
末后一句“念佛”,为什么?如果没有这两个字,我们这个慈济功德虽然是有功德,功德不圆满、不究竟。你想想看,你脱离六道轮回,你证得阿罗汉果,这是功德。你要不出三界,没有功德,这个诸位同修必须要记住。不能出三界,完全变成福德。功德的标准是以出三界、脱离生死轮回,以这个为标准。阿罗汉了生死,脱离六道轮回,辟支佛脱离了,菩萨也脱离了,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这四种人都脱离了,都成就了功德,这个功德叫小果。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所得的果报还叫做小果。在天台四教里面,叫藏教。贤首五教里面,叫小乘教。小乘教里有佛、有菩萨,这在十法界里头,不是大乘。大乘是超越十法界,以这个为目标。经论里面所说的方法、所说的理论,你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学,能够超越十法界,超越这个大的关口,这才算是大乘,大乘的功德。
一乘法的功德,就是在一真法界。一乘法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把妄想断得干干净净,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叫一乘法。一乘法里面的物件是法身大士。佛详详细细把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你迷失了自性,你生了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这么一个境界。所以佛的慈悲救济达到究竟圆满,是叫你证圆教的佛果,这个慈悲救济是达到顶点。
今天我们是凡夫,我们的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在理论上讲,能!佛在《法华经》上举一个例子—龙女八岁成佛,这个意义很深。八岁说明什么?说明一个意思,是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累劫的善根、福德,这一生修的。龙女是说明畜生道,不是人道,它表这个意思。是不是要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不需要!就在这一生当中,那就是真的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你要真正遇到善知识,遇到这个机缘,纵然前生前世从来没有修积善根、福德,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佛?能!为什么能?道理就在自性迷悟,就是一念之间。一念迷,你就变成凡夫;一念迷,你就把原本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如果遇到善知识开示,你真的明白、觉悟了,一念觉,这个法界立刻就恢复到一真。
龙女八岁成佛显示这一个道理,表演出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看。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是问能不能开悟,能不能明心见性,能不能得到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能!能,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不能是因为你迷,你放不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放不下!你起心动念还是我!换句话说,你不肯放弃自私自利,那就没有法子。不要说一尊佛菩萨帮不上忙,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真正是“解铃还需系铃人”。你怎么迷的,是你自己迷的;你将来怎么觉悟,还是你自己悟。这是佛在《般若经》上常讲:“佛不度众生,佛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度者”,道理在此地。佛帮助你成佛,是把这个道理给你讲清楚,方法给你讲清楚。你成了佛,是你自己依照这个道理、方法修成的,那与佛有什么关系?佛有什么功可居?佛无功可居!众生的成就是自修自度,自己亲证的,诸佛菩萨帮不上忙的。
可是我们听了之后,依旧不觉悟,那就是业障习气太深,就像昨天《华严经》上讲的熏修重要。古时候,在家、出家的修行人为什么会有那么殊胜的成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成就?就是他熏习的时间长。每一个寺院都有法师讲经说法,你住在这个道场上,天天听经,一天至少听四个小时以上。你在这个道场住上三年五载,这个心境自然不同。谚语里面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就可憎”,这说明熏习的重要。三天不研究讨论,我们的习气毛病都出来了。由此可知,熏习的重要。
这一次也是馆长很大的一个愿望,要把《华严经》完成。《华严经》完成,我们至少每天要讲二个小时,要持续五年。五年像这样的研究讨论,我们在一起的同修,气质决定改变。纵然不能证果,不能大澈大悟,小悟是决定有的。这个缘也是非常希有难得!我们这个道场,我虽然不在,你们同修们要好好的利用,我们在任何地方所讲的《华严》,都会把录音带、录影带很快速的寄回来,你们可以听,听了之后,可以研究讨论,同样达到熏修的效果。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谢谢诸位。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八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