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八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須對于叁界六道舍得幹幹淨淨,真的一塵不染,你才能超越六道叁界的界限,才能突破,突破六道輪回,那就入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或者入聲聞、或者入緣覺,或者入菩薩。

  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它沒有執著,它有妄想、分別,所以那也是一個大關口。幾時能夠把一切分別的念頭舍掉了,一切都不分別,十法界就突破了。突破之後,這才進入一真法界,所以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一真法界裏面有沒有層次?有!因爲他有妄想沒有斷盡,他還有妄想。雖然妄想沒有斷盡,諸位要曉得,他的享受,這個智慧德相已經逐漸趨于平等。實在講是微細的差別,如果佛不說,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出。佛跟我們講一真法界裏面這些菩薩,還有四十一個位次,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還有這麼多位次。這個位次從那裏生的?從妄想生,妄想就是無明。無明破一品,他的地位就向上提升一層。破一品無明,初住菩薩;破二品無明,二住菩薩;破十一品無明,初行菩薩;破二十一品無明,初回向菩薩;破叁十一品無明,初地菩薩,這是一真法界裏面的現象。這個裏面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華嚴經》上講:“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就是四十一個階級,統統是在一真法界,他們已經脫離十法界。

  佛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然後慈濟功德你就曉得怎麼做了。佛是教你徹底了解事實真相,這叫看破。所以看破不是消極、不是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破這些之後,你知道眼前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情,依報正報是怎麼回事情,你才會聽佛的話,佛教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著。我們今天有這個色身,有色身當然需要維護這個色身。就維護這個色身來說,這不爲過,沒有過失。我這個身體,我需要吃得飽、需要穿得暖,需要營養來滋潤、來養生,這個不爲過。如果你在這裏面生起貪求、貪得,那這就是過失。

  佛示現的這個榜樣,在他那個生活環境裏面,因爲他那個是熱帶,南方是熱帶,所以一年四季,叁衣就夠了。像我們這幾年在新加坡弘法,新加坡距離赤道只有一度,一年只有一季—夏季,所以衣服都很單薄。我們在那裏居住,最冷的時候,穿一件薄薄的毛衣就夠了。平常他們那邊的人都穿T恤,穿一個襯衫,所以在那個環境裏面,叁衣當然夠了。熱的時候搭一件衣,寒冷的時候二件衣就夠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叁衣就是 蓋,就是蓋的,下面這個具是墊在底下,這個叁衣就是 蓋,什麼都簡單,這不爲過。衣食就足夠了,你的心地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你的體力消耗少。這個道理,我在學佛初期當中,我深深體驗到,我跟李老師討論過,老師給我印證,我這個看法正確。我覺得體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實在講,與自己勞心勞力,那個消耗都很少很少,所以一天吃一餐足夠了。

  李老師日中一食幾十年,我在臺中跟他學,我日中一食吃了五年。以後爲了弘法,爲了應付這些信徒,信徒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我們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他唯恐我們身體營養不良,他們招待不周有罪過,一定要我吃叁餐,叁餐都要吃。我們爲了弘法,爲了讓這些信徒生歡喜心,也就隨緣。所以我吃東西吃得很少,爲什麼?從前吃一餐,現在把一餐分做叁餐,以前吃一餐,我一餐吃叁碗飯。諸位要曉得,年輕時候,那個時候的飲食,每一餐都吃叁、四碗,年輕時候。所以一餐確實是一餐的量,一餐吃叁碗。現在一餐吃一碗,合起來還是一餐的量。這個對于飲食起居沒有貪心,一切隨緣,沒有執著;換句話說,有也好,沒有也好。

  我現在一天不吃東西,也沒有感覺到餓,照樣可以工作,照樣可以講經,要在這個地方修清淨心、要在這個地方放下。不是叫你把事放下,事要做。事放下了,你就著了空,你就惡取空了,這又錯了。做這件事,把這件事情常常放在心上,你也錯了,你就著了相,你就著了有。佛教給我們空有兩邊不著,我的工作認真努力在做,這是不著空;雖然在做,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不著有。你的心地清淨,你的精神就飽滿。你做的歡喜,你的日子沒有空過,確確實實爲佛法、爲衆生。雖然爲佛法、爲衆生,絕對不著爲佛法、爲衆生的相,心裏要離念,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經題就是這麼寫的,這樣才能夠救自己、救別人。

  我們修學要懂得這個原則,要知道把握這個原則,不離開這個原則,你修學就有功,積功後面的結果就是德,這叫功德。所以諸位我們讀經,任何經諸位一展開,你就看到釋迦牟尼佛,與他的常隨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是做真實究竟圓滿的慈濟功德者,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由此可知,真實的慈濟功德,就是教導一切衆生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看破、放下之後,是樣樣具足、樣樣圓滿。這個理很深,事微妙!一般的衆生沒有深入經藏,對佛法修學沒有一點功夫,也就是我們常講:“沒有入處”,他很難相信,他很難接受。他認爲這個講法是騙人的,唯有對佛法有深入 人、有領悟的人,他懂得、他相信,他能夠依教奉行,他能夠獲得真實的功德。

  由此可知,我們自行化他,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實在說,我們近幾年來提出這十個修行要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常常存這個心,存這個心救自己,自度!在生活當中表現給別人看,這一點非常重要,我也常說,諸佛菩薩就是給衆生做最好的榜樣。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那一部經打開,這樣的句子都重覆很多遍,教我們要“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演是什麼?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做什麼樣子?做一個看破的樣子、放下的樣子。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表演的,他給我們做的樣子,徹底看破、徹底的放下。他的生活顯示的是自在、隨緣,真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世間人爭名爭利,釋迦牟尼佛名利現成,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繼承王位,我們世俗裏所說:“貴爲天子,富有四海”,他的富貴在人間來說,都是達到極處,這個東西樂不樂?不樂!他要的是離苦得樂,他知道。這些功名富貴不是真樂。什麼是真樂?徹底覺悟、放下是真樂。所以他就表演給大家看,你們所爭的權位,他有,不要了;你們所求的富貴,他有了,他也不要。他去過一個出乎尋常人意料之外的一種生活方式,“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過這種日子。在這種生活裏面,一般世間人認爲這是苦不堪言。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去做乞丐,但是這個乞丐了不起,有學問、有道德。所以比丘稱爲乞士,乞是乞討,依靠乞討來過日子。士是有學問、有道德,是有學問、有智慧、有道德的乞丐。他做的什麼事情?教化衆生,以身作則,表演給你看,告訴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真樂!這才是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顯示在生活裏頭,得大自在,能夠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我們九句十八個字,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修、所學、所教導的,全部顯示出來。

  末後一句“念佛”,爲什麼?如果沒有這兩個字,我們這個慈濟功德雖然是有功德,功德不圓滿、不究竟。你想想看,你脫離六道輪回,你證得阿羅漢果,這是功德。你要不出叁界,沒有功德,這個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不能出叁界,完全變成福德。功德的標准是以出叁界、脫離生死輪回,以這個爲標准。阿羅漢了生死,脫離六道輪回,辟支佛脫離了,菩薩也脫離了,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裏面的佛,這四種人都脫離了,都成就了功德,這個功德叫小果。十法界裏面的菩薩、十法界裏面的佛,所得的果報還叫做小果。在天臺四教裏面,叫藏教。賢首五教裏面,叫小乘教。小乘教裏有佛、有菩薩,這在十法界裏頭,不是大乘。大乘是超越十法界,以這個爲目標。經論裏面所說的方法、所說的理論,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能夠超越十法界,超越這個大的關口,這才算是大乘,大乘的功德。

  一乘法的功德,就是在一真法界。一乘法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把妄想斷得幹幹淨淨,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叫一乘法。一乘法裏面的物件是法身大士。佛詳詳細細把十法界、一真法界裏面,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這些現象都是因爲你迷失了自性,你生了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這麼一個境界。所以佛的慈悲救濟達到究竟圓滿,是叫你證圓教的佛果,這個慈悲救濟是達到頂點。

  今天我們是凡夫,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重,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在理論上講,能!佛在《法華經》上舉一個例子—龍女八歲成佛,這個意義很深。八歲說明什麼?說明一個意思,是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累劫的善根、福德,這一生修的。龍女是說明畜生道,不是人道,它表這個意思。是不是要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不需要!就在這一生當中,那就是真的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你要真正遇到善知識,遇到這個機緣,縱然前生前世從來沒有修積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佛?能!爲什麼能?道理就在自性迷悟,就是一念之間。一念迷,你就變成凡夫;一念迷,你就把原本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如果遇到善知識開示,你真的明白、覺悟了,一念覺,這個法界立刻就恢複到一真。

  龍女八歲成佛顯示這一個道理,表演出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看。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是問能不能開悟,能不能明心見性,能不能得到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能!能,爲什麼我們現在不能?不能是因爲你迷,你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放不下!你起心動念還是我!換句話說,你不肯放棄自私自利,那就沒有法子。不要說一尊佛菩薩幫不上忙,十方叁世所有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真正是“解鈴還需系鈴人”。你怎麼迷的,是你自己迷的;你將來怎麼覺悟,還是你自己悟。這是佛在《般若經》上常講:“佛不度衆生,佛令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而實無衆生得度者”,道理在此地。佛幫助你成佛,是把這個道理給你講清楚,方法給你講清楚。你成了佛,是你自己依照這個道理、方法修成的,那與佛有什麼關系?佛有什麼功可居?佛無功可居!衆生的成就是自修自度,自己親證的,諸佛菩薩幫不上忙的。

  可是我們聽了之後,依舊不覺悟,那就是業障習氣太深,就像昨天《華嚴經》上講的熏修重要。古時候,在家、出家的修行人爲什麼會有那麼殊勝的成就?爲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成就?就是他熏習的時間長。每一個寺院都有法師講經說法,你住在這個道場上,天天聽經,一天至少聽四個小時以上。你在這個道場住上叁年五載,這個心境自然不同。諺語裏面說:“叁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就可憎”,這說明熏習的重要。叁天不研究討論,我們的習氣毛病都出來了。由此可知,熏習的重要。

  這一次也是館長很大的一個願望,要把《華嚴經》完成。《華嚴經》完成,我們至少每天要講二個小時,要持續五年。五年像這樣的研究討論,我們在一起的同修,氣質決定改變。縱然不能證果,不能大澈大悟,小悟是決定有的。這個緣也是非常希有難得!我們這個道場,我雖然不在,你們同修們要好好的利用,我們在任何地方所講的《華嚴》,都會把錄音帶、錄影帶很快速的寄回來,你們可以聽,聽了之後,可以研究討論,同樣達到熏修的效果。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八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