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四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意思。

  师父:记得在往年,社会上真是大力的在提倡恢复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伦理。伦常这个道理,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离开了伦理道德,就谈不上中华文化了。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有一次我在方东美先生家里,正好遇到教育部有几位官员也去拜访方老师,向方老师请教,怎样把复兴文化的工作做好?方老师听了他们的发问,大概静默了五分钟,他的态度很严肃,一句话不说。五分钟以后,他开口了,如果你们有诚意,想真正把这个复兴文化工作做好,那么有几桩事情赶快就要做。这几位官员听到很兴奋,立刻问那几桩?都瞪著眼睛看著方先生。方先生说,第一个广播电台关闭,电视台关闭,报纸关闭,杂志也关闭。这官员听到都摇头,这个做不到。向方先生说,做不到。

  方先生就说了,你们想复兴中华文化,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华文化。你要不把破坏中华文化这些东西连根拔除,你还能谈复兴吗?他老人家讲的话有道理,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大家能看到的,当时复兴文化这个口号多么响亮,到今天社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不是清清楚楚的事实吗?方老师为什么说这些东西破坏文化呢?这就讲到,印祖讲的防非了,这一些东西里面所传递的讯息都是污染的,都是不善的,都是邪知邪见。这个东西染污人心,染污本性。方先生以后也说了,工具是个好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都是好工具,可是内容糟糕,你怎么能够不防呢?

  现在,譬如说最麻烦的,这大家都晓得的,家庭儿女不听话,不听管教;学生不听老师管教。在社会上,员工不服老板。他从那里学来的?就是从这些地方学来的。你要不在这上下功夫,你要想挽救社会,挽救你的家庭,难,太难太难了!而现在经营这一些资讯的事业,都是些有钱的商人,他们都为利,为自己的利益,不顾社会的安全,没有想到自己的责任。你从事于这个行业,你要救社会,你要教化众生,你要教他断恶修善,要教导他敦伦尽分,你怎么能够诱导他往邪恶去走呢?人心学好难,学坏容易。你要是投其所好,随著他的这个欲望去走,那就祸患无穷,这不能不提防。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大乘佛法,都讲求防患于未然。像黄河、长江的堤防一样,有一个小洞,赶快就要补;否则的话,一旦崩溃了,那就不能收拾了。要小心翼翼的去防犯。在过去,国家政府有这个责任,你不要看中国帝王专制,你用客观的立场,不要有成见去看他,好像是这个专制不讲理,一个人治理天下,没有民主那么好。你这种看法、说法,不是客观的,是你主观的观念。你要客观的观念,你仔细去看,可以说各有利弊。而中国自古以来,历代的帝王将相,负责任的多,不负责任的是极少数。他要不负责任,在他这一代必定亡国,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得不到人民的支援,就会有另外一个势力起来,把他的政权推翻,取而代之。所以这些执政当权的人,他尽量给老百姓,为老百姓著想。满清的帝王都不例外。我们从《四库全书》里面,看到满清历代帝王的诏书,批的这些奏折,你能够看出他们的心真的是为老百姓。一个建议,他很冷静,很客观,虽然是为朝廷好,为当时好,他想到我要这样做,将来历史上人会骂我是昏君,所以他批不准。我们看到这些奏折、批文的时候,很受感动,他不糊涂。他固然自己要得到利益,他同时能够想到老百姓的利益。

  那个政治制度你说不好,它能够绵延几千年。你说民主制度好,台湾现在是民主,大家公认的,世界上民主发达到最高峰的国家。美国人讲民主,比不上台湾,任何一个国家民主都比不上台湾。台湾人民对于我们的民主,应当感到满意了。为什么还纷纷想尽方法去移民?君主专制时代的时候,没有听说有大量移民的,事实摆在面前。

  那么今天政府不能替人民防非止恶,我们自己要有警觉。当然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你在家里面教训你的儿女仁义道德,可是他踏进社会,踏进学校不是这样的,又被一些邪知邪见污染了,这个问题严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配合,不能是一个说法,那学生、年轻人就相信了,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个政府,它将来在历史上,能不能流芳千古,实在说,就在它的教育能不能成功?教育成功,这是贤明的政府,受万世人的尊敬。教育失败,你科技发达,你经济发达,都没有用处。为什么呢?社会不安全,人生活在恐怖之中,没有安全感。

  所以闲邪这两个字重要。邪就是邪知邪见,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讲法,错误的说法。闲是防止。存诚是叫我们存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存一个真诚之心。也就是不自欺、不欺人。这个说法,从前人听了没有问题,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今天我们讲真诚,这个意思实在说,几个人能够体会到?把真诚两个字的含意都误会了。以为什么呢?直来直往,这就是真诚了。我今天对你提出的要求,你一定能够满足我。我求名,你名给我;我求利,利给我。真的,这是真诚,大家曲解了真诚的意思。诚字怎么讲?佛、儒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法叫菩提心,儒家教学里面叫诚意、正心。曾国藩解释这个诚,他讲得很好:“一念不生之谓诚”。换句话,诚是清净心,心里面没有一个杂念,在佛法讲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是真诚心。今天几个人有?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头永远不会中断。诚没有了。所以听到真诚,都把这两个字误解了。

  那么用佛法说,存诚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懂得佛法的人,我这样讲,他容易体会。交光大师在《楞严注解》里面讲的“舍识用根”。识是妄心。识是什么呢?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妄心。用根,根是根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见性闻性,见性闻性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存诚这两个字不好懂。存诚就是佛家讲的发菩提心,儒家是成圣、成贤的基础。善导大师所谓的“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那就是存诚。

  问:印光大师的第三句话是深信因果。但是现代社会讲求科学证据,很多人认为没有看到的就不相信。有的甚至于认为,好像因跟果表面上不符合。然而我们佛教是看出因果的真相是通三世,而且有显报和冥报的分别。请教老法师,因果通三世,和显报、冥报,怎么样来解释?

  师父:因果的理论与事实,不但在佛法,在世间法里面,它也是真理,它是事实的真相。如果说现代人不相信,那是佛经里面所说的愚痴、颠倒。佛法讲因果,印度古时候许许多多的宗教,肯定因果报应。在中国,儒家、道家,甚至于诸子百家,也都承认这是事实。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而印光大师为了教导世人,深信因果,他用《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种做为教材。希望因果的教学,能够普及到全国,普及到全世界。所以他在一生当中,不遗余力的来推展。印送这一些资料,数量也特别多。

  我早年在香港讲经,看到弘化社的出版物。从版权页里面,概略的算一算,大概估计一下,这三种书,老法师在一生当中,印送的数量超过三百万册。民国初年,印刷术并不是很发达,能有这样的数量,实在令人吃惊。而弘化社所印送的佛书数量很少,要跟这个比起来,那差的太远了。为什么老法师是出家人的身分,不在佛法上大力的来流通、来弘扬,他去流通、弘扬这三样东西?那么这在一般人看到,这不是一个怪现象吗?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想通了,才知道老法师智慧高超。他老人家所做的是应机说法,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什么病,众生得的是什么病?不相信因果报应,于是伦理道德也不相信,为非作歹,邪知邪见,这怎么得了!

  儒、佛要想挽救这个时代来不及了。儒家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佛家跟儒家这个教学,至少也要二、三十年才能收到效果,不能救急。现在灾难就在眉际之间,你怎么办?因果报应之说,比较上有效果,大家要能听进去,要能肯定。他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然会收敛一点。佛菩萨、古圣先贤,不是拿因缘果报这个事情来吓唬众生,没有这个道理!要是说拿这个东西来吓唬人,吓得你不敢做坏事,这一种教学是最笨的教学法,是个愚痴的教学法。世、出世间的圣贤聪明绝顶,高度的智慧,他怎么会用这种愚蠢的教学法呢?给你讲的全是事实。你今天作恶,你不悔改,你不相信,到恶报临头的时候,你后悔莫及了。然后才晓得,那些人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没有欺骗我。这个时候后悔,后悔你还是要受报,不能说后悔就不受报应,没有这个道理。而且因果不能抵消,不能说我过去造的恶业太多了,现在多做一点善,我可以抵消,没有这个道理,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种瓜不会变成豆,种豆也不会变成瓜,佛法讲的这是究竟义,这是真的。

  你所造作的业,包括你起心动念,你一念善,你造了一念善业;你一念恶,你造了一念恶业。善恶业的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永远不会消灭。什么时候受报呢?那要看缘,所以佛法不讲因生,它讲缘生。因就是你做的这些善恶业,这个善恶业的业因遇不到缘,不会受报,果报不会现前,遇到缘才会现前。换句话说,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善、恶业统统都有。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决定是恶业多、善业少。从什么地方能够验的出来呢?从我们学善跟学恶,你看学善很难,学坏一下就学会了。这就证明,你这个阿赖耶识里面,恶的习气多,善的习气少,所以学坏事一学就会;学善事,就感觉到很困难。这个可以勘验的、试验的,一定不是假的。

  那么这个果报,我们可以控制。从那里控制?从缘上控制。如果不想我过去造的那个恶业现前,我现在把恶的缘断掉了,我修善缘,我断恶缘,那么我虽有恶因,我现在不会有恶报。我的善缘成熟了,我的善缘就先受报,先受这个善报。善缘里面最善的是念佛的缘。今天听到这一句佛号,心里生欢喜,过去生生世世曾经念过佛,现在偶然听到,还蛮觉得喜欢,就证明你的阿赖耶识里头有佛的种子。那么你现在再认真、勤奋的去念,不中断的去念,那么你这个缘成熟了。这个缘成熟,这个果报现前,这极乐世界现前,最殊胜的果报。所以因果报应是事实,不是假设的,更不是欺骗人的,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移。

  问:是的!各位观众,自古以来公认佛教是博大精深的,从时间来看,适合每一个时代;从空间来看,也适合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种族、每一个行业,是历久而弥新的。然而这么广大的佛教教材,如果我们把它浓缩起来,那么因果两个字,就可以全部包括尽。所以因果的道理是非常深妙的。所以这个因果的道理,我们还要必须再细细的来研讨。我们今天很感谢老法师精采的开示。各位观众,我们下一集再见。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四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