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成就生命的高尚品质。这就是我们的发心——成佛的发心。
一方面要破除我执,另外一方面要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培养慈悲心,成就慈悲心。
发心包含着目标和动机,做每一件事情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如果你想的是自己,那么这种动机就会在你的内心发展出自私的心理;如果是为了众生,那么这种发心就会使你慈悲的潜质得到发展。不同的动机在你的内心会发展成不同的心理。所以我们每做一件事,不要只关注外在的结果,还要考虑它会给我们的内心留下什么。其实这个比外在的结果还要重要。这是讲发心。然后呢,就是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当下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这个也很重要。如果你当下用贪得的心去做,你就是在强化贪心,成就贪心;你当下用慈悲心去做,就是在强化慈悲心,成就慈悲心。每一种心的成长,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就像一个经常喝酒的人,会形成一种喝酒的嗜好,一个经常赌博的人,会形成赌博的嗜好,而这种嗜好的形成,就是不断贪着不断重复的结果。
我们每做一件事的时候,在内心会形成一种相应的需求。当你在不断地做的过程中,这种相应的需求、这种贪着也在成长,而这种内在的成长,会给我们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如果形成这种嗜好——比如说嗜酒、赌博、贪财、或者贪图享受啊,一旦不能满足的话,就是我们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形成这种需求,那么即便我们生活条件一样也没有,也一样过得很自在。所以我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就非常的重要。这就是我们学佛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发心。所谓正确的发心就是要学会对我们的心进行选择,我们不只在选择世界,同时要选择我们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希望有慈悲心,选择做一样事情的时候就要用慈悲心去做,如果你做事情的时候用自私心去做,用贪心去做,那在做事的过程,就是在成就贪心成就自私心。所以,要学会选择我们的内心,因为你选择你的内心,就会把自己都投入到这种心里面,这是心灵的经济学。所谓心灵的经济学,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灵要学会像现代人做股票一样。做股票,肯定要选择一个好的股票,然后把你的资金都投入上去,这样你才可能赚钱。如果你把资金投入在不好的股票上,最后就是亏本。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心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无限的层面,一个是有限的层面。无限的层面就是代表心的原初状态。当我们的心进入潜意识状态的时候,事实上就进入一个有限的层面,在我们心的有限层面,它的能量是有限的,比如说我们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或者十个小时也可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们每天都干二十个小时,你干不上三天可能就受不了了,这就说明我们心的能量、身体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些能量,善于使用心灵的能量,把我们心灵的能量都投入到慈悲心上面去,我们的慈悲心就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当我们的慈悲心得到最大发展的时候,狭隘的心、自私的心、贪嗔痴的心的力量就会慢慢变弱。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如果我们把心的能量都投入到贪嗔痴里面去,那么贪嗔痴就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贪嗔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将会是祸患无穷,最后形成的生命品质就是低劣的、畸形的,我们的生命将会每况愈下。
要修行,就是善用其心,就是做每一件事时都用正念,都用良性的心理去做,这就是修行。反过来说,你做的事情即便再冠冕堂皇,可是你用的心是错误的,那跟修行还是两码事。你出很多钱,盖大殿,做功德,如果是用贪嗔痴的心去做,其实跟修行没有关系。而你上班做一份正常的工作,却能够带着一片利益普天下众生的心去做,那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
佛教讲的戒律,对我们心灵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戒的意思就是防非止恶。什么叫防非止恶呢?就是止息不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从哪里来呢?来自贪嗔痴。止息不善的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止息贪嗔痴。持戒,就在于帮助我们止息贪嗔痴这种不善的活动,这是持戒的真正意义。
戒律又叫别解脱,所谓别解脱就是把你的行为跟解脱相应,把你的行为导向解脱,让你的行为赋予解脱的内涵。如果我们不持戒,我们的行为内涵就是贪嗔痴;如果我们持戒,我们行为的内涵就是解脱。如果你的生命是以解脱为目的,那么你就要从持戒开始修行。所以佛教有四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戒律里面十分讲究忏悔,什么叫忏悔呢?忏悔就是人格的清洗剂,就是心灵的清洗剂,就像我们的衣服穿脏了需要洗一洗。我们的身体过几天需要洗一洗,甚至每天都要清洗,可是我们的心每天都在运用贪嗔痴,已经被贪嗔痴污染得一塌糊涂了,有没有想过清洗呢?如果能够随时清洗我们的内心,如禅宗里讲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内心有一点尘垢就赶快打扫,使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清净是为了什么?你们知道吗?清净就是为了快乐,因为清净才安乐。你的内心没有心灵垃圾,没有烦恼,你的内心就是清净的、光明的、快乐的。所以戒律里面讲,一个人如果犯了错先要发露,心理学里面也有类似的治疗,比如联想,把你的所做说出来,说了之后,释放了之后,它在你内心就不容易形成一种心理疾病。
佛教里面也同样的,你做了不善的行为你要发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你的心灵就会得到清洗,获得忏悔的安乐、忏悔的清净。一个人内心里没有愧疚,没有污垢,没有心灵垃圾,那么他一定是快乐的人。反过来我们现代人为什么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心灵的垃圾太多,每天做了很多不善的行为堆积在里面,从来不去打扫,所以就会有很多的烦恼,就活得很累。所以持戒、忏悔是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的前提。其实修行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步骤,一个是前行,一个是正行。前行就是营造心灵环境,你想要明心见性,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我们讲这个人是利根上智,什么叫利根上智呀?就是他的烦恼很轻,他心里的烦恼、尘垢很薄啊,这种人就是利根上智。反过来,内心的烦恼很多,执著很重,那这就是钝根。你心里的垃圾太多,那你就是钝根。如果你心里的垃圾很少,执著很少,那你就是利根。就像这个天上,如果云层很厚,太阳光没有办法照过来;如果云层很薄,太阳光就很容易照过来。你要明心见性,想得到一个善知识的引导,希望有个人给你点一下就开悟了,可是你少一项准备工作啊。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持戒、修定、忏悔、发心,你先要做这个基础工作。如果这个工作跟不上去,佛陀出现对你也没办法,指点也是点不开的,因为你的烦恼太重啊。但利根从哪里来的呢?从钝根来的。不是哪一个人天生就是利根,利根如果不好好修行,放纵自己,利根也会变成钝根,所以利根和钝根是可以互相变化的,也没有一定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持戒、通过修定,来打扫我们的心灵环境。
修定的作用就是三个方面,第一要培养专注力。我们现在很浮躁,为什么浮躁呢?就是内心没有定力,没有稳定下来,所以任何一个念头生起都会把你带走。如果你有定力的话,你的所有念头都会降服住的。定对我们的烦恼对我们的念头是有降服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想明心见性,先要简化我们的心灵环境。当我们的内心变清净了,其实就是一种空性的观修了。因为清净的心就是接近于空性啊,就像没有云彩的天空,它本身就是天空的一种本来的状态。反过来说,如果天空中云彩太多,你想要见到蓝天是蛮难的。所以,持戒、修定都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学会内观,培养我们内心的观照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自我检测的系统,自我观照的系统。只不过我们一般的人每天都在观照外在的世界,我们去看别人,看别的人啊事啊。我们从来没有用这个来观照自己的心念,从来就没有这种习惯。
那我们怎么样来学佛修行呢?就是要恢复这种习惯,观照自己,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的心就具有这种观照的力量,我们要把所学的佛法都变成内心的观照力量,这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我们要通过文字般若,即佛的正见变成观照般若,变成我们观照内心,解除内心的执著,解除内心烦恼的一种力量。这个过程就是观照般若。当我们通过观照般若不断地修行,把我们内心的妄想、烦恼逐步解除以后,就会自发的引出我们内心没有造作的观照的力量,就能够契入实相般若——空性。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须要落实到观照上,观照就是先要培养我们内心观照的力量,学会觉察自己的念头,从念头的这种生命无常开始观,观察念头的起灭,然后进一步地观察五蕴非我,这是一个重要的观修。我们需要学会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心念当作一个客体来观察。我们为什么看不清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心念?原因就是当我们每一个心念生起的时候,都介入了自我。有句话叫“当局者迷”,因为当你介入自我的时候,你就看不清自己了。当你只有自我的时候,你就会把心里的能量全部注入到这个心念中去,这个念头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大。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自我心念抛开,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心念。我们总以为心念就是主体,我们先要把它变成客体,把每一个心念都变成客体来观察。只有我们把每一个心念都变成客体来观察的时候,这个心念对我们的影响立马就减小了。因为当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客体来观察的时候,我们会比较冷静客观地去对待它,不会盲目地随从它,更不会盲目地去耗散我们内心的能量。这种无我的观念,在佛教里就是解脱的关键。佛教里讲的“无自性”、“空”,这样的观修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一种心理的产生、任何一种烦恼的建立,它都要一个所缘的影像,都有一个背景,都有一个对象。比如说一个人的烦恼可能是因为某一个人引起的,某一种感情引起的,有的烦恼可能是因为财产引起的,因为事业引起的,就是每一种心理活动都有一个所缘的影像,都有一个基础。佛法修行就是先要把这个基础照破。我们为什么要在这样一种影像中建立烦恼而不是建立智慧?哪一种所缘都有可能发展出智慧或发展出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以佛法的智慧如实地去观照,那么这个影像就会帮助我们发展出智慧;反之如果对这个影像用无明的心去观察,对它产生一种错误的设定,认为它是实在的,认为它是有价值的,这种错误的设定恰恰就是烦恼建立的根本。佛教讲的空性的理论,就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建立烦恼所缘的影像,是没有自性的。我们认为它是那个样子,事实上它只是我们的想像,而不是真相。如果我们进行这种空性的观修,烦恼的基础将会被瓦解;基础一旦被瓦解,烦恼的高楼也会随之倒塌。这种无自性的观修也是帮助我们解除烦恼证得空性的重要途径。
佛法从改变内心来说,大体上就是这么几个方面,就是从发心、皈依、到戒定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也只能粗略地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佛法如何解决心理的问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