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如何解決心理的問題▪P3

  ..續本文上一頁

   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就是要成就生命的高尚品質。這就是我們的發心——成佛的發心。

   一方面要破除我執,另外一方面要利益衆生。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培養慈悲心,成就慈悲心。

   發心包含著目標和動機,做每一件事情是爲自己還是爲衆生?如果你想的是自己,那麼這種動機就會在你的內心發展出自私的心理;如果是爲了衆生,那麼這種發心就會使你慈悲的潛質得到發展。不同的動機在你的內心會發展成不同的心理。所以我們每做一件事,不要只關注外在的結果,還要考慮它會給我們的內心留下什麼。其實這個比外在的結果還要重要。這是講發心。然後呢,就是我們做每一件事的時候,當下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做,這個也很重要。如果你當下用貪得的心去做,你就是在強化貪心,成就貪心;你當下用慈悲心去做,就是在強化慈悲心,成就慈悲心。每一種心的成長,就是通過不斷地重複,就像一個經常喝酒的人,會形成一種喝酒的嗜好,一個經常賭博的人,會形成賭博的嗜好,而這種嗜好的形成,就是不斷貪著不斷重複的結果。

   我們每做一件事的時候,在內心會形成一種相應的需求。當你在不斷地做的過程中,這種相應的需求、這種貪著也在成長,而這種內在的成長,會給我們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困擾。我們如果形成這種嗜好——比如說嗜酒、賭博、貪財、或者貪圖享受啊,一旦不能滿足的話,就是我們痛苦的時候。如果我們內心沒有形成這種需求,那麼即便我們生活條件一樣也沒有,也一樣過得很自在。所以我們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就非常的重要。這就是我們學佛的過程中,要正確的發心。所謂正確的發心就是要學會對我們的心進行選擇,我們不只在選擇世界,同時要選擇我們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希望有慈悲心,選擇做一樣事情的時候就要用慈悲心去做,如果你做事情的時候用自私心去做,用貪心去做,那在做事的過程,就是在成就貪心成就自私心。所以,要學會選擇我們的內心,因爲你選擇你的內心,就會把自己都投入到這種心裏面,這是心靈的經濟學。所謂心靈的經濟學,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心靈要學會像現代人做股票一樣。做股票,肯定要選擇一個好的股票,然後把你的資金都投入上去,這樣你才可能賺錢。如果你把資金投入在不好的股票上,最後就是虧本。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的,我們的心靈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無限的層面,一個是有限的層面。無限的層面就是代表心的原初狀態。當我們的心進入潛意識狀態的時候,事實上就進入一個有限的層面,在我們心的有限層面,它的能量是有限的,比如說我們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或者十個小時也可能是正常的,如果我們每天都幹二十個小時,你幹不上叁天可能就受不了了,這就說明我們心的能量、身體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善于把握這些能量,善于使用心靈的能量,把我們心靈的能量都投入到慈悲心上面去,我們的慈悲心就會得到最大的發展,當我們的慈悲心得到最大發展的時候,狹隘的心、自私的心、貪嗔癡的心的力量就會慢慢變弱。所以我們需要選擇,如果我們把心的能量都投入到貪嗔癡裏面去,那麼貪嗔癡就會得到極大的發展,貪嗔癡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結果將會是禍患無窮,最後形成的生命品質就是低劣的、畸形的,我們的生命將會每況愈下。

   要修行,就是善用其心,就是做每一件事時都用正念,都用良性的心理去做,這就是修行。反過來說,你做的事情即便再冠冕堂皇,可是你用的心是錯誤的,那跟修行還是兩碼事。你出很多錢,蓋大殿,做功德,如果是用貪嗔癡的心去做,其實跟修行沒有關系。而你上班做一份正常的工作,卻能夠帶著一片利益普天下衆生的心去做,那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

   佛教講的戒律,對我們心靈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戒的意思就是防非止惡。什麼叫防非止惡呢?就是止息不善的行爲。不善的行爲從哪裏來呢?來自貪嗔癡。止息不善的行爲,從本質上說就是止息貪嗔癡。持戒,就在于幫助我們止息貪嗔癡這種不善的活動,這是持戒的真正意義。

   戒律又叫別解脫,所謂別解脫就是把你的行爲跟解脫相應,把你的行爲導向解脫,讓你的行爲賦予解脫的內涵。如果我們不持戒,我們的行爲內涵就是貪嗔癡;如果我們持戒,我們行爲的內涵就是解脫。如果你的生命是以解脫爲目的,那麼你就要從持戒開始修行。所以佛教有四句話“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戒律裏面十分講究忏悔,什麼叫忏悔呢?忏悔就是人格的清洗劑,就是心靈的清洗劑,就像我們的衣服穿髒了需要洗一洗。我們的身體過幾天需要洗一洗,甚至每天都要清洗,可是我們的心每天都在運用貪嗔癡,已經被貪嗔癡汙染得一塌糊塗了,有沒有想過清洗呢?如果能夠隨時清洗我們的內心,如禅宗裏講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內心有一點塵垢就趕快打掃,使內心保持一種清淨的狀態。清淨是爲了什麼?你們知道嗎?清淨就是爲了快樂,因爲清淨才安樂。你的內心沒有心靈垃圾,沒有煩惱,你的內心就是清淨的、光明的、快樂的。所以戒律裏面講,一個人如果犯了錯先要發露,心理學裏面也有類似的治療,比如聯想,把你的所做說出來,說了之後,釋放了之後,它在你內心就不容易形成一種心理疾病。

   佛教裏面也同樣的,你做了不善的行爲你要發露,在大庭廣衆之下說出來,你的心靈就會得到清洗,獲得忏悔的安樂、忏悔的清淨。一個人內心裏沒有愧疚,沒有汙垢,沒有心靈垃圾,那麼他一定是快樂的人。反過來我們現代人爲什麼不快樂?就是因爲我們心靈的垃圾太多,每天做了很多不善的行爲堆積在裏面,從來不去打掃,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就活得很累。所以持戒、忏悔是幫助我們獲得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的前提。其實修行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步驟,一個是前行,一個是正行。前行就是營造心靈環境,你想要明心見性,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我們講這個人是利根上智,什麼叫利根上智呀?就是他的煩惱很輕,他心裏的煩惱、塵垢很薄啊,這種人就是利根上智。反過來,內心的煩惱很多,執著很重,那這就是鈍根。你心裏的垃圾太多,那你就是鈍根。如果你心裏的垃圾很少,執著很少,那你就是利根。就像這個天上,如果雲層很厚,太陽光沒有辦法照過來;如果雲層很薄,太陽光就很容易照過來。你要明心見性,想得到一個善知識的引導,希望有個人給你點一下就開悟了,可是你少一項准備工作啊。這個准備工作就是持戒、修定、忏悔、發心,你先要做這個基礎工作。如果這個工作跟不上去,佛陀出現對你也沒辦法,指點也是點不開的,因爲你的煩惱太重啊。但利根從哪裏來的呢?從鈍根來的。不是哪一個人天生就是利根,利根如果不好好修行,放縱自己,利根也會變成鈍根,所以利根和鈍根是可以互相變化的,也沒有一定的。所以我們要通過持戒、通過修定,來打掃我們的心靈環境。

   修定的作用就是叁個方面,第一要培養專注力。我們現在很浮躁,爲什麼浮躁呢?就是內心沒有定力,沒有穩定下來,所以任何一個念頭生起都會把你帶走。如果你有定力的話,你的所有念頭都會降服住的。定對我們的煩惱對我們的念頭是有降服作用的。所以我們要想明心見性,先要簡化我們的心靈環境。當我們的內心變清淨了,其實就是一種空性的觀修了。因爲清淨的心就是接近于空性啊,就像沒有雲彩的天空,它本身就是天空的一種本來的狀態。反過來說,如果天空中雲彩太多,你想要見到藍天是蠻難的。所以,持戒、修定都非常重要。

   我們需要學會內觀,培養我們內心的觀照能力。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自我檢測的系統,自我觀照的系統。只不過我們一般的人每天都在觀照外在的世界,我們去看別人,看別的人啊事啊。我們從來沒有用這個來觀照自己的心念,從來就沒有這種習慣。

   那我們怎麼樣來學佛修行呢?就是要恢複這種習慣,觀照自己,觀照自己的心念。我們的心就具有這種觀照的力量,我們要把所學的佛法都變成內心的觀照力量,這就是佛經裏面所講的叁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我們要通過文字般若,即佛的正見變成觀照般若,變成我們觀照內心,解除內心的執著,解除內心煩惱的一種力量。這個過程就是觀照般若。當我們通過觀照般若不斷地修行,把我們內心的妄想、煩惱逐步解除以後,就會自發的引出我們內心沒有造作的觀照的力量,就能夠契入實相般若——空性。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須要落實到觀照上,觀照就是先要培養我們內心觀照的力量,學會覺察自己的念頭,從念頭的這種生命無常開始觀,觀察念頭的起滅,然後進一步地觀察五蘊非我,這是一個重要的觀修。我們需要學會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心念當作一個客體來觀察。我們爲什麼看不清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心念?原因就是當我們每一個心念生起的時候,都介入了自我。有句話叫“當局者迷”,因爲當你介入自我的時候,你就看不清自己了。當你只有自我的時候,你就會把心裏的能量全部注入到這個心念中去,這個念頭的力量就會變得很大。所以我們需要把這個自我心念抛開,學會客觀地觀察自己的每一個心念。我們總以爲心念就是主體,我們先要把它變成客體,把每一個心念都變成客體來觀察。只有我們把每一個心念都變成客體來觀察的時候,這個心念對我們的影響立馬就減小了。因爲當我們把它當成一個客體來觀察的時候,我們會比較冷靜客觀地去對待它,不會盲目地隨從它,更不會盲目地去耗散我們內心的能量。這種無我的觀念,在佛教裏就是解脫的關鍵。佛教裏講的“無自性”、“空”,這樣的觀修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任何一種心理的産生、任何一種煩惱的建立,它都要一個所緣的影像,都有一個背景,都有一個對象。比如說一個人的煩惱可能是因爲某一個人引起的,某一種感情引起的,有的煩惱可能是因爲財産引起的,因爲事業引起的,就是每一種心理活動都有一個所緣的影像,都有一個基礎。佛法修行就是先要把這個基礎照破。我們爲什麼要在這樣一種影像中建立煩惱而不是建立智慧?哪一種所緣都有可能發展出智慧或發展出煩惱,如果我們能夠以佛法的智慧如實地去觀照,那麼這個影像就會幫助我們發展出智慧;反之如果對這個影像用無明的心去觀察,對它産生一種錯誤的設定,認爲它是實在的,認爲它是有價值的,這種錯誤的設定恰恰就是煩惱建立的根本。佛教講的空性的理論,就是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建立煩惱所緣的影像,是沒有自性的。我們認爲它是那個樣子,事實上它只是我們的想像,而不是真相。如果我們進行這種空性的觀修,煩惱的基礎將會被瓦解;基礎一旦被瓦解,煩惱的高樓也會隨之倒塌。這種無自性的觀修也是幫助我們解除煩惱證得空性的重要途徑。

   佛法從改變內心來說,大體上就是這麼幾個方面,就是從發心、皈依、到戒定慧。因爲時間的關系,我也只能粗略地給大家提供一個線索,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啓發。

  

  

《佛法如何解決心理的問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