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寺与生态伦理(王丽心)▪P2

  ..续本文上一页麓周围的寺院能够处于审美价值较高的环境中。因此可以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是历代僧人的建造、护持下优化了自然的环境。

  五

  佛经中极乐净土的世界,如,行树、池塘、楼阁、宫殿、香草……的描述,可以了解到理想国土中众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人间佛寺氛围却写意了净土世界境地,人们很容易找到实现的坐标。

  寺院分布的区域广阔,有条件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大川。尤其是特殊的地理景观,如:山岩、洞窟、溪涧、潭泉、瀑布、奇石、珍木等自然要素;通过殿、堂、楼、阁、亭、榭以及山门、寺墙等连系物,与别具宗教色彩的佛塔、经幢、摩崖、造像、碑刻等组合,形成了具有宗教特色且又风景优美的园林景观。

  佛寺的自然风光,通过回廊、亭榭、漏花墙、绿化带的补充渗透,信徒、香客步入景区观光,名胜游览;漫步在曲径林荫道中,潺潺细流,青青幽竹,郁郁松柏,无边芳草,与喧闹市井生活比较,清幽、寂静、安详、平和,人心得到空前的满足,忘却了烦恼,此种有天然按摩的功效。

  荒野自然的价值,即有“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哲学和宗教价值、生命支撑价值、遗传和多样生物性价值、生命价值、统一性和多样性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价值、辩证的价值。”美国的罗尔斯顿教授对荒野自然本身价值的论述,是由经济论理转向生态伦理最优化的方法论。而中国佛教的传入、发展过程形成的佛寺景观生态文化,印证其理论符合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森林、树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正源于树木在文明史上开启人生的作用。人类祖先离开森林走向大地之后,其生活便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充满着挑战。于此人类对绿色更有一种难以忘怀的好感。

  “自然与人等价值论,是一种伙伴论。”其主张承认人类以外的自然物的价值权力,摒弃以人自我划定的价值中心论,这种理论被人称为:“大地伦理”或“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是近十几年在国际上思想领域所倡导的。原始佛教时期,世尊曾说:“不败自然相,相应度无极。”世尊早有预见,告知人们,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佛教徒在生活中,还积极实践,劝导人们栽种果树,挖井开渠,建造园苑、厕所等便民利众的项目。“能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因此,佛寺周围的绿色生机,是佛弟子一代又一代的相续护持营造而成的结果。

  寺院宗祠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佛弟子追求一种超越是非、有无、生灭境界。因而,选择环境清幽之地,自然与森林唇齿相依。建造过程中,连同管理融为了一体。

  在教内,通过共住规约管理僧团,这其中有一条曰:“寺院竹木、花卉菜果,均应爱护培植,不得私自砍伐采摘自用或做人情。违者,进行批评教育,照价赔偿。”

  在教外,寺院通过禁碑形式付诸实施。勒石刻碑,把林木资源、森林保护、木材禁伐的具体管理条文,立于寺庙、要道、巨石、或嵌錾绝壁上,警钟嘶鸣,充当了森林资源的保护神的作用。

  史料记载,远古的五台山是“涵容万化,潜育百灵;静林幽谷,泫泄云龙;深林巨壑,虎豹纵横;鸣泉历历,溪流飞奔;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岩花涧草,斗艳争芳;苍然深秀,为神皋奥区”。但到北宋时,宋金交战,“开畲斩伐,毁林垦田”。明代以后,五台山周围是:“诸州傍山之民,率以伐木自活,日往月来,渐砍渐尽。……当是时,清凉胜境,几为牛马场矣”(《清凉山志》卷六)

  面对清凉胜景环境的恶化,幸得五台山僧人们与官吏奸商冒死争斗,当时住在代郡的憨山大师急走相告,是由胡来贡、巡抚高文荐上奏朝廷,指出:“地之所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障蔽者,木也。”在奏文中还提出了保护及处罚的措施。朝廷批议:“准议施行”。五台山这座名胜得以持续的发展,僧人们的贡献功不可没。

  六

  佛寺是僧团的驻锡地,办道的道场,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

   由于宗教有教化的作用,佛、菩萨具有安抚人心的神圣性。各朝代对佛寺园林的保护也是一种责任。另外,建造佛殿能生“善趣天界”。破塔坏庙的行为,属“五逆大罪”。这种“奖罚分明”的说法,使得寺庙建筑与周围环境基本都能延续保存下来。

  佛寺中所演绎出的一篇篇、一件件故事、传说、公案、修道印证、祖师遗迹……与佛寺中建筑艺术、碑刻、雕塑、书法、对联、壁画、法物、民俗风情等人文特质,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合艺术性,进而增加了佛弟子和香客的信心与实达的理想追求。

  佛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是双重的文化生态,其契合的目的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主旨。所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使道德关怀普遍到自然界,这是人类完善自我,建立生态平衡伦理秩序的标高。过去,对于人来说,自然环境只是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条件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而存在的。人是改造的主体,自然是被改造的客体,人是根据自己生存和增长的需要,创造有利人类生活的自然和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这种主客二元思维笼罩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社会危机。净慧法师针对主客对立的思想,指出了:“由“人境对立”回归到“依正不二,”树立正报与依报(环境)相生相依的观念;由“以人为本位”回归“以众生为本位,”人不应当以主宰自居,从而平等、慈悲对待与人共存的其他生命;由“以个人、团体为本位”回归到“以世界为本位,”要打破狭隘的个人、社会集团的界限和偏见,本着自利利他,共同发展的精神;由“向外扩张,征服”,回归到“向内圆满摄受,”抛弃自我为中心、恣意扩张和征服的心态,首先征服自己、改造自己、圆满自己,然后以自己清净功德,行慈悲摄受,以期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阳光、空气、土壤、森林、水等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这些不可缺少的朋友,正在因人类的肆无忌惮的“开发”而丧失,使宇宙这块“绿洲”破坏得千疮百孔。当前的危机是人类“文化”出现了问题。文化的失衡,使人心也随之变质。人性的恢复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把宗教活动与自然保护结合起来,佛教具有重要的优势,同时,寺院的山水乐园是净土直播。由此而论,佛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发达了生态环境伦理学,为人类的发展归正了道路。

  

《佛寺与生态伦理(王丽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