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麓周圍的寺院能夠處于審美價值較高的環境中。因此可以說,天下名山僧占多是曆代僧人的建造、護持下優化了自然的環境。
五
佛經中極樂淨土的世界,如,行樹、池塘、樓閣、宮殿、香草……的描述,可以了解到理想國土中衆生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秩序。人間佛寺氛圍卻寫意了淨土世界境地,人們很容易找到實現的坐標。
寺院分布的區域廣闊,有條件選擇自然環境優越的名山大川。尤其是特殊的地理景觀,如:山岩、洞窟、溪澗、潭泉、瀑布、奇石、珍木等自然要素;通過殿、堂、樓、閣、亭、榭以及山門、寺牆等連系物,與別具宗教色彩的佛塔、經幢、摩崖、造像、碑刻等組合,形成了具有宗教特色且又風景優美的園林景觀。
佛寺的自然風光,通過回廊、亭榭、漏花牆、綠化帶的補充滲透,信徒、香客步入景區觀光,名勝遊覽;漫步在曲徑林蔭道中,潺潺細流,青青幽竹,郁郁松柏,無邊芳草,與喧鬧市井生活比較,清幽、寂靜、安詳、平和,人心得到空前的滿足,忘卻了煩惱,此種有天然按摩的功效。
荒野自然的價值,即有“經濟價值、消遣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曆史價值、哲學和宗教價值、生命支撐價值、遺傳和多樣生物性價值、生命價值、統一性和多樣性價值、穩定性和自發性價值、辯證的價值。”美國的羅爾斯頓教授對荒野自然本身價值的論述,是由經濟論理轉向生態倫理最優化的方法論。而中國佛教的傳入、發展過程形成的佛寺景觀生態文化,印證其理論符合環境倫理學的發展方向。
森林、樹木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正源于樹木在文明史上開啓人生的作用。人類祖先離開森林走向大地之後,其生活便充滿了殘酷的競爭和充滿著挑戰。于此人類對綠色更有一種難以忘懷的好感。
“自然與人等價值論,是一種夥伴論。”其主張承認人類以外的自然物的價值權力,摒棄以人自我劃定的價值中心論,這種理論被人稱爲:“大地倫理”或“生態倫理”。
生態倫理是近十幾年在國際上思想領域所倡導的。原始佛教時期,世尊曾說:“不敗自然相,相應度無極。”世尊早有預見,告知人們,人地和諧發展的重要性。不僅如此,佛教徒在生活中,還積極實踐,勸導人們栽種果樹,挖井開渠,建造園苑、廁所等便民利衆的項目。“能協天地之勝,是以長久。”因此,佛寺周圍的綠色生機,是佛弟子一代又一代的相續護持營造而成的結果。
寺院宗祠是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佛弟子追求一種超越是非、有無、生滅境界。因而,選擇環境清幽之地,自然與森林唇齒相依。建造過程中,連同管理融爲了一體。
在教內,通過共住規約管理僧團,這其中有一條曰:“寺院竹木、花卉菜果,均應愛護培植,不得私自砍伐采摘自用或做人情。違者,進行批評教育,照價賠償。”
在教外,寺院通過禁碑形式付諸實施。勒石刻碑,把林木資源、森林保護、木材禁伐的具體管理條文,立于寺廟、要道、巨石、或嵌錾絕壁上,警鍾嘶鳴,充當了森林資源的保護神的作用。
史料記載,遠古的五臺山是“涵容萬化,潛育百靈;靜林幽谷,泫泄雲龍;深林巨壑,虎豹縱橫;鳴泉曆曆,溪流飛奔;嘉木森森,千巒彌布;岩花澗草,鬥豔爭芳;蒼然深秀,爲神臯奧區”。但到北宋時,宋金交戰,“開畲斬伐,毀林墾田”。明代以後,五臺山周圍是:“諸州傍山之民,率以伐木自活,日往月來,漸砍漸盡。……當是時,清涼勝境,幾爲牛馬場矣”(《清涼山志》卷六)
面對清涼勝景環境的惡化,幸得五臺山僧人們與官吏奸商冒死爭鬥,當時住在代郡的憨山大師急走相告,是由胡來貢、巡撫高文薦上奏朝廷,指出:“地之所以爲險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爲屏障蔽者,木也。”在奏文中還提出了保護及處罰的措施。朝廷批議:“准議施行”。五臺山這座名勝得以持續的發展,僧人們的貢獻功不可沒。
六
佛寺是僧團的駐錫地,辦道的道場,同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功用。
由于宗教有教化的作用,佛、菩薩具有安撫人心的神聖性。各朝代對佛寺園林的保護也是一種責任。另外,建造佛殿能生“善趣天界”。破塔壞廟的行爲,屬“五逆大罪”。這種“獎罰分明”的說法,使得寺廟建築與周圍環境基本都能延續保存下來。
佛寺中所演繹出的一篇篇、一件件故事、傳說、公案、修道印證、祖師遺迹……與佛寺中建築藝術、碑刻、雕塑、書法、對聯、壁畫、法物、民俗風情等人文特質,包含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合藝術性,進而增加了佛弟子和香客的信心與實達的理想追求。
佛寺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氛圍是雙重的文化生態,其契合的目的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主旨。所以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使道德關懷普遍到自然界,這是人類完善自我,建立生態平衡倫理秩序的標高。過去,對于人來說,自然環境只是作爲人類活動的空間條件或滿足人類目的的手段而存在的。人是改造的主體,自然是被改造的客體,人是根據自己生存和增長的需要,創造有利人類生活的自然和人類需要的物質財富。這種主客二元思維籠罩下,産生了極爲深刻的社會危機。淨慧法師針對主客對立的思想,指出了:“由“人境對立”回歸到“依正不二,”樹立正報與依報(環境)相生相依的觀念;由“以人爲本位”回歸“以衆生爲本位,”人不應當以主宰自居,從而平等、慈悲對待與人共存的其他生命;由“以個人、團體爲本位”回歸到“以世界爲本位,”要打破狹隘的個人、社會集團的界限和偏見,本著自利利他,共同發展的精神;由“向外擴張,征服”,回歸到“向內圓滿攝受,”抛棄自我爲中心、恣意擴張和征服的心態,首先征服自己、改造自己、圓滿自己,然後以自己清淨功德,行慈悲攝受,以期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
陽光、空氣、土壤、森林、水等資源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然而,這些不可缺少的朋友,正在因人類的肆無忌憚的“開發”而喪失,使宇宙這塊“綠洲”破壞得千瘡百孔。當前的危機是人類“文化”出現了問題。文化的失衡,使人心也隨之變質。人性的恢複與宗教有密切的關系,把宗教活動與自然保護結合起來,佛教具有重要的優勢,同時,寺院的山水樂園是淨土直播。由此而論,佛寺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發達了生態環境倫理學,爲人類的發展歸正了道路。
《佛寺與生態倫理(王麗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