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科学
目录
第一节、在佛教与科学关系中的佛教科学观
一、科学的技术威力及其意识形态霸权
(一)科学的技术威力
(二)科学的意识形态霸权
1、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
1)政治民主化倾向。
2)宗教世俗化。
3)经济自由化。
4)社会多元化。
2、科学价值观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
1)科学对现象的肯定
2)对传统“自然界”观念的“祛魅”
3)对传统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解消
4)科学的“客观、中立性”的影响
二、佛教与科学关系中的佛教本位
(一)科学为什么是外道
1、内道与外道
2、科学为什么是外道
1)、抽象性问题
2)、能所分立问题
3)、因果关系问题
4)、实证问题
(二)佛教作为内道的真理观
第二节佛教科学观的错误类型
一、对佛教与科学关系从真理观角度所分四种类型
二、科学佛教观的主要错误类型
(一)盲信者对科学全盘否定
(二)多分少分的错误见解
1、融合论
2、融通论
3、归一论
第三节、佛教对科学摄受的可能性
一、从佛教业力说看科学的本质
(一)、佛教业力说:共业与共业结构
(二)、科学的认识对象是共业所感
(三)、科学规律及理论体系是共业结构的外在显现
(四)、科学理性是共业结构的内在显现
二、从六道三界说看科学规律体系的地位
(一)、一切世间遵循的共同“规律”:业感缘起
(二)、六道与三界
(三)、界内规律系统
(四)、人道科学的基本特征
三、对科学摄受的可能性
(一)佛教对名言与逻辑的摄用
(二)佛教摄受世法的范例:五明问题
(三)佛教对科学的摄受:世理明
四、在社会中如何发挥佛教摄引科学的作用
(一)、摄的方面
(二)、引的方面
今天我要谈的题目是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主要就佛教徒的本位来谈。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在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中,佛教的科学观应该为何,也就是以佛教本位应该如何看待科学?第二,佛教科学观常见的错误类型是什么?第三,佛教摄受科学有无可能
这三个问题下面分三节说明。
第一节、在佛教与科学关系中的佛教科学观
一、科学的技术威力及其意识形态霸权
我首先谈谈佛教的科学观。在此之前,要先看看佛教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我们当前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全面的科学化。科学显示出了巨大的技术威力并形成了意识形态霸权。下面对此作一些分析。
(一)科学的技术威力
科学的技术威力每个人都深有所感,所以我只略提一下。近代科学思想在西方的中世纪逐渐成熟,经过十六、十七、十八到十九世纪的发展,以伽利略、牛顿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古典科学体系已经完成。十九世纪中叶麦克斯韦对电热声光等现象的规律进行了综合,建立了第一个大统一理论即电磁理论。这样,古典科学获得了比较完善的表述。在古典科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技术都在不断开拓其应用领域。但是直到十九世纪古典科学体系建成后,科学的技术应用才显现出与过去任何形态的文化都不同的特殊威力。接着的二十世纪,可以称为一个技术的世纪。在科学进一步的革命性进展的基础上,技术的性质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技术的全面与深度的应用,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也大大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这形成了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唯尊的强势地位。人们一方面为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为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威胁而颤栗不安。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是科学这种新的文化形式走上神坛的直接显示。这是科学所展示的它的实用的一面。
(二)科学的意识形态霸权
1、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
科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是它造成的意识形态霸权。对此人们常常意识不到。我在此作一点较深入的分析。
1)政治民主化倾向。在座的各位虽然是佛教徒,也会不由自主地崇尚一些现代文化的理想。比如政治的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意味着过去的那种君权神授或者内圣外王的理想全被打破。民主政治是一种权力的制衡机制,也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广大民众意愿的体制结构。从现时代的观点看这似乎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根据古典的理想考察并不值得庆幸。因为,无容置疑,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他们的意愿都以贪嗔痴为导向,把他们的意愿反映出来,就必然以将贪嗔痴合理化的形式来实现。因此,政治民主化从古典文化(或说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绝非是一件真正的好事。
2)宗教世俗化。
在传统文化时代,宗教有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甚至承诺把人从世俗的世界中解救出来,或者度到彼岸,或者送上天堂。即要将人们从现世的这种苦的、有罪的生存状态,拯拔到一种光明的、清净的、无罪的境界当中去。这种作用在我们这个科学时代被消解掉了。现在,宗教虽然还存在,但只是徒具形式。换言之,人们只希望从宗教获得一点慰藉,或者以之作为一种可替代的文化休闲的方式。比如人们到寺庙里去,仅仅是观看风景,或者是在喧闹之余去享受一下另外一种文化所带来的补偿性宁静。甚至大部分人已经认为宗教完全是迷信,应该彻底边缘化。宗教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教化和救度人心的功能。
3)经济自由化。
传统文化中个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总被放在较低的层次。几乎在所有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里,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或是西方的古典文化,皆是如此。在科学时代,人类追求经济利益的冲动被合理化,并进一步随着被刺激起来的贪欲的增长,它的价值被最大化。整个世界都以经济为中心,疯狂追求高消费成为一种国家或社会行为。高消费直接鼓励人的贪嗔痴,这在传统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经济自由化作为科学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了一种人性阴暗面的制度化释放。
4)社会多元化。
多元化首先体现为对人权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而言是一件好事,而且从我们凡夫的感受上确实如此。因为,不管什么人,他作为个体的存在得到尊重,总归是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但是在科学时代它的意义仅仅局限于人道,仅仅肯定人的当下的现实存在,而其他生命的价值却被忽视。把人的当下的存在固定化,这与古典的高推圣境的价值观完全相背离。过去的宗教和世俗的圣贤文化主张现世人的存在至少是有缺陷的,因此必须进行改造,要提升到另外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可以是一种出世间,或者天堂,也可以是一种圣人的理想。总之,是对现时存在取一种审视、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追求一种提高。现在的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只是对人当下的存在的肯定,直接否定人生境界的升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间的价值观断裂带来很大的弊端。
第二点是价值多元化的问题。现代社会倾向于包容各种思想价值。这表现为我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隐私权,言论自由等等,个人惯习得到保护。凡夫惯习被凝固化了以后,拯救世道人心作为一个假问题被取消,教化失去意义。因为现在一般即便是政府也对个体的思想价值趋向无能为力,可以把他囚禁、杀死,但原则上无权迫使他改变他的思想倾向。这样,人与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思想与感情的壁障。想亲近他人的心灵不说不可能,也是极为困难的。换言之,要他放弃他的价值观不大可能,也不正当,因为人的思想已经被这种文化固定化了,而且这种文化整体是支持这种固定化的。这些,无论是对人权的尊重,还是价值的多元化,或者表现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或者表现为言论自由等等,对于人类的现时存在好像是个福音,但是对于传统的宗教或者圣贤理想主导的文化精神而言,绝非好事。因为传统的社会为了维护一种社会或宗教理想,必然体现出一种温和的专制特征。比如在佛教的正法社会,就以转轮圣王秉政的方式出现。转轮圣王一方面是智慧慈悲具足的圣人,要倡导正法,让正法昌盛;另一方面又有君王的威权,对于诽谤正法者要进行教化处置。所以他是两轮的。比如印度古代的阿育王,就是佛教史上一个转轮圣王的理想。
以上几个方面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实际上都是科学价值观(以科学的认识方式为内核)的外化。在别的时代没有这些问题,这些现象恰恰是在科学兴起的时代才出现的。它的内在核心是科学的价值观,是科学的文化形态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下面我们考察一下科学为什么能够导致这些东西。
2、科学价值观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
众所周知,在十六世纪兴起的科学,经过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发展,建立了科学的认识方式和科学的体系。科学的认识方式即是看世界的方式(世界观),宽泛地说,也就是用科学价值观的"眼睛"来看世界。伽利略和牛顿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牛顿和麦克斯韦又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建立了科学体系。正是在此过程中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逐渐形成,从根本上看,含摄认识方式在内的科学价值观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核心的角色。
1)科学对现象的肯定
科学针对的是现象,即在我们心识面前显现的东西。它以现象为其经验基础,通过寻找现象之间的联系来建立它的科学规律,并最终建构理论体系。这里面有两点大家要注意:一、科学以现象为中心,最终要求所谓真理的任何形式,或者知识的任何形式,必须要与现象相合。即提倡一种诉诸经验现象的实证,这是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实证也就是跟经验现象相合,而经验现象本质上又与我们人的感官、感性、知性相一致。因此,实证实际…
《佛教与科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