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科學
目錄
第一節、在佛教與科學關系中的佛教科學觀
一、科學的技術威力及其意識形態霸權
(一)科學的技術威力
(二)科學的意識形態霸權
1、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特征
1)政治民主化傾向。
2)宗教世俗化。
3)經濟自由化。
4)社會多元化。
2、科學價值觀作爲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內核
1)科學對現象的肯定
2)對傳統“自然界”觀念的“祛魅”
3)對傳統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解消
4)科學的“客觀、中立性”的影響
二、佛教與科學關系中的佛教本位
(一)科學爲什麼是外道
1、內道與外道
2、科學爲什麼是外道
1)、抽象性問題
2)、能所分立問題
3)、因果關系問題
4)、實證問題
(二)佛教作爲內道的真理觀
第二節佛教科學觀的錯誤類型
一、對佛教與科學關系從真理觀角度所分四種類型
二、科學佛教觀的主要錯誤類型
(一)盲信者對科學全盤否定
(二)多分少分的錯誤見解
1、融合論
2、融通論
3、歸一論
第叁節、佛教對科學攝受的可能性
一、從佛教業力說看科學的本質
(一)、佛教業力說:共業與共業結構
(二)、科學的認識對象是共業所感
(叁)、科學規律及理論體系是共業結構的外在顯現
(四)、科學理性是共業結構的內在顯現
二、從六道叁界說看科學規律體系的地位
(一)、一切世間遵循的共同“規律”:業感緣起
(二)、六道與叁界
(叁)、界內規律系統
(四)、人道科學的基本特征
叁、對科學攝受的可能性
(一)佛教對名言與邏輯的攝用
(二)佛教攝受世法的範例:五明問題
(叁)佛教對科學的攝受:世理明
四、在社會中如何發揮佛教攝引科學的作用
(一)、攝的方面
(二)、引的方面
今天我要談的題目是佛教與科學的關系問題。主要就佛教徒的本位來談。涉及到叁個方面:第一,在佛教與科學的關系中,佛教的科學觀應該爲何,也就是以佛教本位應該如何看待科學?第二,佛教科學觀常見的錯誤類型是什麼?第叁,佛教攝受科學有無可能
這叁個問題下面分叁節說明。
第一節、在佛教與科學關系中的佛教科學觀
一、科學的技術威力及其意識形態霸權
我首先談談佛教的科學觀。在此之前,要先看看佛教目前所處的社會環境。衆所周知,我們當前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說是全面的科學化。科學顯示出了巨大的技術威力並形成了意識形態霸權。下面對此作一些分析。
(一)科學的技術威力
科學的技術威力每個人都深有所感,所以我只略提一下。近代科學思想在西方的中世紀逐漸成熟,經過十六、十七、十八到十九世紀的發展,以伽利略、牛頓科學世界觀爲基礎的古典科學體系已經完成。十九世紀中葉麥克斯韋對電熱聲光等現象的規律進行了綜合,建立了第一個大統一理論即電磁理論。這樣,古典科學獲得了比較完善的表述。在古典科學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技術都在不斷開拓其應用領域。但是直到十九世紀古典科學體系建成後,科學的技術應用才顯現出與過去任何形態的文化都不同的特殊威力。接著的二十世紀,可以稱爲一個技術的世紀。在科學進一步的革命性進展的基礎上,技術的性質也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技術的全面與深度的應用,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也大大改變了自然界的面貌。這形成了技術在現代社會的唯尊的強勢地位。人們一方面爲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便利而歡欣鼓舞,另一方面又爲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威脅而顫栗不安。技術在現代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是科學這種新的文化形式走上神壇的直接顯示。這是科學所展示的它的實用的一面。
(二)科學的意識形態霸權
1、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特征
科學對社會的巨大影響的另一個方面,是它造成的意識形態霸權。對此人們常常意識不到。我在此作一點較深入的分析。
1)政治民主化傾向。在座的各位雖然是佛教徒,也會不由自主地崇尚一些現代文化的理想。比如政治的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意味著過去的那種君權神授或者內聖外王的理想全被打破。民主政治是一種權力的製衡機製,也是一種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廣大民衆意願的體製結構。從現時代的觀點看這似乎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但是根據古典的理想考察並不值得慶幸。因爲,無容置疑,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他們的意願都以貪嗔癡爲導向,把他們的意願反映出來,就必然以將貪嗔癡合理化的形式來實現。因此,政治民主化從古典文化(或說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絕非是一件真正的好事。
2)宗教世俗化。
在傳統文化時代,宗教有一種淨化心靈的作用,甚至承諾把人從世俗的世界中解救出來,或者度到彼岸,或者送上天堂。即要將人們從現世的這種苦的、有罪的生存狀態,拯拔到一種光明的、清淨的、無罪的境界當中去。這種作用在我們這個科學時代被消解掉了。現在,宗教雖然還存在,但只是徒具形式。換言之,人們只希望從宗教獲得一點慰藉,或者以之作爲一種可替代的文化休閑的方式。比如人們到寺廟裏去,僅僅是觀看風景,或者是在喧鬧之余去享受一下另外一種文化所帶來的補償性甯靜。甚至大部分人已經認爲宗教完全是迷信,應該徹底邊緣化。宗教已經失去了過去的教化和救度人心的功能。
3)經濟自由化。
傳統文化中個體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總被放在較低的層次。幾乎在所有的傳統文化價值體系裏,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或是西方的古典文化,皆是如此。在科學時代,人類追求經濟利益的沖動被合理化,並進一步隨著被刺激起來的貪欲的增長,它的價值被最大化。整個世界都以經濟爲中心,瘋狂追求高消費成爲一種國家或社會行爲。高消費直接鼓勵人的貪嗔癡,這在傳統社會中是不可想象的。經濟自由化作爲科學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代表了一種人性陰暗面的製度化釋放。
4)社會多元化。
多元化首先體現爲對人權的尊重。對人權的尊重從尊重生命的角度而言是一件好事,而且從我們凡夫的感受上確實如此。因爲,不管什麼人,他作爲個體的存在得到尊重,總歸是體現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但是在科學時代它的意義僅僅局限于人道,僅僅肯定人的當下的現實存在,而其他生命的價值卻被忽視。把人的當下的存在固定化,這與古典的高推聖境的價值觀完全相背離。過去的宗教和世俗的聖賢文化主張現世人的存在至少是有缺陷的,因此必須進行改造,要提升到另外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可以是一種出世間,或者天堂,也可以是一種聖人的理想。總之,是對現時存在取一種審視、批判、甚至否定的態度,追求一種提高。現在的所謂人道主義思想只是對人當下的存在的肯定,直接否定人生境界的升華。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間的價值觀斷裂帶來很大的弊端。
第二點是價值多元化的問題。現代社會傾向于包容各種思想價值。這表現爲我們生活方式的多樣化,隱私權,言論自由等等,個人慣習得到保護。凡夫慣習被凝固化了以後,拯救世道人心作爲一個假問題被取消,教化失去意義。因爲現在一般即便是政府也對個體的思想價值趨向無能爲力,可以把他囚禁、殺死,但原則上無權迫使他改變他的思想傾向。這樣,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堅固的思想與感情的壁障。想親近他人的心靈不說不可能,也是極爲困難的。換言之,要他放棄他的價值觀不大可能,也不正當,因爲人的思想已經被這種文化固定化了,而且這種文化整體是支持這種固定化的。這些,無論是對人權的尊重,還是價值的多元化,或者表現爲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或者表現爲言論自由等等,對于人類的現時存在好像是個福音,但是對于傳統的宗教或者聖賢理想主導的文化精神而言,絕非好事。因爲傳統的社會爲了維護一種社會或宗教理想,必然體現出一種溫和的專製特征。比如在佛教的正法社會,就以轉輪聖王秉政的方式出現。轉輪聖王一方面是智慧慈悲具足的聖人,要倡導正法,讓正法昌盛;另一方面又有君王的威權,對于誹謗正法者要進行教化處置。所以他是兩輪的。比如印度古代的阿育王,就是佛教史上一個轉輪聖王的理想。
以上幾個方面代表了現代社會的主要文化特征,實際上都是科學價值觀(以科學的認識方式爲內核)的外化。在別的時代沒有這些問題,這些現象恰恰是在科學興起的時代才出現的。它的內在核心是科學的價值觀,是科學的文化形態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下面我們考察一下科學爲什麼能夠導致這些東西。
2、科學價值觀作爲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內核
衆所周知,在十六世紀興起的科學,經過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發展,建立了科學的認識方式和科學的體系。科學的認識方式即是看世界的方式(世界觀),寬泛地說,也就是用科學價值觀的"眼睛"來看世界。伽利略和牛頓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牛頓和麥克斯韋又用這種科學的世界觀建立了科學體系。正是在此過程中現代社會的文化特征逐漸形成,從根本上看,含攝認識方式在內的科學價值觀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核心的角色。
1)科學對現象的肯定
科學針對的是現象,即在我們心識面前顯現的東西。它以現象爲其經驗基礎,通過尋找現象之間的聯系來建立它的科學規律,並最終建構理論體系。這裏面有兩點大家要注意:一、科學以現象爲中心,最終要求所謂真理的任何形式,或者知識的任何形式,必須要與現象相合。即提倡一種訴諸經驗現象的實證,這是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實證也就是跟經驗現象相合,而經驗現象本質上又與我們人的感官、感性、知性相一致。因此,實證實際…
《佛教與科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