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科技工作者和佛教学者们的进一步验证和思考。
四、关于动静相对的认识
在牛顿经典力学的概念中,是以物体动则恒动,静则恒静为基础。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宇宙间事实上找不出一个绝对静止的东西来,反之也找不到一个绝对动的物体。牛顿的经典力学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直至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进一步揭示出动静的相对性。在相对论中:绝对的动与绝对的静都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一切物质能量都在相对情形下而存在发展。人们在常态状态下所感觉到的则是:动则恒动,静则恒静。几乎没有人会认识到这种感觉的虚幻性、不真实性。
佛教经典中关于动静相对性的说法极为普遍,如《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我国五代时的布袋和尚有一首著名偈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的“桥流水不流”显然是体悟到动静相对性的智慧境界。以太阳为参照物,则是地球绕太阳转;以地球为参照物,则是太阳绕地球转。究竟是太阳绕地球,还是地球绕太阳,这实际上是由判断者自己的心念来做取舍。《六祖坛经》中记载了一个著名的辩论:“值印宗法师讲《涅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祖师的见解乃是超越了动静相对,直指认识本源,不为世俗假象所迷倒,而认识到心物相对的智慧境界。关于心物相对的境界,现代科学鲜少论及,这实际上是一个需要人类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五、关于时空相对的认识
动静相对的认识常人已难接受,关于时空的相对性,常人更是无法理解。极具天才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做出了令世人不可思议的科学发现,向世人揭示了时空相对的真面目。爱氏认为:时间与空间相对存在,由空间的变动才能产生时间的概念。现在的太空航行,人造卫星发射等均已验证了爱氏理论的正确性。爱氏的相对论使科学认识进入四维空间的领域。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惠施的一个著名命题:“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这个命题实际上揭示和探讨了不同维空间的关系问题。三维空间是一个立体的概念,用数学公式表示为:长!宽!高"体积。长、宽、高中任何一维等于零时,则体积等于零。即:无厚(高)不可积也。相对体积而言,离开高,其它二维则无意义了。虽“其大千里”也于事无补。同理类推:一维与二维的关系可为:“无宽不可积也,其长万里。”二维空间是一个面积的概念,用数学公式表示为:长×宽="面积。长、宽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宽,相对面积而言,其长则无意义了。同理可以类推四维空间内各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四维空间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维。用数学公式表示为:长×宽×高×时间=时空。长×宽×高即是三维空间,简称空间。在四维时空中,空间与时间是相互依存的,离开空间,时间则没有意义了。科学家巴纳特在《宇宙与爱因斯坦》一书中讲:“你不要以为时空连续区不过是算术上的虚构,这个世界,实在就是时空连续区。一切真实在空间、时间中存在,两者是分不开的。一切时间的度量,秒、分、时、日、月、年等是地球在空间对于太阳、月球、恒星等地位的度量。同样,我们计算在地球上地位的经度与纬度,是用分与秒来度量的;而要精密地计算时,我们必须知道年中的某日,与日中的某时……。”巴纳特所强调的即是:四维时空是真实的宇宙时空,时间与空间相互依存、绝对独立的空间与时间俱不存在。常人的时空分离感,只是人的错觉。
佛教理论中的时空观念是非常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中论》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时间的观念依赖于“物”的世界才能显现,如果离开“物”的世界,就不会有时间的观念。不难理解,《中论》中讲的“物”与爱氏相对论中的三维空间是同一个概念。在四维时空中空间与时间的相互依存性,对佛教理论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佛经中讲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等神通妙用,能预知众生未来死此生彼的种种情况。有的学者推测欲界天可能是四维以上维数的空间,而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的维数则又高于欲界天。现代科学已承认四维以上维数空间的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圆满究竟佛陀之维数应为无限大,法身遍满种种空间,无有障碍。《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云:“——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界。佛智平等如虚空,悉能显现毛孔中。一切处行佛尽知,一念三世毕无余。”这种:一毛容受一切世界,佛智尽知一切众生。一念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等无量神通境界。只有在四维以上之多维空间才有存在的可能。多维空间的发现为现代科学展现了无量宏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人们觉察到佛教理论具有神秘性和超前性,极有可能是多维空间内的真理。
六、关于时间变形的认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时间依赖于观察者之状态。若观察者的运动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时,当其相对于观察者之速度增加,时间之间隔即将延长,亦即运动者之时钟变慢。据爱氏相对论的理论可以推知:如果乘数倍于光速的飞船在太空飞行,时间可以不流,或倒流,看到过去世的种种事物。佛教理论中关于时间延促变化的记载颇多。如佛典中记载:忉利天距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以世间百年为一昼一夜,而距阎浮提更远的兜率天,则以人世间四百年为此天一昼一夜。距地球愈远,则与地球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快(因为运动半径加大),其时间间隔自然就越长,这些记载真实可信,并与现代科学原理深相契合。
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曾指出:时间只是人的一种幻觉。这与佛教理论颇为相似。《佛说大乘无量寿壮严清净平等觉经·圆满成就第九》云: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既然“彼佛如来”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即超越了空间维,则必然同时超越了时间维,“非过现未来”,不受时间的束缚与限制。这与爱氏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云:“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是讲:如果心中有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观念都是错误的,虚幻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即是“不可得”的。这与爱氏的见解是多么相近,难怪爱因斯坦曾感叹:“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并预言:“将来世界第一大宗教必定是佛教。”
七、成住坏空的宇宙循环图式
佛教理论认为:有生即有灭,有成即有坏,并把世界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是一大劫,一大劫分为成、住、坏、空四中劫,成劫是世界形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毁灭的时期,且世界的成住坏空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现代科学对天体宇宙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天文编号为M87之无线电波星云旋系中,从非物质之无线电波区里,喷出长达一万光年之光炬,其中为高速高能电子,从非物质之中,亦即从虚空中,而喷射出物质,实乃超越世俗情见的重大发现。天文学家霍金斯云:“星点旋系从强度高能的虚无之中形成。”科学家们证实大宇宙出生于虚空,各种星云,星球等天体皆在不断运行,不断生成和消灭。从空而有,因有而住,从住坏灭,复归于空。例如猎人星座距地球十五光年,是距地球最近的星座。从夏威夷猫娜基山顶,用无线电望远镜摄得猎人座星云爆炸散开(坏灭归空)后之照片,后又用红外线镜头,摄得正在初步形成的新星云(从空复成)的照片。此乃宇宙星体成住坏空的有力科学证明。科学家们预言,太阳系中的太阳再经六十亿年,即将老化为红光巨星(星体在衰老时乃发射红光,称为红光巨星)。当太阳进一步衰老而濒临毁灭时,天文学家称之为白光矮星,因即将崩溃,乃竭尽残力,辐射白光,星体缩小。最后将突然爆炸而毁灭,复归于空。总之科学上的种种发现与佛教关于世界成住坏空的理论得到了相互印证。
《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云:“此界坏时,(此界之地狱)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释迦牟尼佛讲述的各方世界不断生成坏灭,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而各界中的地狱却能在其世界坏灭时辗转相寄,成后复来,这还有待于现代科学的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八、关于人体自身的认识
佛教理论认为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娑婆世界像一个大监狱,众生都被关在狱中受苦,未出生住胎时,则称为“胎狱”,并且对“胎狱”中的情况有十分清楚详尽的认识。《修行道地经》云:“胎成七日,初不增减。二七日如薄酪。三七日如生酪。四七日如熟酪。五七日如生酥。六七日如肉。七七日如段肉。八七日其坚如坏。九七日变五泡两肘、两髀及项。十七日,续生五泡,两手腕、两足腕及头。十一七日,复生二十六泡,十手指、十足指、及眼耳鼻口。十二七日,泡相成就。十三七日,现腹相。十四七日,生五藏,十五七日,生大肠,十六七日生小肠。十七七日有胃处。十八七日生二藏。十九七日,生手掌足趺臂节。二十七日生阴脐颐乳。……”。现代医学借助先进的仪器,才认识到胎儿发育的具体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时长约三公分,重约十克,状如息肉。在第三个月中(十七日长约六至八公分,重约四十余克。此时四肢渐显诸骨化点出现,已可与其他动物相区别,故称胎儿。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现代的医学发现竟与佛典中的记载如此吻合。两千多年前尚无生理学,解剖学之名称,及现代化的科研仪器,释迦牟尼佛对胎儿的发育过程能取得如此详尽精确的认识,的确是令现代医学为之赧颜的一大奇迹。
人体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关于人体精神的认识,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由肖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下(第213页)讲:“他(方以智)所说的“心”,已不再是主血液循环的心脏,……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指出:人的思维器官不是心而是脑。他说:“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其实并非如此。《大般涅·卷一·序品第一》云:“目为寮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荙。”“心王”在佛典中还有三种异名为:心、意、识。显然佛经中讲的“心王”即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心王”以“头为殿堂”,则显然“心王”是居于人体的大脑,而不是胸腔里的心脏。释迦牟尼佛比方以智早两千多年,就已认识到大脑是人体思维意识的器官,佛教的唯识宗对人体精神的研究极其深入细致,以“心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心所”为“心王”的助伴,即精神活动的辅助作用。其中“心王”分为八法,“心所”分为五十一法。现代科学对人体精神的研究尚未达到如此精深细致的分类,诚令现代科学为之汗颜。
关于佛教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的相通之处,可谓比比皆是,日本学者松下真一在其著作《法华经与核子物理学》中云:“这实在很奇怪,正是现代物理学的真理,并用实验加以证明,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样,不是令人惊叹吗?”科学家卡普拉在其《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云:“古老的宗教典藉《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世人每以世俗常识作为判定是非真伪的标准。现代科学的新发现证明:这些常识往往是主观错误的产物。在科学证据尚不确定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古老的佛教典藉与现代科学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的确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深思。我们应重新认识佛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对于未来的科学研究会有积极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人类的哲学研究,全面认识宇宙人生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佛教宇宙观与科学的一点思考(李尚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