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佛教宇宙觀與科學的一點思考(李尚儒)▪P2

  ..續本文上一頁科技工作者和佛教學者們的進一步驗證和思考。

   四、關于動靜相對的認識

   在牛頓經典力學的概念中,是以物體動則恒動,靜則恒靜爲基礎。隨著科學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發現宇宙間事實上找不出一個絕對靜止的東西來,反之也找不到一個絕對動的物體。牛頓的經典力學有著不可彌補的缺陷。直至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才進一步揭示出動靜的相對性。在相對論中:絕對的動與絕對的靜都是沒有意義的,所有一切物質能量都在相對情形下而存在發展。人們在常態狀態下所感覺到的則是:動則恒動,靜則恒靜。幾乎沒有人會認識到這種感覺的虛幻性、不真實性。

   佛教經典中關于動靜相對性的說法極爲普遍,如《圓覺經》雲:“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我國五代時的布袋和尚有一首著名偈頌:“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其中的“橋流水不流”顯然是體悟到動靜相對性的智慧境界。以太陽爲參照物,則是地球繞太陽轉;以地球爲參照物,則是太陽繞地球轉。究竟是太陽繞地球,還是地球繞太陽,這實際上是由判斷者自己的心念來做取舍。《六祖壇經》中記載了一個著名的辯論:“值印宗法師講《涅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惠能祖師的見解乃是超越了動靜相對,直指認識本源,不爲世俗假象所迷倒,而認識到心物相對的智慧境界。關于心物相對的境界,現代科學鮮少論及,這實際上是一個需要人類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

   五、關于時空相對的認識

   動靜相對的認識常人已難接受,關于時空的相對性,常人更是無法理解。極具天才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在其相對論中做出了令世人不可思議的科學發現,向世人揭示了時空相對的真面目。愛氏認爲:時間與空間相對存在,由空間的變動才能産生時間的概念。現在的太空航行,人造衛星發射等均已驗證了愛氏理論的正確性。愛氏的相對論使科學認識進入四維空間的領域。

   《莊子·天下》篇中記載了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惠施的一個著名命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這個命題實際上揭示和探討了不同維空間的關系問題。叁維空間是一個立體的概念,用數學公式表示爲:長!寬!高"體積。長、寬、高中任何一維等于零時,則體積等于零。即:無厚(高)不可積也。相對體積而言,離開高,其它二維則無意義了。雖“其大千裏”也于事無補。同理類推:一維與二維的關系可爲:“無寬不可積也,其長萬裏。”二維空間是一個面積的概念,用數學公式表示爲:長×寬="面積。長、寬是相互依存的,離開了寬,相對面積而言,其長則無意義了。同理可以類推四維空間內各維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四維空間是叁維空間加上時間維。用數學公式表示爲:長×寬×高×時間=時空。長×寬×高即是叁維空間,簡稱空間。在四維時空中,空間與時間是相互依存的,離開空間,時間則沒有意義了。科學家巴納特在《宇宙與愛因斯坦》一書中講:“你不要以爲時空連續區不過是算術上的虛構,這個世界,實在就是時空連續區。一切真實在空間、時間中存在,兩者是分不開的。一切時間的度量,秒、分、時、日、月、年等是地球在空間對于太陽、月球、恒星等地位的度量。同樣,我們計算在地球上地位的經度與緯度,是用分與秒來度量的;而要精密地計算時,我們必須知道年中的某日,與日中的某時……。”巴納特所強調的即是:四維時空是真實的宇宙時空,時間與空間相互依存、絕對獨立的空間與時間俱不存在。常人的時空分離感,只是人的錯覺。

   佛教理論中的時空觀念是非常神奇而不可思議的。《中論》雲:“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時間的觀念依賴于“物”的世界才能顯現,如果離開“物”的世界,就不會有時間的觀念。不難理解,《中論》中講的“物”與愛氏相對論中的叁維空間是同一個概念。在四維時空中空間與時間的相互依存性,對佛教理論而言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佛經中講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等神通妙用,能預知衆生未來死此生彼的種種情況。有的學者推測欲界天可能是四維以上維數的空間,而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的維數則又高于欲界天。現代科學已承認四維以上維數空間的存在。有的學者認爲圓滿究竟佛陀之維數應爲無限大,法身遍滿種種空間,無有障礙。《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雲:“——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普盡十方諸刹海,所有一切衆生界。佛智平等如虛空,悉能顯現毛孔中。一切處行佛盡知,一念叁世畢無余。”這種:一毛容受一切世界,佛智盡知一切衆生。一念貫通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等無量神通境界。只有在四維以上之多維空間才有存在的可能。多維空間的發現爲現代科學展現了無量宏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使人們覺察到佛教理論具有神秘性和超前性,極有可能是多維空間內的真理。

   六、關于時間變形的認識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出時間依賴于觀察者之狀態。若觀察者的運動速度可與光速相比時,當其相對于觀察者之速度增加,時間之間隔即將延長,亦即運動者之時鍾變慢。據愛氏相對論的理論可以推知:如果乘數倍于光速的飛船在太空飛行,時間可以不流,或倒流,看到過去世的種種事物。佛教理論中關于時間延促變化的記載頗多。如佛典中記載:忉利天距閻浮提之上八萬由旬之處,以世間百年爲一晝一夜,而距閻浮提更遠的兜率天,則以人世間四百年爲此天一晝一夜。距地球愈遠,則與地球的相對運動速度越快(因爲運動半徑加大),其時間間隔自然就越長,這些記載真實可信,並與現代科學原理深相契合。

   愛因斯坦在其相對論中曾指出:時間只是人的一種幻覺。這與佛教理論頗爲相似。《佛說大乘無量壽壯嚴清淨平等覺經·圓滿成就第九》雲: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爲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爲今現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既然“彼佛如來”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即超越了空間維,則必然同時超越了時間維,“非過現未來”,不受時間的束縛與限製。這與愛氏的思想頗有相通之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雲:“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是講:如果心中有過去、現在、未來等時間觀念都是錯誤的,虛幻的,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即是“不可得”的。這與愛氏的見解是多麼相近,難怪愛因斯坦曾感歎:“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並預言:“將來世界第一大宗教必定是佛教。”

   七、成住壞空的宇宙循環圖式

   佛教理論認爲:有生即有滅,有成即有壞,並把世界分爲: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世界成住壞空一周是一大劫,一大劫分爲成、住、壞、空四中劫,成劫是世界形成的時期,住劫是有情衆生安住的時期,壞劫是漸趨破壞的時期,空劫是完全崩潰毀滅的時期,且世界的成住壞空是連續不斷,周而複始,循環無窮。

   現代科學對天體宇宙的形成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發現。天文編號爲M87之無線電波星雲旋系中,從非物質之無線電波區裏,噴出長達一萬光年之光炬,其中爲高速高能電子,從非物質之中,亦即從虛空中,而噴射出物質,實乃超越世俗情見的重大發現。天文學家霍金斯雲:“星點旋系從強度高能的虛無之中形成。”科學家們證實大宇宙出生于虛空,各種星雲,星球等天體皆在不斷運行,不斷生成和消滅。從空而有,因有而住,從住壞滅,複歸于空。例如獵人星座距地球十五光年,是距地球最近的星座。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線電望遠鏡攝得獵人座星雲爆炸散開(壞滅歸空)後之照片,後又用紅外線鏡頭,攝得正在初步形成的新星雲(從空複成)的照片。此乃宇宙星體成住壞空的有力科學證明。科學家們預言,太陽系中的太陽再經六十億年,即將老化爲紅光巨星(星體在衰老時乃發射紅光,稱爲紅光巨星)。當太陽進一步衰老而瀕臨毀滅時,天文學家稱之爲白光矮星,因即將崩潰,乃竭盡殘力,輻射白光,星體縮小。最後將突然爆炸而毀滅,複歸于空。總之科學上的種種發現與佛教關于世界成住壞空的理論得到了相互印證。

   《地藏菩薩本願經·觀衆生業緣品第叁》雲:“此界壞時,(此界之地獄)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複而來。”釋迦牟尼佛講述的各方世界不斷生成壞滅,已爲現代科學所證實,而各界中的地獄卻能在其世界壞滅時輾轉相寄,成後複來,這還有待于現代科學的繼續深入研究和探索。

   八、關于人體自身的認識

   佛教理論認爲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娑婆世界像一個大監獄,衆生都被關在獄中受苦,未出生住胎時,則稱爲“胎獄”,並且對“胎獄”中的情況有十分清楚詳盡的認識。《修行道地經》雲:“胎成七日,初不增減。二七日如薄酪。叁七日如生酪。四七日如熟酪。五七日如生酥。六七日如肉。七七日如段肉。八七日其堅如壞。九七日變五泡兩肘、兩髀及項。十七日,續生五泡,兩手腕、兩足腕及頭。十一七日,複生二十六泡,十手指、十足指、及眼耳鼻口。十二七日,泡相成就。十叁七日,現腹相。十四七日,生五藏,十五七日,生大腸,十六七日生小腸。十七七日有胃處。十八七日生二藏。十九七日,生手掌足趺臂節。二十七日生陰臍頤乳。……”。現代醫學借助先進的儀器,才認識到胎兒發育的具體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時長約叁公分,重約十克,狀如息肉。在第叁個月中(十七日長約六至八公分,重約四十余克。此時四肢漸顯諸骨化點出現,已可與其他動物相區別,故稱胎兒。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現代的醫學發現竟與佛典中的記載如此吻合。兩千多年前尚無生理學,解剖學之名稱,及現代化的科研儀器,釋迦牟尼佛對胎兒的發育過程能取得如此詳盡精確的認識,的確是令現代醫學爲之赧顔的一大奇迹。

   人體是肉體與精神的統一體。關于人體精神的認識,曆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在由肖父、李錦全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下(第213頁)講:“他(方以智)所說的“心”,已不再是主血液循環的心髒,……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指出:人的思維器官不是心而是腦。他說:“人之智愚,系腦之清濁”。”其實並非如此。《大般涅·卷一·序品第一》雲:“目爲寮孔,頭爲殿堂,心王處中,如是身城,諸佛世尊之所棄荙。”“心王”在佛典中還有叁種異名爲:心、意、識。顯然佛經中講的“心王”即是指人體的精神意識。“心王”以“頭爲殿堂”,則顯然“心王”是居于人體的大腦,而不是胸腔裏的心髒。釋迦牟尼佛比方以智早兩千多年,就已認識到大腦是人體思維意識的器官,佛教的唯識宗對人體精神的研究極其深入細致,以“心王”爲精神活動的主體;“心所”爲“心王”的助伴,即精神活動的輔助作用。其中“心王”分爲八法,“心所”分爲五十一法。現代科學對人體精神的研究尚未達到如此精深細致的分類,誠令現代科學爲之汗顔。

   關于佛教理論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的相通之處,可謂比比皆是,日本學者松下真一在其著作《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中雲:“這實在很奇怪,正是現代物理學的真理,並用實驗加以證明,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體表現一樣,不是令人驚歎嗎?”科學家卡普拉在其《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雲:“古老的宗教典藉《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世人每以世俗常識作爲判定是非真僞的標准。現代科學的新發現證明:這些常識往往是主觀錯誤的産物。在科學證據尚不確定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一切。古老的佛教典藉與現代科學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的確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深思。我們應重新認識佛學理論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系。這不僅對于未來的科學研究會有積極的啓發意義,而且對人類的哲學研究,全面認識宇宙人生定會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關于佛教宇宙觀與科學的一點思考(李尚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