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对近代科学主义的回应(何善川)▪P2

  ..续本文上一页不足则是缺乏普遍性。而佛学则集科学经验与哲学的思辨于一身,高出了科学。比较而言,近代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水平相当于佛教小乘的阶段,“小乘认为宇宙万有、人生世界,只有“法”(五蕴等)之存在,犹之科学以为只有心理生理物理现象也。神我、上帝皆为彼等所否认。小乘论条论非常精细,亦如科学之严密。”但只有大乘佛教才能破除法执,彻底认识到一切法或最基本的成分都不是最后的实在。

   (五)佛教非宗教非哲学。此一观点目的近似于佛法高于科学,但论证的方法有别。其代表人物是虔诚的佛教居士欧阳渐。欧阳渐认为,除了佛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宗教都是“迷信”,世界上的各种科学都是“妄见”,都不能给人类提供正确的信仰和真理性的知识,但是,佛法却能去除哲学上的一切邪见而给人以正见;他要求人们摆脱宗教之束缚,不随哲学而昏迷,都来信仰佛法。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先结论后研究的方法,认为佛法的研究,应该结论在先,论证在后。比如对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基本命题都只能看成一种真理性的结论,不存在丝毫的怀疑,研究者任务就是用分析的方法去证明这些命题的真理性。欧阳渐的观点得到了王恩洋居士的支持,王恩洋认为科学只重物质福利,哲学只重玄想,而佛教专注世道人心的净化,故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亦非科学。

   三、对佛教融通科学的评价

   中国佛教关于佛教与近代科学的论述远不止上述内容,限于篇幅,本文只能举其大要,难免挂一漏万。

   综合而言,近代佛教界关于佛教与科学的“相通”关系的论证确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佛教同科学的关系与基督教是有区别的。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是典型的一神教,人格化的上帝观念以及上帝创世等宗教主张极有可能导致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紧张关系。相比之下,佛教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不存在上帝及创世论,加上佛教极具辩证性的二谛逻辑,即佛教中观学关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判断标准,所谓佛法不离世间,不坏世间,随顺世间,可以从现象层面承认科学的合理性,这正是佛教高于其他宗教的地方,使得佛教在很多方面可以避免与科学之间的冲突。及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佛教信徒和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有关理论,挖掘佛教中的“科学”内涵,力图证明佛教哲学的合理性和佛教的独特性。这些论证的确也不是空穴来风。从这个层面上看,佛教与一神教或多神教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但是,佛教毕竟不是科学,更不是“科学”的宗教,作为宗教的一员,佛教就不可能脱离宗教所固有的属性。宗教神学本质上是以信仰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它相信超自然的上帝或神灵主宰世界,用超自然的原因去说明世界,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虽然佛教的某些派别否定了神灵的创世,但对“涅”、“心性”的信仰仍然是超自然的。而科学,特别是以近代实证科学为标准形态的科学,本质上则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把一切研究对象都视为不依任何人的精神或神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们的产生是基于事物本质所决定的自然原因,它们的变化服从于客观规律。真正科学的知识不承认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及其对世界的作用,也反对用超自然的力量和原因去说明世界的任何现象及其发展进程。因此,宗教与科学在世界观上是对立的,宗教与科学的信仰方式和理解方式是有重大区别的。尽管佛教界从多方面论证了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不可能从根本上掩盖佛教的信仰主义特征,而不论这种信仰主义的对象是神还是非神。在这个问题上,佛教无论作多大的努力去“挖掘”佛教与科学的共通之处,都难以弥补这种努力给它自身带来的损失,而且宗教越是想投靠科学,它就可能越不科学。

   实际上,科学并不等于科学精神,而这一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近代中国佛教界尚未能认识清楚。科学决不是某些孤立的知识或理论,而是一套体系和方法,包括科学的观念(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对象、科学的结论(或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离开了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去谈科学,实际上并不能触及科学的根本问题。从这个角度去衡量,佛教即使与科学的某些观点或理论有多大的“相通”之处,也决不能上升为“科学的宗教”。宗教和科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佛教的某些哲学或教义虽然不违背科学,但它们并不是通过科学的观念或手段得来的,只能算是佛教与科学的“巧合”,而非佛教等同于科学!正因为如此,在佛教界力图融通佛法与科学的关系时,有些思想家和科学家并不认同,佛教界内部也存在许多截然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不妨将上述近代佛教与科学的观点看成佛教界护教的产物,而不能简单地确认为客观真理。

   自近代科学的勃兴及科学主义的流行,宗教接受科学及科学主义的评判无疑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客观而论,近代科学主义的流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受封建迷信影响的国家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其积极作用远远大于其消极作用,在此情况下的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也难免受其影响。现代佛教的主流——人间佛教正是接受科学主义挑战的产物。不过,宗教的本质决定了它不能受理性的支配,否则,一切宗教都将为庸见所践踏。而且,科学亦非评判价值和道德的尺度,人类选择宗教或科学皆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科学和宗教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至今依然如此。因此,现代宗教与科学的正常关系更多的是对话和交流,而非人为的隔膜和敌对。现代人间佛教中的两难处境:即重视人间性而难免丧失其神性,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佛教为适应科学评判的需要而造成的。人类要解决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当不能以牺牲宗教的神性或超自然性为代价(尽管这有可能难免),否则,人类将在唯科学主义的阴影中难以自拔。人类必须以多元价值的标准重新估价包括科学和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近现代佛教接受了科学主义的洗礼未必是坏事,但现代人间佛教还必须从科学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才有可能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佛教对近代科学主义的回应(何善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