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足則是缺乏普遍性。而佛學則集科學經驗與哲學的思辨于一身,高出了科學。比較而言,近代科學所達到的認識水平相當于佛教小乘的階段,“小乘認爲宇宙萬有、人生世界,只有“法”(五蘊等)之存在,猶之科學以爲只有心理生理物理現象也。神我、上帝皆爲彼等所否認。小乘論條論非常精細,亦如科學之嚴密。”但只有大乘佛教才能破除法執,徹底認識到一切法或最基本的成分都不是最後的實在。
(五)佛教非宗教非哲學。此一觀點目的近似于佛法高于科學,但論證的方法有別。其代表人物是虔誠的佛教居士歐陽漸。歐陽漸認爲,除了佛教以外,世界上的各種宗教都是“迷信”,世界上的各種科學都是“妄見”,都不能給人類提供正確的信仰和真理性的知識,但是,佛法卻能去除哲學上的一切邪見而給人以正見;他要求人們擺脫宗教之束縛,不隨哲學而昏迷,都來信仰佛法。爲此,他提出了一個先結論後研究的方法,認爲佛法的研究,應該結論在先,論證在後。比如對佛教的“叁法印”、“四聖谛”、“十二因緣”等基本命題都只能看成一種真理性的結論,不存在絲毫的懷疑,研究者任務就是用分析的方法去證明這些命題的真理性。歐陽漸的觀點得到了王恩洋居士的支持,王恩洋認爲科學只重物質福利,哲學只重玄想,而佛教專注世道人心的淨化,故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亦非科學。
叁、對佛教融通科學的評價
中國佛教關于佛教與近代科學的論述遠不止上述內容,限于篇幅,本文只能舉其大要,難免挂一漏萬。
綜合而言,近代佛教界關于佛教與科學的“相通”關系的論證確有一定的客觀依據。佛教同科學的關系與基督教是有區別的。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是典型的一神教,人格化的上帝觀念以及上帝創世等宗教主張極有可能導致宗教與科學之間的緊張關系。相比之下,佛教的哲學基礎是緣起論,不存在上帝及創世論,加上佛教極具辯證性的二谛邏輯,即佛教中觀學關于勝義谛和世俗谛的判斷標准,所謂佛法不離世間,不壞世間,隨順世間,可以從現象層面承認科學的合理性,這正是佛教高于其他宗教的地方,使得佛教在很多方面可以避免與科學之間的沖突。及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佛教信徒和科學家運用現代科學的有關理論,挖掘佛教中的“科學”內涵,力圖證明佛教哲學的合理性和佛教的獨特性。這些論證的確也不是空穴來風。從這個層面上看,佛教與一神教或多神教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但是,佛教畢竟不是科學,更不是“科學”的宗教,作爲宗教的一員,佛教就不可能脫離宗教所固有的屬性。宗教神學本質上是以信仰超自然力量爲核心的信仰主義體系,它相信超自然的上帝或神靈主宰世界,用超自然的原因去說明世界,把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歸結爲神的意志和表現。雖然佛教的某些派別否定了神靈的創世,但對“涅”、“心性”的信仰仍然是超自然的。而科學,特別是以近代實證科學爲標准形態的科學,本質上則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它把一切研究對象都視爲不依任何人的精神或神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觀實在,它們的産生是基于事物本質所決定的自然原因,它們的變化服從于客觀規律。真正科學的知識不承認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及其對世界的作用,也反對用超自然的力量和原因去說明世界的任何現象及其發展進程。因此,宗教與科學在世界觀上是對立的,宗教與科學的信仰方式和理解方式是有重大區別的。盡管佛教界從多方面論證了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差別,但這種差別不可能從根本上掩蓋佛教的信仰主義特征,而不論這種信仰主義的對象是神還是非神。在這個問題上,佛教無論作多大的努力去“挖掘”佛教與科學的共通之處,都難以彌補這種努力給它自身帶來的損失,而且宗教越是想投靠科學,它就可能越不科學。
實際上,科學並不等于科學精神,而這一點,由于時代和曆史的局限,近代中國佛教界尚未能認識清楚。科學決不是某些孤立的知識或理論,而是一套體系和方法,包括科學的觀念(態度)、科學的方法、科學的對象、科學的結論(或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離開了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去談科學,實際上並不能觸及科學的根本問題。從這個角度去衡量,佛教即使與科學的某些觀點或理論有多大的“相通”之處,也決不能上升爲“科學的宗教”。宗教和科學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體系。佛教的某些哲學或教義雖然不違背科學,但它們並不是通過科學的觀念或手段得來的,只能算是佛教與科學的“巧合”,而非佛教等同于科學!正因爲如此,在佛教界力圖融通佛法與科學的關系時,有些思想家和科學家並不認同,佛教界內部也存在許多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這裏,我們不妨將上述近代佛教與科學的觀點看成佛教界護教的産物,而不能簡單地確認爲客觀真理。
自近代科學的勃興及科學主義的流行,宗教接受科學及科學主義的評判無疑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客觀而論,近代科學主義的流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長期受封建迷信影響的國家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其積極作用遠遠大于其消極作用,在此情況下的中國佛教的複興和發展也難免受其影響。現代佛教的主流——人間佛教正是接受科學主義挑戰的産物。不過,宗教的本質決定了它不能受理性的支配,否則,一切宗教都將爲庸見所踐踏。而且,科學亦非評判價值和道德的尺度,人類選擇宗教或科學皆出于自身的內在需要,科學和宗教在人類的曆史進程中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至今依然如此。因此,現代宗教與科學的正常關系更多的是對話和交流,而非人爲的隔膜和敵對。現代人間佛教中的兩難處境:即重視人間性而難免喪失其神性,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國佛教爲適應科學評判的需要而造成的。人類要解決宗教與科學的對立,當不能以犧牲宗教的神性或超自然性爲代價(盡管這有可能難免),否則,人類將在唯科學主義的陰影中難以自拔。人類必須以多元價值的標准重新估價包括科學和宗教在內的各種文化現象。中國近現代佛教接受了科學主義的洗禮未必是壞事,但現代人間佛教還必須從科學主義的陰影中走出來,才有可能找到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佛教對近代科學主義的回應(何善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