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佛教宇宙觀與科學的一點思考(李尚儒)

  關于佛教宇宙觀與科學的一點思考

  李尚儒

  

   當今,科學與佛法的知見,在某些領域內已取得了較爲一致的認識。這裏僅就佛教宇宙觀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的相通之處略作探討。

   一、關于宏觀宇宙的認識

   過去世人觀念中的世界、宇宙,超不出地球的範圍。我國漢代著名大學問家王充(公元26—96年)乃是曠世奇才,學識淵博。據《後漢書·王充傳》記載:“(王充)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辄能誦憶,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王充雖有如此才華學識,並集前代科技文化之大成,然而他對天地的認識卻爲:“天乃玉石之類。”(《論衡·談天》)“天之與地,皆體也,地無下,則天無上矣。”(《論衡·道虛》)“天體非氣也……猶有體在上,與人相遠,《秘傳》或言:天之離天下,六萬余裏,數家計之,叁百六十五度一周天。下有周度,高有數裏;如天審氣,氣如雲煙,安得裏度?……天有形體,所據不虛。由此考之,則無恍惚明矣。”(《論衡·談天》)王充認爲天是有限度的,有形體的、玉石之類的東西,離地六萬裏。這種見解在現代人看來是多麼幼稚荒唐。相比之下,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釋迦牟尼佛(據《魏書·釋老志》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687年,比王充要早七百多年。)早已認識到世界宇宙的無限性,達到了關于宏觀宇宙的真理性認識。

   佛教中所講的世界,就是普通所稱的宇宙。《淮南子》雲:“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佛教經典《楞嚴經·卷四》雲:“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這二者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佛教的世界觀,也就是普通所稱的宇宙觀。佛經中經常提到“叁千大千世界”這一概念。叁千大千世界並不是指叁千個世界,而是集一千個世界爲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叁個千的倍數,故稱叁千大千世界,其中包含著十億個世界。如此廣大無際的虛空宇宙範圍,在釋迦牟尼佛眼中也只不過是一佛攝化之土。《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雲:“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癨叁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爲微塵,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癨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雲何,是諸世界,知其數否。”可見釋迦牟尼佛所觀察到的宇宙空間是多麼深大無量,不可勝言。誠可謂:世界無量,國土衆生無量,叁千大千世界亦是無量,那裏有什麼中心可言。我們人類所居的地球,在宇宙天體中,相比之下,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乎其微的微塵。現在人類的天文學研究已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借助先進的科學儀器,實現了古人“舉頭天外望”的夢想。人們看到茫茫宇宙,無窮無盡,無邊無際,僅僅銀河系中的星球就已多至不可勝數,星球之間的距離亦大至不可限量。非但古人的地球中心說固無道理,即使哥白尼的日心說實屬滑稽可笑。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虛空無盡,叁千大千世界無量,才是究竟的宇宙真相。

   不借助任何科學儀器,釋迦牟尼佛何以能在兩千六百多年前就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並給予真實的描述,這的確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現代天文學所取得的成就恰恰驗證了古老的佛教理論的正確性。

   佛教理論中的地理概念更有“俗地理”和“聖地裏”之分。“俗地理”是指我們平常的人在凡夫地,以肉眼凡胎所能夠認識觀察到的宇宙景象。“聖地理”是指我們平常凡夫根本就觀察不到,只有開了天眼的得道聖人才能看得見的神秘宇宙景象。最簡單的如:以刀斷水,水中會留下傷痕,鳥在虛空中飛過,虛空中會留下痕迹,而我們平常人卻看不到。至于佛國中的妙寶莊嚴,重重無盡,百味飲食,應念現前,受用種種,一切豐足等不可思議的神奇境界,目前人類的科學研究尚無法認識和理解,只可存而不論。

   二、關于微觀世界的認識

   佛教理論對宏觀宇宙的認識和描述誠令世人爲之震驚,同樣佛教理論在微觀領域內的認識亦令現代科學刮目相看。釋迦牟尼佛指出:一滴水有八萬四千蟲。在一滴晶亮的小水珠中,我們正常人的肉眼在常態下什麼也看不到,而佛祖卻驚世駭俗地宣稱:在這小小的水滴當中生活著數不清的生命(“八萬四千”非是確指,乃是形容極多的意思。)。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們無法想象,那麼多小生命生活在一個小水滴中是一番什麼景象。借助顯微鏡,人們才認識到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滴水有八萬四千蟲,乃是向世人揭示了一個真實不虛的微觀世界的宇宙真相。

   《修行道地經》雲:“兒既長大,適得谷氣,其體即生八十種蟲。”佛教理論認爲:人身是個蟲窠。人體內的蟲有八十種之多。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爲人類生存繁衍的載體。而人體內的各種蟲生活在我們人體內,他們把我們人類的身體當作它們的地球,而我們卻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但是釋迦牟尼佛對此卻有清楚深刻的認識。《正法念處經》雲:“骷髅內有二種蟲,遊行骨內,常食此腦,複有放逸蟲,住頂上,令人疾病。複有發蟲,住骨外,常食發根。複有耳蟲,食耳中肉。複有鼻蟲,食鼻中肉。……複有食涎蟲住舌根,瞋則令人口燥。……複有腫蟲,住身內,其蟲飲血,自然腫起。複有嗜睡蟲,住周身,疲極歸心,人則睡眠。……複有二十種蟲,行于陰處,令人消瘦多瞋,下體常臭。複有十種蟲,行於屎溺,形色臭惡,或令人瀉,或令閉塞。”由上可見,佛教理論對人體內蟲的認識極其細致入微。現代醫學在現代科學的輔助下,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現代寄生蟲學研究發現,人體的寄生蟲有:蛔蟲,蛲蟲,鞭蟲,鈎蟲,絲蟲,條蟲,肺蛭蟲,肝蛭蟲,姜片蟲,……不下數十種之多。至于生活在人體中的細菌則是多至不可勝數,且細菌感染可使人産生腫脹、下瀉等生理病理現象,現代醫學的許多新發現竟與佛教經典的理論相一致。釋迦牟尼佛的大智大慧,誠令人感到不可測度。

   現代微觀科學看到了細菌,這是人類在微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開創了微觀領域的新天地。然而是否存在比細菌更微小的生命,而目前的微觀儀器卻無法觀測到呢?按邏輯推論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釋迦牟尼佛教導其弟子,不得以口吹滅燭燈。乍一聽,難免有愚昧迷信之嫌,而佛祖對此卻是別有一番苦心。佛教理論認爲:燈焰之上,有細微衆生,吞食其煙,人氣一吹即死,凡眼不識,唯有天眼者方能見之。宇宙虛空中存在一種極微細的生命,它們以燈煙爲食,而人口之氣對于這種極微細的生命而言,則是一種致命的毒氣。佛祖是大慈大悲,平等對待、愛護一切生命,佛祖爲了保全這些微細衆生的生命,才製定了這條戒律。然而這種以燈煙爲食的微細生命,尚未得到科學的證實。將來之科學能否對此做出科學的解釋,人們只好拭目以待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雲:“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佛于一切微塵中,示現無邊大神力。”這種“于一毫端,現十方刹;坐微塵裏,轉大*輪”(《楞嚴經》語)的無量神通境界,人類的微觀科學是難以認識和想象的。然而佛教理論與微觀科學取得了許多共識,這使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佛教理論。對其中的許多超情離見,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理論,只好存而不論,而不應像前人那樣做一些簡單粗暴的否定。

   叁、神奇的“風輪”攝持世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第五》雲:“諸佛子,此華嚴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華嚴莊嚴世界海”就是指華藏世界,這是一個比我們人類所能觀測到的範圍大得多的一個世界,也具有“聖地理”層面上的意義。任何一個世界都存在許許多多的星球,星球之間並不是雜亂無章、各自爲政,而是有一定的秩序,有一定的軌道,相互之間有一種“風輪”的力量在相互攝持,以維持其世界宇宙中的秩序。古代,人們的科技文化水平相當落後,古人對天體星球之間的這種相互吸引攝持的力量無法認清其本來面目。古時佛教的譯經師們一定吃了不少苦頭。中國古代的譯經師只好煞費苦心地將這種締結星球世界之間關系的紐帶力量稱之爲“風輪所持”。風是看不見的,卻具有力量,具有功能;“輪”則是圓形的,環繞的,旋轉的;“持”則是攝持,吸引,維持的意思。猶如雜技演員的表演,用繩子拴住一碗水,給碗一個速度,由于繩子的攝持,碗飛不出去,只好繞著手不停的旋轉。繩子的攝持力是看得見的,而星球之間的攝持力則是看不見的“風輪”的力量。這種神秘的“風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呢?

   現在的天體力學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從而揭示了宇宙天體和太空軌道的一些奧秘。當一物體的運動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它便可以離開地球表面,像月球一樣成爲地球的一顆衛星,按一定的軌道,不停地圍繞地球旋轉,這是它與地球之間産生萬有引力的結果。正是由于地球萬有引力的攝持作用,月球才不會從空中掉下來,或任意飛到別的地方去,而只能按其固定的軌道,環繞地球旋轉。同樣,如果一物體的速度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便可以沖破地球的束縛,成爲一顆行星,而環繞太陽旋轉。如果該物體的的運動速度達到第叁宇宙速度,便可以沖出太陽系,成爲銀河系中的一顆恒星,而像太陽一樣在銀河系中的軌道上運轉。月亮圍繞地球運轉,地球等九大行星圍繞太陽運轉,太陽系又在銀河系中按一定的軌道運轉,這都是與天體之間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分不開的。萬有引力是維持世界宇宙秩序的一種重要力量。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中講的“風輪攝持力”何以與現代科學的萬有引力如此相似,佛祖講的“風輪攝持力”是否就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的萬有引力,這或許還有待于…

《關于佛教宇宙觀與科學的一點思考(李尚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