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情,唤醒迷梦中的众生,共同革除心头上对环境的贪婪之念,爱惜人类共同的“依报”——我们生存的地球家园。
通过对信众进行不断的教育和引导,中国佛教自觉适应了新的形势,在弘扬佛法和进行佛教教育中采取新的的方法,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世界性的新问题,使传承而去余年的佛法慧命得以延续,也使佛教的现实意义得到凸显,同时也为人类守住了一片广阔的精神空间,这可以说是佛教对人类文化的卓越贡献。
三、改良风气
佛教在教育活动中向信众灌输的平等、慈悲、忍辱等思想观念,可以平衡人们的心理情感,化解人际之间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形成祥和、愉悦、充满同情心的良好社会风气。
佛教从释迦创教起就与自然环境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佛教形成之前,古印度就有林中修行的习俗,所以印度上古典籍被称为
“森林书”,意即在森林中修行玄想而成的圣典。释迦出家之初,也曾有林中六年苦行的经历。释迦成佛,是在菩提树下。释迦转*轮的地方,如鹿野苑、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灵鹫山等处,也都是林木葱茏之地。就连佛陀人灭的地方,也是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双树林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氤氲着祥和之气、浓荫匝地的茂密森林是佛教诞生和发展的助缘。佛教传人中国之后,出家修道的新风尚与归隐山林的旧习俗之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佛教与山林溪泉的缘分进一步得到强化。中国佛教的僧侣和信众,在山间水旁选择一些幽静的地方,建立起修行的道场,然后就以寺院为中心,穿渠引水,植树造林。中国佛教寺院之所以称为“丛林”,固然具有赞扬在此处修行成就的功德繁茂如林之意,同时应当也具有此地林木丰茂、环境清幽、适宜修道、必能获得成就之意。时至今日,掩映在古树名木的浓绿之中的古雅寺院点缀着祖国大好河山,成为中外游客驻足观赏的胜地。佛教寺院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一致,可以说为人类在地球上实现诗意栖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为保护生态平衡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佛教将全部的生命现象分为十类,即佛、菩萨、缘觉、阿罗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法界众生,“众生”就是众多生命形式、生命个体的意思。这众多的生命形式、生命个体虽然有凡圣之别,高下之分,但在好生恶死上都具有相同性,在因果轮回面前也无一可以例外,也都具有获得最高成就,即成就佛道的可能性,因此佛教称“众生平等”,因此佛教将人类杀害其它生命以满足自己口体之欲的行为视为严重的“造业”。佛教的这一观念否认人类在宇宙中享有超越其它生命形式的特权,更否认人类具有随意处置或消灭其它生命形式的权利,堪称是人类对自古以来的自我中心主义的重大突破。即便是今天世界各国采取立法措施保护野生动物,也大多是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而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对“不杀生”戒律的严格持守,却是深入到佛教信众的骨髓之内,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所谓“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禁断肉食”等,实际上就寓有对生命现象的尊敬和重视。
佛教宣扬的慈悲观念有助于社会形成普遍的同情心理。慈能与乐,即给予众生快乐,悲能拔苦,即解除众生痛苦,佛教称叹的慈悲,实质上就是一种对众生普遍的同情心。佛、菩萨因有神通的缘故,直接就具有与乐拔苦的能力。但一切佛教信众,都应具有这种心愿,都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实施这一意愿。我们平时总希望自己的亲人都生活得非常快乐,没有任何的痛苦,这就是一种慈悲。这种基于一种血缘或生活的关系而产生的慈悲心,佛教上“生缘慈悲”,因受到生缘关系的限制,不可能广被他人,因此其利益的范围是有限的。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我们走出了狭隘的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接触的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衷心地祝愿所接触到的所有众生都能生活愉快,没有烦恼。这也是一种慈悲,这种慈悲的产生是基于工作关系,用佛教的语言可称之为“法缘”,因此称为“法缘慈悲”。这种慈悲普及的范围比起生缘慈悲来自然是大得多了,但一个人无论法缘多盛,结交多广,都会受到时空的制约,不可能是无限的。而佛教所倡导的慈悲,是一种“无缘慈悲”,即在没有任何的理由和条件的情况下,希望“尽十方”、 “遍法界”、 “尽虚空”的一切众生,既包括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的,也包括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的众生,都能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以这样的心情看世界,就会发现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值得同情的。试想,如果这种无缘慈悲的心情能够充满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之中就不会有杀、盗、淫、妄之类的丑事了。
佛教教育倡导的忍辱观念有助于缓和人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种人,无论人们对他多么好,他都不会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反而以羞辱他人为乐趣。佛教认为,这种人孽深障重,不易教化,又造作许多的恶业,为此他们现世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承受牢狱之苦,甚至杀身之祸,来生还要在业力的牵引之下,轮回于恶道之中。那些受过佛教教育的人,即便是蒙受了他们的羞辱,只要想到他们所要承受的报应是多么悲惨,就能真心原谅他们的过错,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改邪归正,祝愿他们早日改恶向善。这样,小的矛盾可以化解于无形之中,大的矛盾也不会积累起无穷的仇恨。
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如佛教对当下一念的重视可以促进人们的自觉意识,佛教严持戒律的思想可以培养人们遵纪守法和遵守公德的良好习惯,佛教自作自受的观念可以增强人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等等,不一而足,难以在此条分缕析。另外,佛教教育作为一种影响广泛、传承数千年的社会教育活动,从内容、形式、方法,到师资培养、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佛教教育的进一步开展,相信必定有更多的法界众生从中获得利益,佛教也会由此在维系世道人心、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上海玉佛寺《觉群丛书》之《佛教教育观》改写)
《佛教教育之现代意义(韩焕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