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情,喚醒迷夢中的衆生,共同革除心頭上對環境的貪婪之念,愛惜人類共同的“依報”——我們生存的地球家園。
通過對信衆進行不斷的教育和引導,中國佛教自覺適應了新的形勢,在弘揚佛法和進行佛教教育中采取新的的方法,關注人類發展面臨的世界性的新問題,使傳承而去余年的佛法慧命得以延續,也使佛教的現實意義得到凸顯,同時也爲人類守住了一片廣闊的精神空間,這可以說是佛教對人類文化的卓越貢獻。
叁、改良風氣
佛教在教育活動中向信衆灌輸的平等、慈悲、忍辱等思想觀念,可以平衡人們的心理情感,化解人際之間的各種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形成祥和、愉悅、充滿同情心的良好社會風氣。
佛教從釋迦創教起就與自然環境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佛教形成之前,古印度就有林中修行的習俗,所以印度上古典籍被稱爲
“森林書”,意即在森林中修行玄想而成的聖典。釋迦出家之初,也曾有林中六年苦行的經曆。釋迦成佛,是在菩提樹下。釋迦轉*輪的地方,如鹿野苑、只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靈鹫山等處,也都是林木蔥茏之地。就連佛陀人滅的地方,也是在拘屍那迦城外的娑羅雙樹林中。因此我們可以說,氤氲著祥和之氣、濃蔭匝地的茂密森林是佛教誕生和發展的助緣。佛教傳人中國之後,出家修道的新風尚與歸隱山林的舊習俗之間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佛教與山林溪泉的緣分進一步得到強化。中國佛教的僧侶和信衆,在山間水旁選擇一些幽靜的地方,建立起修行的道場,然後就以寺院爲中心,穿渠引水,植樹造林。中國佛教寺院之所以稱爲“叢林”,固然具有贊揚在此處修行成就的功德繁茂如林之意,同時應當也具有此地林木豐茂、環境清幽、適宜修道、必能獲得成就之意。時至今日,掩映在古樹名木的濃綠之中的古雅寺院點綴著祖國大好河山,成爲中外遊客駐足觀賞的勝地。佛教寺院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一致,可以說爲人類在地球上實現詩意棲居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佛教“衆生平等”的觀念爲保護生態平衡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佛教將全部的生命現象分爲十類,即佛、菩薩、緣覺、阿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十法界衆生,“衆生”就是衆多生命形式、生命個體的意思。這衆多的生命形式、生命個體雖然有凡聖之別,高下之分,但在好生惡死上都具有相同性,在因果輪回面前也無一可以例外,也都具有獲得最高成就,即成就佛道的可能性,因此佛教稱“衆生平等”,因此佛教將人類殺害其它生命以滿足自己口體之欲的行爲視爲嚴重的“造業”。佛教的這一觀念否認人類在宇宙中享有超越其它生命形式的特權,更否認人類具有隨意處置或消滅其它生命形式的權利,堪稱是人類對自古以來的自我中心主義的重大突破。即便是今天世界各國采取立法措施保護野生動物,也大多是出于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而佛教“衆生平等”的觀念,對“不殺生”戒律的嚴格持守,卻是深入到佛教信衆的骨髓之內,體現在日常行爲之中。所謂“掃地不傷蝼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禁斷肉食”等,實際上就寓有對生命現象的尊敬和重視。
佛教宣揚的慈悲觀念有助于社會形成普遍的同情心理。慈能與樂,即給予衆生快樂,悲能拔苦,即解除衆生痛苦,佛教稱歎的慈悲,實質上就是一種對衆生普遍的同情心。佛、菩薩因有神通的緣故,直接就具有與樂拔苦的能力。但一切佛教信衆,都應具有這種心願,都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實施這一意願。我們平時總希望自己的親人都生活得非常快樂,沒有任何的痛苦,這就是一種慈悲。這種基于一種血緣或生活的關系而産生的慈悲心,佛教上“生緣慈悲”,因受到生緣關系的限製,不可能廣被他人,因此其利益的範圍是有限的。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我們走出了狹隘的個人生活的小圈子,接觸的範圍不斷擴大,我們衷心地祝願所接觸到的所有衆生都能生活愉快,沒有煩惱。這也是一種慈悲,這種慈悲的産生是基于工作關系,用佛教的語言可稱之爲“法緣”,因此稱爲“法緣慈悲”。這種慈悲普及的範圍比起生緣慈悲來自然是大得多了,但一個人無論法緣多盛,結交多廣,都會受到時空的製約,不可能是無限的。而佛教所倡導的慈悲,是一種“無緣慈悲”,即在沒有任何的理由和條件的情況下,希望“盡十方”、 “遍法界”、 “盡虛空”的一切衆生,既包括天、人、阿修羅叁善道的,也包括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的衆生,都能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無憂無慮,沒有煩惱。以這樣的心情看世界,就會發現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值得同情的。試想,如果這種無緣慈悲的心情能夠充滿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話,那麼,現實生活之中就不會有殺、盜、淫、妄之類的醜事了。
佛教教育倡導的忍辱觀念有助于緩和人際之間的矛盾和對立。在現實生活中就有一種人,無論人們對他多麼好,他都不會感恩戴德,知恩圖報,反而以羞辱他人爲樂趣。佛教認爲,這種人孽深障重,不易教化,又造作許多的惡業,爲此他們現世不僅要承擔法律責任,承受牢獄之苦,甚至殺身之禍,來生還要在業力的牽引之下,輪回于惡道之中。那些受過佛教教育的人,即便是蒙受了他們的羞辱,只要想到他們所要承受的報應是多麼悲慘,就能真心原諒他們的過錯,盡己所能地幫助他們改邪歸正,祝願他們早日改惡向善。這樣,小的矛盾可以化解于無形之中,大的矛盾也不會積累起無窮的仇恨。
佛教教育的社會意義是多方面的。如佛教對當下一念的重視可以促進人們的自覺意識,佛教嚴持戒律的思想可以培養人們遵紀守法和遵守公德的良好習慣,佛教自作自受的觀念可以增強人們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等等,不一而足,難以在此條分縷析。另外,佛教教育作爲一種影響廣泛、傳承數千年的社會教育活動,從內容、形式、方法,到師資培養、師生關系等多個方面,對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都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隨著佛教教育的進一步開展,相信必定有更多的法界衆生從中獲得利益,佛教也會由此在維系世道人心、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根據上海玉佛寺《覺群叢書》之《佛教教育觀》改寫)
《佛教教育之現代意義(韓煥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