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心得体会、语录以及提倡的修持方式,都是依据佛陀的教诲,针对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众生根机,而形成不同风格的说教方式,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形成不同的佛法表现形式,逐渐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理应继承。但如果有人因此而执著某种佛法的表现形式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佛法,亘古不变,对一切众生都适用,这就完全违背了佛陀契理契机、权巧方便、对机说法的原则。
因此,为了使佛教与时俱进,赋予古老的佛教新的生命,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池塘”进行彻底清理。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艰辛而有意义的工作,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教界和学界共同努力来完成这项划时代的工程。换句话说,所谓清理池塘的过程,去除池塘内千年沉淀下来的封建糟粕,继承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佛教优良传统,突破宗派佛教、祖师佛教或大德佛教的束缚,针对当今社会或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回归到释迦牟尼当初以人为本的本怀上去,其实就是佛教的第三次回归。而能否顺利地实现佛教思想史上的第三次回归,关键是僧教育,因为今天有什么样的僧教育,明天就有什么形态的佛教。换而言之,今天的佛教教育决定了明天的佛教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佛教教育好不好,决定了明天的佛教有没有生命力,能否起化世引俗的作用。因此说佛教教育的力量不可低估。我们讨论佛教教育几十年,为什么讨论不出一个结论呢?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老是停留在过去的办学模式上,而不找出适应当代办学的新路子、新思维,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以新的方式阐发佛教的教理、教义,那么我们的佛教教育,还会在旧的教育模式上重复。换句话说,今天僧教育的出路是应找出适合当今信息时代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立足于社会的需求。针对僧教育的出路问题,我觉得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学以致用方显志。我曾经对解放前、文革前、文革后三个时期的课程做了一个统计,发现这三个时期所设的课程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而且佛学课基本上局限于对某经某论的学习。换句话说,不管我们如何标榜我们现代的僧教育是学院式的教学,而我个人总认为,其实大多数佛学院的教学仍然没有脱离古代私塾式的教学模式。反观最具传统的斯里兰卡的佛教大学,他们大学开设什么课呢?他们开设的课程有:佛教的社会哲学、心理学、佛教文化等。新成立的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开设的课程有:人生与佛教、品尝禅味、禅在心理辅导临床上的应用、佛教心理学等。所有这些课程与现代社会、现实人生紧密相连,回答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换句话说,要解决僧教育的出路,我们就应有超前意识,预测整个社会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发展,在制定教学大纲、写教材时,应反映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答案,那我们就有了存在的价值。譬如说,根据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问题不少。那么佛教对财富怎么看,如何保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心态的平衡,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反映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再比如说,当今人们的压力都很大,佛教对调整健康的心态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再如现在恐怖分子猖獗,战争阴云不散,佛教对战争与和平有很好的论述;江泽民主席提出以德治国,现在国家也承认佛教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怎么服务?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佛教的伦理道德是安抚人心、使百姓安居乐业的良药。佛教的伦理道德本应是佛教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的强项,国家也承认佛教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但我们教内又有多少人提出过一整套适合当今社会的佛教伦理道德模式呢?如果连象样的佛教伦理道德模式都拿不出来,我们拿什么去服务社会?目前学界还有几本这方面的书,而我们教内呢?一部都没有。以上各方面的内容本应反映到我们佛学院的课本中。佛学院的教学理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与现实社会相关的课程,学以致用,如此培养出来的学僧才能适应我们这个社会的需求。否则,为了办学而办学,不顾现实社会的需求而盲目办学,其结果甚至连佛教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
现在好多出家人没有忧患意识。其实目前的佛教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直接威胁着佛教的生存。目前不少人对佛教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应扮演何种角色感到茫然,更找不到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位置,这是很可悲的。其实,佛教正法久住的目的是利益群生;利益群生的具体方法是服务大众(利他);在服务民众的过程中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后,才能在社会中发挥佛教化世导俗这一自身独特的作用;佛教能在社会中发挥他人不可取代的作用,自然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员,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佛教自然就会发展,那任何人也就灭不了佛教,正法久住才有可能。反之,若佛教连生存都成问题,说什么正法久住啦,*轮常转啦,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立足于社会、服务于民众是正法久住之根本,也是衡量僧教育成败之关键。这应是僧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二、特色教育是优势。我曾经对全国现有的三十八所佛教院校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各佛学院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很少有自己的特色。若说有例外,就是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和宝华山办的律学院对戒律的学习有所侧重。因此我认为,将来的佛学院,在除去强调基本教义的学习外,各佛学院应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教育特色,即倾斜到自己的专业上去。比如中国佛学院、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侧重于师资的培养;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完全可以倾斜一部分精力对印光大师进行研究;扬州大明寺佛学院可以适当强调鉴真大师及中日佛教友好交往的学习;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可以侧重于三论宗的学习……这样呢,我觉得,若通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就有可能培养出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将来无论开什么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都有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参加,我们在国际佛教舞台上的地位自然社会提高。
总而言之,以教授抽象教义为目的的僧教育很难受到当今社会的认同,不应成为僧教育的全部内容;现代僧教育应鼓励学僧在学好佛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之上,积极运用所学的佛法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换而言之,僧教育所体现的价值必须立足于社会的实际需求,经得起社会的检验,这才是僧教育价值的真正取向。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佛教教育体系才具有生命力。
《佛教教育价值取向辨析(净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