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的教法是「我们要远离贪、嗔、痴的毒害」。
而大乘的教法是「当我们有能力对治烦恼时,为了需要,我们偶尔可以说谎言、可以挑拨离间」
怎么说呢?譬如:我们为了救人一命,这时我们可以撒谎,又如你的朋友和不良份子在一起,你为了怕他受坏人影响,这时你可以挑拨离间,这些都是善巧。
* 我们刚开始修行时,首先要学习如何避开烦恼。可是,现在的修行者却刚好相反,佛经里面完全没有教导过我们「如何制作精良的武器,以便调伏别人」。
* 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对治内心的敌人」,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子,老上师从来没有教导过我们要如何去应付别人。但,现在很多人完全是为了要说给别人听而学习佛法的,这是错误的,这是世间法!我们世间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教别人啦!
* 很多人学习大手印、学习佛法的概念是为了教别人!自己都还不能融会贯通就想教别人?先教教自己吧!先把佛法用在你自己的身上,当你自己真的明白而且用得上时,别人自然会找上门向你学习,可能是时代的变化吧?
以前的老修行者都是被动的,密勒日巴尊者向他的上师「玛尔巴」求法时,他必须一而再地上门恳求才能求到珍贵的法。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也没有主动去传法,他等到大梵天、帝释天祈求转*轮时才传法,观念改变了!
我们不用去祈求,现在的法师们很主动、很注重传法,反倒是学生听闻佛法是被动的。我们被要求「赶快来听吧!」「赶快来参加法会吧!」「赶快来共修吧!」
当学生成为被动的时候,
那么他就不会重视佛法,
而学习的效果自然就退化了。
其实不需要这么急躁,当你真正学有所成时,有智慧的人自然就会上门祈求佛法,大家都会知道你修养好、修行好!现在有些法师烦恼「我讲别人都不听!」一点都不需要这样!当别人不听的时候,你讲再多也没有用!
* 现代人没有「地狱」的观念,
* 我们犯错时不会想到「地狱的恐怖而要迅速提起正念」,
* 我们或许会为了面子而想到「要是让别人看到了怎么办?」
* 所以就把自己虚装成一位「很好的修行者」的样子。
* 我们只「想到现在」,不会去「考虑未来」。
「正念」就像守门员。当我们提起「正念」时,「烦恼敌」就不容易侵入我们的功德宝库。盗走我们的功德财。
下面的比喻说:「当捧钵者的油溢了出来时,捧钵者就会被处死」。但,我们要知道,油溢了出来捧钵者只是头被砍掉而已,可是,当我们违犯了戒律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地狱长久痛苦的折磨,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地小心!
* 好比:在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战士,遇到敌人武器攻击时,就会边躲避、边反击。
* 我们和「烦恼敌」作战时也是一样,我们要「先躲避烦恼」。
* 再以「正知」「正念」技巧地缚住它。
* 好比:战场上的战士失落了手上的利剑,就会害怕被杀,而立刻把剑拾起来。
* 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抗烦恼的「正念之剑」,就该想到地狱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 例如:「箭毒」顺着血液在体内流动,毒性很快就会漫布全身。
* 同样地,如果烦恼敌逮到了机会,罪恶就会立刻覆盖住整颗心。
* 好比:有人为剑所逼迫而捧着满钵的油前进,捧钵者因为害怕油溢了出来他就会没命。这时,捧钵者一定会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同样,持戒者也应该像这样谨慎专注地护心。
72.复如蛇入怀 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 警醒速消除
73.每逢误犯过 皆当深自责 屡思吾今后 终不犯此过
74.故于一切时 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 圆成正道业
【讲解】在我们这个工商社会里,有很多人巴不得每天都是星期天,可以好好补足睡眠。另外,有些人则是为了经年累月睡不着,而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为什么会睡不着呢?
我们的心太散了,幻觉的念头太多,「心」无法内!才会睡不着,所以我叫这些老是睡不着的学员做大礼拜。刚开始我叫他们做一百零八遍,但,他们还是睡不着,我就叫他们再多做几遍,直到可以睡下来为止。这些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呢?他们告诉我是因为学打坐、或者诵经、作功课...等等因素的结果。
我告诉他们:你不用诵经、不用持咒、不用打坐...你只需要做大礼拜就可以了,身体很累的话,「心」自然就会安静下来。身体太闲便会使得我们的心没办法安静,每个人的修行方式都不一样,但《入行论》是一千多年前所讲的法,那时候的人生活比较单纯,所以说「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 「明师」不是「名师」的意思。
* 「明师」是指「慈悲智慧的善知识」能指导我们明确修行方向的人。
* 我们为了修习善法,应该去寻访明师。
* 但寻找明师,并不是一天到晚地黏着他,或者跟他住在一起。
* 而是去学习他的教海,我们去学习善知识的语言、行为、动作、衣着或者饮食习惯..等等。
* 当然也可以啦!但,重点是要学习他的思想和概念,动作、语言...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驿动,而他内心的智慧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他的教海。
又如当我们察觉毒蛇正爬向怀里的时候,
就会立刻站起来迅速地把它抖落。
同样,当我们察觉睡意和懈怠生起的时候,
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消除它们。
此外,对于每一次疏忽和过失,
我们都应当深深地自责,并且再三提醒自己:
「以后一定不让这种过错再度发生」。
总之,为了预防罪过发生,或使恶念生起时即刻消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精勤修习正念。同时抱持这样的心态去寻访明师,听习教诲,完成正当的菩萨道业。
3、振作轻安行
75.为令堪众善 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 振奋欢喜行
76.如絮极轻盈 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 众善皆易成
【讲解】
* 为了能有充份的信心胜任一切善行,我们应该在开始行动之前,回忆「第四品」的教诲,心不放逸。
* 努力使自己振作起来,然后再轻松愉快地去做。
* 就像轻盈的棉絮,一任风吹而来去飞舞。
* 倘若轻安的身体被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行都可以顺利达成。
「不放逸」是小心谨慎地进入修行
* 知所「当取」和「当舍」的心态。
* 我们要轻松愉快地学习佛法,不要勉强自己辛苦地修行。
* 如果我们修行得很辛苦,那么别人看了怎么会心生欢喜,而乐于加入我们的行列呢?
* 没有人愿意自讨苦吃!
* 所以不管为了自己或他人,我们都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佛法。
* 当我们对佛法非常有信心的时候,那么我们行为和语言也会被「心」所带动而趋向正法,身、囗有如心的仆人,心怎么想身就会怎么做、囗就会怎么说,我们对正法心生欢喜才能圆满一切的善行。
以上是我们学习精进的方式,我们讲的「精进」都是悦意的、希望的。但,有些人精进的方式是错误的,譬如:有些人只要一天不持咒或念诵仪轨就会感到不安或不舒服。所以它成为修行者的烦恼。
精进并不是要你一直做个不停。精进是「对善法充满欢喜的心态」,是心态!而不是要你的身体一直做个不停,我们对正法要有欢喜的心态。有欢喜心之后修行才会坚固,才不会一遇到障碍就感到厌烦。当我们感到疲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暂时放舍....之类的修行方式。
寂天菩萨在这一品中很详细地教导我们,我们按照他所教导的方式去修行的话,修行就会持久而且踏实,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一堂课就是「静虑品」。
我们顺着《入行论》地教导慢慢地进入菩萨的修行。
首先是「如何让菩提心在我们心中产生」
其次,当「菩提心」已在我们内心中产生时,如何用「不放逸和护正知的戒律守护这个已经升起的菩提心」。
最困难的修行是「安忍品」。
但,这样还不够!因为如果我们知而不行的话,菩提心还是不会成长,所以精进品教导我们精进的方法。可是,一直做也不是究竟啊!最后我们必须把所有学习的重点汇集起来,也就是「禅定」,禅定有很多的次第。禅定要配合智慧,禅定和智慧是一体的。
如果有「慧」而无「定」的话,那么这个智慧是不稳固的,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假如有「定」而无「慧」的话,那么这个定是愚痴的,就好像「身体虽然有非常大的力气。但没有眼睛,所以它不知道要何去何从」。
所以我们对治烦恼敌必须要有「锐利的智慧和有力量的禅定」,显宗最高的见地是「中观」。当我们的心定下来的时候,才有能力去了解空性。所以「禅定」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显宗的最上层。
《入行论》非常有次第地教导我们,所以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在座的居士们,你们的虔诚心真的比我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非常佩服你们的精进。你们不畏辛苦地为往生者助念,一直无所求地付出而且还持续那么久,真的很令我佩服和赞叹。我希望你们能够依照《入行论》精进品的教导,偶尔,疲惫的时候也可以放舍下来。休息可以使我们走更长远的路。当《入行论》的教法能够落实在你们的精进之中时,那么你们的修行将更永久、更踏实。
《入菩萨行》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续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