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将失去人间的欢乐,成为食人残馀的仆役,愚笨、丑陋、身体虚弱到任何地方都受人轻视。所以那些因为傲慢而自命不凡的行者,怎能算得上是一个有自信的人呢?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傲慢的心态更值得悲悯的呢?
(b4)自信之利益
59.为胜我慢敌 坚持自信心 此乃胜利者 英豪自信士
若复真实灭 暗延我慢敌 定能成佛果 圆满众生愿
【讲解】「自信心」有什么利益呢?谁才是真正的勇士或胜利者?我们人世间没有所谓的胜利者!为什么?
* 在新加坡你是胜利者,那么你能够击败所有的新加坡人吗?
* 在新加坡你胜出了,在亚洲呢?全世界?
* 这个宇宙呢?...即使你都赢了,那么你可以维持这个胜利多久?
* 永远都有比我们更好、更厉害的人物出现,只有调伏内在的敌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 我们在「护正知」品里说过:「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所以只有能够调伏好自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为了调伏自我心中的傲慢敌人,我们应该坚持灭除一切烦恼的自信心,这才是真正具有自信心的勇士、超越世间的英雄和胜利者。如果能真正根除这个「我慢」的烦恼敌,不让它在潜意识中继续蔓延滋长。那么将来一定能成就无上的佛果,圆满一切众生离苦求乐的意愿。
(c)断惑自信
60.设处众烦恼 千般须忍耐 如狮处狐群 不遭烦恼害
61.人逢大危难 先护其眼目 如是虽临危 护心不随惑
62.吾宁被烧杀 甚或断头颅 然终不稍让 屈就烦恼敌
一切时与处 不行无义事
【讲解】当我们处在脾气暴躁的人群中、或周围充满五妙欲的诱惑时,我们就要更加的谨慎和忍耐。不要被环境所影响。
* 我们修行不是为了别人。
* 我们不要别人看到就守戒,别人看不到就不守戒。
* 修行也没有时间的区隔。
* 所以也不要戒斋或闭关的时间才守戒,而其他的时候就戒律松弛。不要这样。
* 我们应该不论在什么时候或环境,都要紧紧地保护戒行。
* 如果不小心陷入「贪嗔」等烦恼窝的时候,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忍耐对治。
* 就像「狮子处在狐狸群中」一般,平静镇定而不被烦恼所扰乱。
* 例如:一般人遭遇到急难的时候,都会先保护他们的眼睛。
* 同样,尽管引生烦恼的危难一再发生。
* 我们也该「保护心眼」不被烦恼所左右。
* 我宁愿被火烧、被割杀,甚至于被砍断头颅。
* 但,无论如何我都不向「烦恼敌」退让或屈就。
* 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绝不做出不合乎戒律的行为。
C、欢喜力
(A)投入善业之喜
63.如童逐戏乐 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着 乐彼无餍足
(B)思惟善果之喜
64.世人勤求乐 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 不行乐何有
65.如童嗜刃蜜 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 求彼何需足
【讲解】「欢喜心」就像孩童玩游戏的心态一般,孩童玩游戏没有任何目的。他们不是为钱财、名誉、功德或来世的快乐而玩游戏的。他们只是「为了喜欢所以玩」。
如果:我们修行也能像孩童玩游戏一样的心态,那么我们对善法就不会厌倦。可是,我们大部份人都为「求」而信仰,求什么呢?我们求今生的快乐、平安...或者修行的功德。
很多人问我:「我修什么法最好?」这表示什么呢?这表示你内心在「贪」它的效果。我常常说:「佛法都是一样的!」因此,诸佛菩萨为了圆满众生的欲求而显现不同的形象,如药师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我们认为「修文殊师利菩萨」可以增长智慧,那么「修观世音菩萨」就不会增长智慧吗?
难道「修文殊师利菩萨」的人
就没有慈悲心吗?
不是这样子!所有的佛菩萨都是一样的,
因为我们的「分别心」。
所以诸佛菩萨就显现不同的样貌,根基较浅或初入佛门的人会有分别心,求果报、求功德。
真正的修行者不会求修行的效果。
他们不但非常满足目前的状况而且努力不懈,就像小孩沈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一样。
当我们心中有所祈求的时候,这就表示我们对佛法了解不够透彻。
「虔诚心」有三种:
1.清净信 --> 看到庄严的寺院或僧众而内心产生清净的人。
2.欲乐信 --> 欲求「人天福报」或者「成佛」而修行。
3.胜解信 --> 完全了解「因缘果报」而不贪求果报,发自内心的信仰。
人有欲求的时候,所生的信心就不稳固。
在别无所求的情况下,修行是一种乐趣,自然不会日久生腻。
目前驻锡在嘉荣佛学院的「堪布显乒」,比我小三岁,只有三十出头而已,他是一个修行非常好的人。为人非常地谦虚,从来不会以修行者自居,他除了偶尔到大殿为僧众上课及上洗手间以外,他所有的时间就是待在房间里,都不出门。那么他都在做些什么呢?
他每天很早就起床,除了上课讲解佛法之外,就是持咒、供养曼达拉,持续不断同样的修持,没有什么目的。他的兴趣就是这样,所以乐在其中,在我们老上师的众多弟子当中。他是一位很杰出的修行者!
可是,我们不是这样子!可能是受到一些民俗信仰的影响吧?我们到庙里总是求个不停,把「信仰」和「求」划上等号。没有错啦!我们刚开始是为了欲求「快乐」「成佛」「往生极乐世界」而信佛的。但,大家要知道:「极乐世界并不是在西方某处的一个环境,极乐世界就在我们的内心中!」所以我们应当需求了解我们内心中「心的本质」。
多多了解「我」,而不是一味地往外需求,这样才可以成佛。
* 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乐地游戏一般。
* 同样,对于任何该做的自利、利他的事业,我们的内心都要非常地热衷与投入,乐在其中、永不满足甚至「得失尽忘」(不要把「得到」「失去」放在心里)。
* 我们世间人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而努力,但却不见得因此就获得快乐。
* 而自利、利他的善行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 可是,如果我们只了解到它的好处却不去做的话,怎么能获得快乐呢?
在印度有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家中有一块油饼,他们为了谁该吃那一块油饼争吵,僵持不下。于是约定谁先讲话谁就输,赢的人才可以吃那块油饼!就在这时候进来一个小偷,小偷大肆地搜刮他们的财物,可是他们为了那块饼谁也不喊抓贼。眼睁睁地看着小偷将他们的东西一件一件的往外搬。直到那位太太忍无可忍了才喊抓贼,然而那个做丈夫的却在太太喊抓贼的时候,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我赢了,这块饼是我的!」没有错啦!饼是他的了,但他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财产。这只是一个比喻!
我们世间人为了短暂世俗的小利,却失去长远解脱的大利,我们从事世俗五欲的追求为什么会有得不偿失的危险呢?因为世间瞬目万变!尤其我们身处科技时代,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谁也不晓得刚上市的新产品可以维持几日的荣景。万法皆同,非常不稳定。如果我们的产品被他人取代了,其损失将很难估量。所以我们为了追求短暂利益而去冒险,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而因果是不虚的!当我们从事自利利他的菩萨事业时,我们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
世间人贪求危险的五欲尚且永不满足,就像儿童贪食刀刃上的蜜一般。那么我们对能引生命安乐和寂静涅槃的善业果报,为何要对它们产生满足的感觉呢?
(C)欢喜之情状
66.为成所求善 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 遇池疾奔入
D、放舍力
67.身心俱疲时 暂舍为久继 事成应尽舍 续行馀善故
【讲解】当我们遇到殊胜的佛法不要犹豫不决,不要因为害怕被骗或者走火入魔之类的疑虑。而阻碍我们修行善法。
们应该为了圆满成办心中志求的善业,欢喜地投入二利善行。就像「日正当中被晒热的大象,一旦遇到清凉的水池,就欣喜若狂地奔入池中」。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就好像我们修大礼拜或持某一个咒语,中间可能因为身体或者事业状况而无法持续,这时我们的心里就会因此而挣扎。我们会反覆地问自己「我到底还要不要再继续呢?」不需要这样子!
当我们没有修行的条件时,我们就要放下,修行并不是要你呆呆地一直做个不停!那么「事成应尽舍,续行馀善故」又该如何解释呢?譬如,之前我们修持咒语或者是念诵佛号的法门,而现在我们对佛法的含义起了闻思的兴趣,我们就将持咒或者念佛的修法暂时搁置下来。因为闻思佛法可以让我们更进步。
就像当我们去读国中时必须放下小学的课本,或者一个人当上了老板之后就没有必要再去从事小职员的工作一样。否则,我们怎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么多修持呢?所以我们要将先前的修法暂时放下,这就是「放舍力」。
当我们的身心都很疲乏的时候,为了持之以恒,所以应该把事情暂时地搁置下来,如果事情完成了,为了要再继续修习其他的善行,因此也不应该执着在那件事情上面,我们应该毫不眷恋地把它放下。
2、以正知正念力行
68.沙场老兵将 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 巧缚烦恼敌
69.战阵失利剑 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 畏狱速提起
70.循血急流动 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 罪恶尽覆心
71.如人剑逼身 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 护戒当如是
【讲解】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正知」「正念」来精进呢?…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续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