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將失去人間的歡樂,成爲食人殘馀的仆役,愚笨、醜陋、身體虛弱到任何地方都受人輕視。所以那些因爲傲慢而自命不凡的行者,怎能算得上是一個有自信的人呢?這世上還有什麼比傲慢的心態更值得悲憫的呢?
(b4)自信之利益
59.爲勝我慢敵 堅持自信心 此乃勝利者 英豪自信士
若複真實滅 暗延我慢敵 定能成佛果 圓滿衆生願
【講解】「自信心」有什麼利益呢?誰才是真正的勇士或勝利者?我們人世間沒有所謂的勝利者!爲什麼?
* 在新加坡你是勝利者,那麼你能夠擊敗所有的新加坡人嗎?
* 在新加坡你勝出了,在亞洲呢?全世界?
* 這個宇宙呢?...即使你都贏了,那麼你可以維持這個勝利多久?
* 永遠都有比我們更好、更厲害的人物出現,只有調伏內在的敵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 我們在「護正知」品裏說過:「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
所以只有能夠調伏好自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爲了調伏自我心中的傲慢敵人,我們應該堅持滅除一切煩惱的自信心,這才是真正具有自信心的勇士、超越世間的英雄和勝利者。如果能真正根除這個「我慢」的煩惱敵,不讓它在潛意識中繼續蔓延滋長。那麼將來一定能成就無上的佛果,圓滿一切衆生離苦求樂的意願。
(c)斷惑自信
60.設處衆煩惱 千般須忍耐 如獅處狐群 不遭煩惱害
61.人逢大危難 先護其眼目 如是雖臨危 護心不隨惑
62.吾甯被燒殺 甚或斷頭顱 然終不稍讓 屈就煩惱敵
一切時與處 不行無義事
【講解】當我們處在脾氣暴躁的人群中、或周圍充滿五妙欲的誘惑時,我們就要更加的謹慎和忍耐。不要被環境所影響。
* 我們修行不是爲了別人。
* 我們不要別人看到就守戒,別人看不到就不守戒。
* 修行也沒有時間的區隔。
* 所以也不要戒齋或閉關的時間才守戒,而其他的時候就戒律松弛。不要這樣。
* 我們應該不論在什麼時候或環境,都要緊緊地保護戒行。
* 如果不小心陷入「貪嗔」等煩惱窩的時候,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忍耐對治。
* 就像「獅子處在狐狸群中」一般,平靜鎮定而不被煩惱所擾亂。
* 例如:一般人遭遇到急難的時候,都會先保護他們的眼睛。
* 同樣,盡管引生煩惱的危難一再發生。
* 我們也該「保護心眼」不被煩惱所左右。
* 我甯願被火燒、被割殺,甚至于被砍斷頭顱。
* 但,無論如何我都不向「煩惱敵」退讓或屈就。
* 無論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點,絕不做出不合乎戒律的行爲。
C、歡喜力
(A)投入善業之喜
63.如童逐戲樂 所爲衆善業 心應極耽著 樂彼無餍足
(B)思惟善果之喜
64.世人勤求樂 成否猶未定 二利能得樂 不行樂何有
65.如童嗜刃蜜 貪欲無餍足 感樂寂滅果 求彼何需足
【講解】「歡喜心」就像孩童玩遊戲的心態一般,孩童玩遊戲沒有任何目的。他們不是爲錢財、名譽、功德或來世的快樂而玩遊戲的。他們只是「爲了喜歡所以玩」。
如果:我們修行也能像孩童玩遊戲一樣的心態,那麼我們對善法就不會厭倦。可是,我們大部份人都爲「求」而信仰,求什麼呢?我們求今生的快樂、平安...或者修行的功德。
很多人問我:「我修什麼法最好?」這表示什麼呢?這表示你內心在「貪」它的效果。我常常說:「佛法都是一樣的!」因此,諸佛菩薩爲了圓滿衆生的欲求而顯現不同的形象,如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
我們認爲「修文殊師利菩薩」可以增長智慧,那麼「修觀世音菩薩」就不會增長智慧嗎?
難道「修文殊師利菩薩」的人
就沒有慈悲心嗎?
不是這樣子!所有的佛菩薩都是一樣的,
因爲我們的「分別心」。
所以諸佛菩薩就顯現不同的樣貌,根基較淺或初入佛門的人會有分別心,求果報、求功德。
真正的修行者不會求修行的效果。
他們不但非常滿足目前的狀況而且努力不懈,就像小孩沈浸在遊戲的樂趣中一樣。
當我們心中有所祈求的時候,這就表示我們對佛法了解不夠透徹。
「虔誠心」有叁種:
1.清淨信 --> 看到莊嚴的寺院或僧衆而內心産生清淨的人。
2.欲樂信 --> 欲求「人天福報」或者「成佛」而修行。
3.勝解信 --> 完全了解「因緣果報」而不貪求果報,發自內心的信仰。
人有欲求的時候,所生的信心就不穩固。
在別無所求的情況下,修行是一種樂趣,自然不會日久生膩。
目前駐錫在嘉榮佛學院的「堪布顯乒」,比我小叁歲,只有叁十出頭而已,他是一個修行非常好的人。爲人非常地謙虛,從來不會以修行者自居,他除了偶爾到大殿爲僧衆上課及上洗手間以外,他所有的時間就是待在房間裏,都不出門。那麼他都在做些什麼呢?
他每天很早就起床,除了上課講解佛法之外,就是持咒、供養曼達拉,持續不斷同樣的修持,沒有什麼目的。他的興趣就是這樣,所以樂在其中,在我們老上師的衆多弟子當中。他是一位很傑出的修行者!
可是,我們不是這樣子!可能是受到一些民俗信仰的影響吧?我們到廟裏總是求個不停,把「信仰」和「求」劃上等號。沒有錯啦!我們剛開始是爲了欲求「快樂」「成佛」「往生極樂世界」而信佛的。但,大家要知道:「極樂世界並不是在西方某處的一個環境,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的內心中!」所以我們應當需求了解我們內心中「心的本質」。
多多了解「我」,而不是一味地往外需求,這樣才可以成佛。
* 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樂地遊戲一般。
* 同樣,對于任何該做的自利、利他的事業,我們的內心都要非常地熱衷與投入,樂在其中、永不滿足甚至「得失盡忘」(不要把「得到」「失去」放在心裏)。
* 我們世間人爲了追求身心的快樂而努力,但卻不見得因此就獲得快樂。
* 而自利、利他的善行一定能給我們帶來快樂。
* 可是,如果我們只了解到它的好處卻不去做的話,怎麼能獲得快樂呢?
在印度有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家中有一塊油餅,他們爲了誰該吃那一塊油餅爭吵,僵持不下。于是約定誰先講話誰就輸,贏的人才可以吃那塊油餅!就在這時候進來一個小偷,小偷大肆地搜刮他們的財物,可是他們爲了那塊餅誰也不喊抓賊。眼睜睜地看著小偷將他們的東西一件一件的往外搬。直到那位太太忍無可忍了才喊抓賊,然而那個做丈夫的卻在太太喊抓賊的時候,高興地哈哈大笑起來「我贏了,這塊餅是我的!」沒有錯啦!餅是他的了,但他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財産。這只是一個比喻!
我們世間人爲了短暫世俗的小利,卻失去長遠解脫的大利,我們從事世俗五欲的追求爲什麼會有得不償失的危險呢?因爲世間瞬目萬變!尤其我們身處科技時代,技術進步日新月異,誰也不曉得剛上市的新産品可以維持幾日的榮景。萬法皆同,非常不穩定。如果我們的産品被他人取代了,其損失將很難估量。所以我們爲了追求短暫利益而去冒險,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很高的。而因果是不虛的!當我們從事自利利他的菩薩事業時,我們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快樂。
世間人貪求危險的五欲尚且永不滿足,就像兒童貪食刀刃上的蜜一般。那麼我們對能引生命安樂和寂靜涅槃的善業果報,爲何要對它們産生滿足的感覺呢?
(C)歡喜之情狀
66.爲成所求善 歡喜而趣行 猶如日中象 遇池疾奔入
D、放舍力
67.身心俱疲時 暫舍爲久繼 事成應盡舍 續行馀善故
【講解】當我們遇到殊勝的佛法不要猶豫不決,不要因爲害怕被騙或者走火入魔之類的疑慮。而阻礙我們修行善法。
們應該爲了圓滿成辦心中志求的善業,歡喜地投入二利善行。就像「日正當中被曬熱的大象,一旦遇到清涼的水池,就欣喜若狂地奔入池中」。
「身心俱疲時,暫舍爲久繼」,休息是爲了走更長遠的路!就好像我們修大禮拜或持某一個咒語,中間可能因爲身體或者事業狀況而無法持續,這時我們的心裏就會因此而掙紮。我們會反覆地問自己「我到底還要不要再繼續呢?」不需要這樣子!
當我們沒有修行的條件時,我們就要放下,修行並不是要你呆呆地一直做個不停!那麼「事成應盡舍,續行馀善故」又該如何解釋呢?譬如,之前我們修持咒語或者是念誦佛號的法門,而現在我們對佛法的含義起了聞思的興趣,我們就將持咒或者念佛的修法暫時擱置下來。因爲聞思佛法可以讓我們更進步。
就像當我們去讀國中時必須放下小學的課本,或者一個人當上了老板之後就沒有必要再去從事小職員的工作一樣。否則,我們怎會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麼多修持呢?所以我們要將先前的修法暫時放下,這就是「放舍力」。
當我們的身心都很疲乏的時候,爲了持之以恒,所以應該把事情暫時地擱置下來,如果事情完成了,爲了要再繼續修習其他的善行,因此也不應該執著在那件事情上面,我們應該毫不眷戀地把它放下。
2、以正知正念力行
68.沙場老兵將 遇敵避鋒向 如是回惑刃 巧縛煩惱敵
69.戰陣失利劍 懼殺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 畏獄速提起
70.循血急流動 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 罪惡盡覆心
71.如人劍逼身 行持滿缽油 懼溢慮遭殺 護戒當如是
【講解】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正知」「正念」來精進呢?…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