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續二)▪P3

  ..續本文上一頁

   小乘的教法是「我們要遠離貪、嗔、癡的毒害」。

   而大乘的教法是「當我們有能力對治煩惱時,爲了需要,我們偶爾可以說謊言、可以挑撥離間」

   怎麼說呢?譬如:我們爲了救人一命,這時我們可以撒謊,又如你的朋友和不良份子在一起,你爲了怕他受壞人影響,這時你可以挑撥離間,這些都是善巧。

   * 我們剛開始修行時,首先要學習如何避開煩惱。可是,現在的修行者卻剛好相反,佛經裏面完全沒有教導過我們「如何製作精良的武器,以便調伏別人」。

   * 它只教導我們「如何對治內心的敵人」,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子,老上師從來沒有教導過我們要如何去應付別人。但,現在很多人完全是爲了要說給別人聽而學習佛法的,這是錯誤的,這是世間法!我們世間人讀書是爲了什麼呢?爲了教別人啦!

   * 很多人學習大手印、學習佛法的概念是爲了教別人!自己都還不能融會貫通就想教別人?先教教自己吧!先把佛法用在你自己的身上,當你自己真的明白而且用得上時,別人自然會找上門向你學習,可能是時代的變化吧?

   以前的老修行者都是被動的,密勒日巴尊者向他的上師「瑪爾巴」求法時,他必須一而再地上門懇求才能求到珍貴的法。釋迦牟尼佛悟道之後也沒有主動去傳法,他等到大梵天、帝釋天祈求轉*輪時才傳法,觀念改變了!

   我們不用去祈求,現在的法師們很主動、很注重傳法,反倒是學生聽聞佛法是被動的。我們被要求「趕快來聽吧!」「趕快來參加法會吧!」「趕快來共修吧!」

   當學生成爲被動的時候,

   那麼他就不會重視佛法,

   而學習的效果自然就退化了。

   其實不需要這麼急躁,當你真正學有所成時,有智慧的人自然就會上門祈求佛法,大家都會知道你修養好、修行好!現在有些法師煩惱「我講別人都不聽!」一點都不需要這樣!當別人不聽的時候,你講再多也沒有用!

   * 現代人沒有「地獄」的觀念,

   * 我們犯錯時不會想到「地獄的恐怖而要迅速提起正念」,

   * 我們或許會爲了面子而想到「要是讓別人看到了怎麼辦?」

   * 所以就把自己虛裝成一位「很好的修行者」的樣子。

   * 我們只「想到現在」,不會去「考慮未來」。

   「正念」就像守門員。當我們提起「正念」時,「煩惱敵」就不容易侵入我們的功德寶庫。盜走我們的功德財。

   下面的比喻說:「當捧缽者的油溢了出來時,捧缽者就會被處死」。但,我們要知道,油溢了出來捧缽者只是頭被砍掉而已,可是,當我們違犯了戒律時,我們就會感受到地獄長久痛苦的折磨,所以我們必須更加地小心!

   * 好比:在沙場上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遇到敵人武器攻擊時,就會邊躲避、邊反擊。

   * 我們和「煩惱敵」作戰時也是一樣,我們要「先躲避煩惱」。

   * 再以「正知」「正念」技巧地縛住它。

   * 好比:戰場上的戰士失落了手上的利劍,就會害怕被殺,而立刻把劍拾起來。

   * 同樣,如果忘失了對抗煩惱的「正念之劍」,就該想到地獄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 例如:「箭毒」順著血液在體內流動,毒性很快就會漫布全身。

   * 同樣地,如果煩惱敵逮到了機會,罪惡就會立刻覆蓋住整顆心。

   * 好比:有人爲劍所逼迫而捧著滿缽的油前進,捧缽者因爲害怕油溢了出來他就會沒命。這時,捧缽者一定會小心翼翼、全神貫注,同樣,持戒者也應該像這樣謹慎專注地護心。

   72.複如蛇入懷 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 警醒速消除

   73.每逢誤犯過 皆當深自責 屢思吾今後 終不犯此過

   74.故于一切時 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師 圓成正道業

   【講解】在我們這個工商社會裏,有很多人巴不得每天都是星期天,可以好好補足睡眠。另外,有些人則是爲了經年累月睡不著,而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爲什麼會睡不著呢?

   我們的心太散了,幻覺的念頭太多,「心」無法內!才會睡不著,所以我叫這些老是睡不著的學員做大禮拜。剛開始我叫他們做一百零八遍,但,他們還是睡不著,我就叫他們再多做幾遍,直到可以睡下來爲止。這些人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呢?他們告訴我是因爲學打坐、或者誦經、作功課...等等因素的結果。

   我告訴他們:你不用誦經、不用持咒、不用打坐...你只需要做大禮拜就可以了,身體很累的話,「心」自然就會安靜下來。身體太閑便會使得我們的心沒辦法安靜,每個人的修行方式都不一樣,但《入行論》是一千多年前所講的法,那時候的人生活比較單純,所以說「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 「明師」不是「名師」的意思。

   * 「明師」是指「慈悲智慧的善知識」能指導我們明確修行方向的人。

   * 我們爲了修習善法,應該去尋訪明師。

   * 但尋找明師,並不是一天到晚地黏著他,或者跟他住在一起。

   * 而是去學習他的教海,我們去學習善知識的語言、行爲、動作、衣著或者飲食習慣..等等。

   * 當然也可以啦!但,重點是要學習他的思想和概念,動作、語言...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驿動,而他內心的智慧是不會改變的,所以我們要學習他的教海。

   又如當我們察覺毒蛇正爬向懷裏的時候,

   就會立刻站起來迅速地把它抖落。

   同樣,當我們察覺睡意和懈怠生起的時候,

   就應該毫不猶豫地立即消除它們。

   此外,對于每一次疏忽和過失,

   我們都應當深深地自責,並且再叁提醒自己:

   「以後一定不讓這種過錯再度發生」。

   總之,爲了預防罪過發生,或使惡念生起時即刻消除,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精勤修習正念。同時抱持這樣的心態去尋訪明師,聽習教誨,完成正當的菩薩道業。

   3、振作輕安行

   75.爲令堪衆善 應于行事前 憶教不放逸 振奮歡喜行

   76.如絮極輕盈 隨風任來去 身心若振奮 衆善皆易成

   【講解】

   * 爲了能有充份的信心勝任一切善行,我們應該在開始行動之前,回憶「第四品」的教誨,心不放逸。

   * 努力使自己振作起來,然後再輕松愉快地去做。

   * 就像輕盈的棉絮,一任風吹而來去飛舞。

   * 倘若輕安的身體被振奮的心意帶動。一切善行都可以順利達成。

   「不放逸」是小心謹慎地進入修行

   * 知所「當取」和「當舍」的心態。

   * 我們要輕松愉快地學習佛法,不要勉強自己辛苦地修行。

   * 如果我們修行得很辛苦,那麼別人看了怎麼會心生歡喜,而樂于加入我們的行列呢?

   * 沒有人願意自討苦吃!

   * 所以不管爲了自己或他人,我們都應該用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習佛法。

   * 當我們對佛法非常有信心的時候,那麼我們行爲和語言也會被「心」所帶動而趨向正法,身、囗有如心的仆人,心怎麼想身就會怎麼做、囗就會怎麼說,我們對正法心生歡喜才能圓滿一切的善行。

   以上是我們學習精進的方式,我們講的「精進」都是悅意的、希望的。但,有些人精進的方式是錯誤的,譬如:有些人只要一天不持咒或念誦儀軌就會感到不安或不舒服。所以它成爲修行者的煩惱。

   精進並不是要你一直做個不停。精進是「對善法充滿歡喜的心態」,是心態!而不是要你的身體一直做個不停,我們對正法要有歡喜的心態。有歡喜心之後修行才會堅固,才不會一遇到障礙就感到厭煩。當我們感到疲倦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暫時放舍....之類的修行方式。

   寂天菩薩在這一品中很詳細地教導我們,我們按照他所教導的方式去修行的話,修行就會持久而且踏實,今天就講到這裏。

   下一堂課就是「靜慮品」。

   我們順著《入行論》地教導慢慢地進入菩薩的修行。

   首先是「如何讓菩提心在我們心中産生」

   其次,當「菩提心」已在我們內心中産生時,如何用「不放逸和護正知的戒律守護這個已經升起的菩提心」。

   最困難的修行是「安忍品」。

   但,這樣還不夠!因爲如果我們知而不行的話,菩提心還是不會成長,所以精進品教導我們精進的方法。可是,一直做也不是究竟啊!最後我們必須把所有學習的重點彙集起來,也就是「禅定」,禅定有很多的次第。禅定要配合智慧,禅定和智慧是一體的。

   如果有「慧」而無「定」的話,那麼這個智慧是不穩固的,它隨時都會發生變化。假如有「定」而無「慧」的話,那麼這個定是愚癡的,就好像「身體雖然有非常大的力氣。但沒有眼睛,所以它不知道要何去何從」。

   所以我們對治煩惱敵必須要有「銳利的智慧和有力量的禅定」,顯宗最高的見地是「中觀」。當我們的心定下來的時候,才有能力去了解空性。所以「禅定」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顯宗的最上層。

   《入行論》非常有次第地教導我們,所以我們非常榮幸能夠遇到這麼殊勝的佛法。在座的居士們,你們的虔誠心真的比我有過之而無不及,我也非常佩服你們的精進。你們不畏辛苦地爲往生者助念,一直無所求地付出而且還持續那麼久,真的很令我佩服和贊歎。我希望你們能夠依照《入行論》精進品的教導,偶爾,疲憊的時候也可以放舍下來。休息可以使我們走更長遠的路。當《入行論》的教法能夠落實在你們的精進之中時,那麼你們的修行將更永久、更踏實。

   《入菩薩行》第七品 精進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續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