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要坦然面对自己的能力,不要勉强自己去做。
但,事情一旦开始进行了就不要半途而废!就好像我们现在学《入行论》,虽然中途有些耽搁;但无论如何我都要想办法把它讲完,假如我们半途而废的话,那么不论我将来讲什么法或者你们将来听什么法,都会出现同样的情形-半途而废。
这就是我们讲的「等流果」,是习性的结果。
* 老上师第一次为我们讲课时也是这样告诫我们的,因缘就是如此。
* 很难说得明白。比如你受戒后又破戒,当你有这样的经验之后,这种情形就很容易一而再地重复发生。
* 到最后成为一种习气或习惯,那么即使你又重新受戒,所得的结果也无法像一开始受戒就守戒那么圆满。
* 你可能一遇到困难就会再破戒,而让你无法快速且清净地完成所祈求的愿行。
* 所以我们不但应该信乐并希求善法,而且还应当恭恭敬敬地去修习。
* 其次应该以金刚幢经所说的要领。
* 开始勤行善法并修习自信心。
* 凡事首先应该评估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决定要做还是不做。
* 如果修善的因缘不合,最好暂时搁置。
* 如果开始实行了,就不要放弃退缩。
* 否则来生修善时也会习惯性地半途而废,或因违背戒誓而增长罪恶和苦果。
* 而且弃而复修的善业及其结果也将变得很糟,甚至迟迟不能完成。
--> 广说 -- 应修三种自信
49.于善断惑力 应生自信心
(a)修善自信
吾应独自为 此是志业慢
50.世人随惑转 不能办自利 众生不如我 故我当尽力
51.他尚勤俗务 我怎悠闲住 亦莫因慢修 无慢最为宜
【讲解】我们要修习三种自信心,是那三个呢?
1.业慢
--> 不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尽能力来荷担如来家事业的决心。
2.断烦恼慢
--> 用安忍、布施、智慧的信心来消除烦恼对自己的伤害。
3.能力慢
--> 自己摧毁烦恼成就一切善法的能量。
这「三种坚毅心」并不是我们一开始学习佛法就要用它,而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中途失却信心时,或当我们想要放弃学习时,我们就要观修这种三种「慢」。
在修习善业、断烦恼和能力三方面,我应该具有自信和自尊心。
心想:「我应该尽量独自修学一切学处」。这就是修学菩萨志业的自信心。大多数的世人都被无明烦恼控制着,不能成办自己和别人的利益。而这些人都是我无始以来的父母亲,现在既然他们还不能像我这样精进利他,所以我更应该独自努力去做。
一般人尚且勤快地忙着保护亲人调伏仇人等世间八法的俗务,而身为菩萨的我曾经发誓:「我要去除所有众生的痛苦,我要帮助所有众生得到究竟的快乐」。那么我现在怎能闲着不修善法呢?
但是也不要以一个舍我其谁的「傲慢心」或「好胜心」去修习善法,修学善法时,最好不要间杂丝毫傲慢之心。
「傲慢心」和「自信心」的差别是什么呢?
「傲慢心」--> 是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很了不起,而轻忽别人或看不起别人;
「自信心」呢?--> 自己有能力,但没有看不起别人的心态。
「自信心」不会因为外境的改变而影响到自己的内心。而「傲慢心」会随外境改变而变化,比如有一个人能力和你一样好,你就会产生嫉妒心或让你心情不好。
(b)能力自信
(b1)自信之作用
52.乌鸦遇弱蛇 行勇如大鹏 信心若怯懦 反遭小过损
53.怯懦舍精进 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 障大亦无碍
54.故心应坚定 奋灭诸罪堕 我若负罪堕 何能超三界
【讲解】「自信心」有什么作用呢?
举例说:鸟类是毒蛇的食物,可是当乌鸦遇到奄奄一息的病弱毒蛇时,它就会勇敢地进行攻击。同样,如果我对抗烦恼的信心太脆弱,那么就连最轻微的烦恼罪行都会侵害我。
现实的确如此,我们见到斯文弱小的人常遭欺侮。但,相反地,对方是力强势大的人呢?那么大家就忙着巴结他都唯恐不及,欺善怕恶是人性的弱点!
我们应当扶持善良弱小、调伏恶霸及傲慢者。
修行也是一样,假如我们的信心脆弱,那么就连最微小的烦恼都可以障碍我们修行,所以我们应当增强自己的信心以对治烦恼敌。今世我们不论在身体上、物质上或者精神上都是这么贫乏、不稳定,如果现在我们还因为信心不足而无法修习善法,那么我们如何解除今日的困境而希望来生能得到超越三界的快乐呢?这不是像一个好高骛远的人,在他赚一百元的能力都还未具足时,就幻想未来能成为千万大富翁一样地痴人说梦吗?
如果因为怯弱而不敢精进修习善法,那么我怎能解除福德的贫乏呢?倘若生起坚强的自信心并努力修行,那么再大的障碍也很难击倒我。所以我应该确信自己有能力断烦恼,并以这份自信心努力消灭所有的罪恶,如果我一再被罪恶击败,却想超越三界,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b2)应持自信心
55.吾当胜一切 不使惑胜我 吾乃佛狮子 应持此自信
【讲解】我应该战胜一切烦恼的罪恶,不让任何烦恼击败我。
应该坚持「我就是像狮王一般威严的诸佛之子」,这一份「绝对能消灭烦恼」的自信心。
释尊在藏文中的称谓是 狮王释迦牟尼佛,意思是尊他「有如百兽之王-狮子一般,心中没有任何恐惧,尊贵而不可侵犯」。所以我们佛子是狮王之子。
释迦牟尼佛已调伏四魔而具四无畏。
「四魔」是:1烦恼魔 2蕴魔 3死魔 4天神魔
「四无畏」是:
1.已得无上的智慧,所以不用害怕有什么学不到的东西。
2.业力已经清净,所以不用担心还有未去除的业垢。
3.已超越所有的障碍,所以不用担心传法或修行时会遇到障碍。
4.已经究竟了解佛法,所以传法时不用担心出错。
* 我们是「狮王如来之子」,所以我们要有消除烦恼的自信心!
* 有信心之后就会有能力消除烦恼!
* 一般的动物假如它们能够努力修习善法的话也能证悟佛果,何况我们人的思惟逻辑能力超越一般群生。
* 因此我们的自信心应该要坚定稳固才对。
我们不要认为「我是凡夫、我是在家居士,我没有专业地在修行,所以我想我没有办法成佛,我也没有办法了解佛法。」
不要这样看轻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常常说:「再笨的人他也有不共的地方」,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完全不会轻视别人。为什么修行者没有傲慢心呢?因为他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共的功德」,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你某部份无法做到的事务。
举例说:总统和扫街者,我们都知道扫街者没有能力可以处理堆积如山的国家大事。但同样地,总统也没有体力从事每日扫街的劳力工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共的功德。因此不要说自己没有能力学习佛法,只是不学而己啦!我们今生没办法学得圆满的话,我们可以来世再续前缘!
我们不用担心来世会不会再成为人,我们是否再世为人就看你现在的行为和心态,来生是什么并不是由谁来决定的!我们完全可以自己作主,来生是什么都是现在的心态或行为形成的!
我们跟着命运走,但是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你们听我说法是不是好像从来都没有说什么恭维你们的话?如果我只说好话,你们如何了解自己的缺点呢?要了解自己的缺点才会进步!为什么我们的烦恼无法止息呢?就是不了解自己的缺点造成的,如果你老是说「我已经这样认真修法了,怎么事情还是会这样子呢?」这就表示你一点都没有修啦!一直在看效果,不了解佛法!
有没有修法都一样,你的动机和心态都是错误的!动机错误不管如何努力都是世间法,佛法是往内之学,如法、不如法都是看内在的心态,并不是行为上的庄严与否。小乘或显宗的教徒非常注重外在的形象,我们用外在的庄严与否来判断对方是否有智慧,这样很容易产生矛盾的情形。
举例说:「我们的坛城是这样摆设的,我们觉得这样很庄严,如果没有这样的设施就是不如法。」是这样子吗?如法是正法,不如法就是世间法。那么我们去泰国、缅甸..他们的坛城不是这样摆设的,他们不如法吗?它是如泰国的法而不是如台湾的法吗?是这样说的吗?
应该说「按照那里的习俗」可能比较适当一点,「习俗」是为了适合当时、当地众生的利益而施设的。
我们不必严苛地要求这个习俗要历经千年不能更改,这个习俗要放诸四海而皆准,时代的洪流会改变一切。
所以「如法」与「不如法」要怎么分辨呢?
「脱离了世间八法」就是「如法」,
「没有脱离世间八法」就是「世间法」,
「世间八法」你们还记得吗?
「世间八法」是
1.得到钱财时就开心
2.得不到钱财时就嗔恨
3.过得快乐就觉得很好
4.过得不快乐就觉得很不好
5.得到赞叹就高兴
6.受毁谤就不高兴
7.有名声时就高兴
8.没名声时就不高兴
所以我们每天的念头几乎都在「世间八法」里面打滚,举例说:「假如我摆设非常清净庄严的坛城是为了得到信徒们的赞叹,那么这个坛城再庄严、我再怎么用心布置,都是不如法;假如我设施的坛城虽然破烂陈旧,但是我是以一颗清净的虔诚心布置的,希望信徒们因为朝拜这个坛城的虔诚心可以累积很多功德,这就是如法」。
所以如法、不如法不在于外像,当然啦,嘴巴上人人都会说「不在于外像」。但,最在乎的也是我们,我们嘴巴上说的和心里面想的都是冲突的,可是我们从来不用心去观察。所以永远也无法发现这些缺点,就好像我们举办一个法会。台湾的每个电视台的新闻都在播,我们当然高兴!因为我们成名了,这就是世间法!所以我们一点都没有离开世间法,因此我们才一直留在凡夫地里面。我们要慢慢地检讨自己、反省自己,我们有没有正确地修行佛法,用《入行论》来印证就知道。
《入行论》是西藏及印度的高僧们一致赞叹的论典,以前 巴祝仁波切《入行论》从来不离身,而且倒背如流。他以《入行论》来印证自己的修行,所以我们也要以《入行论》来检验自己的修行,我不要自欺欺人地掩饰自己的过失,我们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未来的果报,因为因缘果报是毫不虚假的!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续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