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續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們要坦然面對自己的能力,不要勉強自己去做。

  但,事情一旦開始進行了就不要半途而廢!就好像我們現在學《入行論》,雖然中途有些耽擱;但無論如何我都要想辦法把它講完,假如我們半途而廢的話,那麼不論我將來講什麼法或者你們將來聽什麼法,都會出現同樣的情形-半途而廢。

  這就是我們講的「等流果」,是習性的結果。

  * 老上師第一次爲我們講課時也是這樣告誡我們的,因緣就是如此。

  * 很難說得明白。比如你受戒後又破戒,當你有這樣的經驗之後,這種情形就很容易一而再地重複發生。

  * 到最後成爲一種習氣或習慣,那麼即使你又重新受戒,所得的結果也無法像一開始受戒就守戒那麼圓滿。

  * 你可能一遇到困難就會再破戒,而讓你無法快速且清淨地完成所祈求的願行。

  * 所以我們不但應該信樂並希求善法,而且還應當恭恭敬敬地去修習。

  * 其次應該以金剛幢經所說的要領。

  * 開始勤行善法並修習自信心。

  * 凡事首先應該評估自己的能力,然後再決定要做還是不做。

  * 如果修善的因緣不合,最好暫時擱置。

  * 如果開始實行了,就不要放棄退縮。

  * 否則來生修善時也會習慣性地半途而廢,或因違背戒誓而增長罪惡和苦果。

  * 而且棄而複修的善業及其結果也將變得很糟,甚至遲遲不能完成。

  --> 廣說 -- 應修叁種自信

  49.于善斷惑力 應生自信心

  (a)修善自信

  吾應獨自爲 此是志業慢

  50.世人隨惑轉 不能辦自利 衆生不如我 故我當盡力

  51.他尚勤俗務 我怎悠閑住 亦莫因慢修 無慢最爲宜

  【講解】我們要修習叁種自信心,是那叁個呢?

  1.業慢

  --> 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盡能力來荷擔如來家事業的決心。

  2.斷煩惱慢

  --> 用安忍、布施、智慧的信心來消除煩惱對自己的傷害。

  3.能力慢

  --> 自己摧毀煩惱成就一切善法的能量。

  這「叁種堅毅心」並不是我們一開始學習佛法就要用它,而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中途失卻信心時,或當我們想要放棄學習時,我們就要觀修這種叁種「慢」。

  在修習善業、斷煩惱和能力叁方面,我應該具有自信和自尊心。

  心想:「我應該盡量獨自修學一切學處」。這就是修學菩薩志業的自信心。大多數的世人都被無明煩惱控製著,不能成辦自己和別人的利益。而這些人都是我無始以來的父母親,現在既然他們還不能像我這樣精進利他,所以我更應該獨自努力去做。

  一般人尚且勤快地忙著保護親人調伏仇人等世間八法的俗務,而身爲菩薩的我曾經發誓:「我要去除所有衆生的痛苦,我要幫助所有衆生得到究竟的快樂」。那麼我現在怎能閑著不修善法呢?

  但是也不要以一個舍我其誰的「傲慢心」或「好勝心」去修習善法,修學善法時,最好不要間雜絲毫傲慢之心。

  「傲慢心」和「自信心」的差別是什麼呢?

  「傲慢心」--> 是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很了不起,而輕忽別人或看不起別人;

  「自信心」呢?--> 自己有能力,但沒有看不起別人的心態。

  「自信心」不會因爲外境的改變而影響到自己的內心。而「傲慢心」會隨外境改變而變化,比如有一個人能力和你一樣好,你就會産生嫉妒心或讓你心情不好。

  (b)能力自信

  (b1)自信之作用

  52.烏鴉遇弱蛇 行勇如大鵬 信心若怯懦 反遭小過損

  53.怯懦舍精進 豈能除福貧 自信複力行 障大亦無礙

  54.故心應堅定 奮滅諸罪墮 我若負罪墮 何能超叁界

  【講解】「自信心」有什麼作用呢?

  舉例說:鳥類是毒蛇的食物,可是當烏鴉遇到奄奄一息的病弱毒蛇時,它就會勇敢地進行攻擊。同樣,如果我對抗煩惱的信心太脆弱,那麼就連最輕微的煩惱罪行都會侵害我。

  現實的確如此,我們見到斯文弱小的人常遭欺侮。但,相反地,對方是力強勢大的人呢?那麼大家就忙著巴結他都唯恐不及,欺善怕惡是人性的弱點!

  我們應當扶持善良弱小、調伏惡霸及傲慢者。

  修行也是一樣,假如我們的信心脆弱,那麼就連最微小的煩惱都可以障礙我們修行,所以我們應當增強自己的信心以對治煩惱敵。今世我們不論在身體上、物質上或者精神上都是這麼貧乏、不穩定,如果現在我們還因爲信心不足而無法修習善法,那麼我們如何解除今日的困境而希望來生能得到超越叁界的快樂呢?這不是像一個好高骛遠的人,在他賺一百元的能力都還未具足時,就幻想未來能成爲千萬大富翁一樣地癡人說夢嗎?

  如果因爲怯弱而不敢精進修習善法,那麼我怎能解除福德的貧乏呢?倘若生起堅強的自信心並努力修行,那麼再大的障礙也很難擊倒我。所以我應該確信自己有能力斷煩惱,並以這份自信心努力消滅所有的罪惡,如果我一再被罪惡擊敗,卻想超越叁界,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b2)應持自信心

  55.吾當勝一切 不使惑勝我 吾乃佛獅子 應持此自信

  【講解】我應該戰勝一切煩惱的罪惡,不讓任何煩惱擊敗我。

  應該堅持「我就是像獅王一般威嚴的諸佛之子」,這一份「絕對能消滅煩惱」的自信心。

  釋尊在藏文中的稱謂是 獅王釋迦牟尼佛,意思是尊他「有如百獸之王-獅子一般,心中沒有任何恐懼,尊貴而不可侵犯」。所以我們佛子是獅王之子。

  釋迦牟尼佛已調伏四魔而具四無畏。

  「四魔」是:1煩惱魔 2蘊魔 3死魔 4天神魔

  「四無畏」是:

  1.已得無上的智慧,所以不用害怕有什麼學不到的東西。

  2.業力已經清淨,所以不用擔心還有未去除的業垢。

  3.已超越所有的障礙,所以不用擔心傳法或修行時會遇到障礙。

  4.已經究竟了解佛法,所以傳法時不用擔心出錯。

  * 我們是「獅王如來之子」,所以我們要有消除煩惱的自信心!

  * 有信心之後就會有能力消除煩惱!

  * 一般的動物假如它們能夠努力修習善法的話也能證悟佛果,何況我們人的思惟邏輯能力超越一般群生。

  * 因此我們的自信心應該要堅定穩固才對。

  我們不要認爲「我是凡夫、我是在家居士,我沒有專業地在修行,所以我想我沒有辦法成佛,我也沒有辦法了解佛法。」

  不要這樣看輕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常常說:「再笨的人他也有不共的地方」,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完全不會輕視別人。爲什麼修行者沒有傲慢心呢?因爲他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共的功德」,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因爲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你某部份無法做到的事務。

  舉例說:總統和掃街者,我們都知道掃街者沒有能力可以處理堆積如山的國家大事。但同樣地,總統也沒有體力從事每日掃街的勞力工作,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共的功德。因此不要說自己沒有能力學習佛法,只是不學而己啦!我們今生沒辦法學得圓滿的話,我們可以來世再續前緣!

  我們不用擔心來世會不會再成爲人,我們是否再世爲人就看你現在的行爲和心態,來生是什麼並不是由誰來決定的!我們完全可以自己作主,來生是什麼都是現在的心態或行爲形成的!

  我們跟著命運走,但是命運是自己創造的,你們聽我說法是不是好像從來都沒有說什麼恭維你們的話?如果我只說好話,你們如何了解自己的缺點呢?要了解自己的缺點才會進步!爲什麼我們的煩惱無法止息呢?就是不了解自己的缺點造成的,如果你老是說「我已經這樣認真修法了,怎麼事情還是會這樣子呢?」這就表示你一點都沒有修啦!一直在看效果,不了解佛法!

  有沒有修法都一樣,你的動機和心態都是錯誤的!動機錯誤不管如何努力都是世間法,佛法是往內之學,如法、不如法都是看內在的心態,並不是行爲上的莊嚴與否。小乘或顯宗的教徒非常注重外在的形象,我們用外在的莊嚴與否來判斷對方是否有智慧,這樣很容易産生矛盾的情形。

  舉例說:「我們的壇城是這樣擺設的,我們覺得這樣很莊嚴,如果沒有這樣的設施就是不如法。」是這樣子嗎?如法是正法,不如法就是世間法。那麼我們去泰國、緬甸..他們的壇城不是這樣擺設的,他們不如法嗎?它是如泰國的法而不是如臺灣的法嗎?是這樣說的嗎?

  應該說「按照那裏的習俗」可能比較適當一點,「習俗」是爲了適合當時、當地衆生的利益而施設的。

  我們不必嚴苛地要求這個習俗要曆經千年不能更改,這個習俗要放諸四海而皆准,時代的洪流會改變一切。

  所以「如法」與「不如法」要怎麼分辨呢?

  「脫離了世間八法」就是「如法」,

  「沒有脫離世間八法」就是「世間法」,

  「世間八法」你們還記得嗎?

  「世間八法」是

  1.得到錢財時就開心

  2.得不到錢財時就嗔恨

  3.過得快樂就覺得很好

  4.過得不快樂就覺得很不好

  5.得到贊歎就高興

  6.受毀謗就不高興

  7.有名聲時就高興

  8.沒名聲時就不高興

  所以我們每天的念頭幾乎都在「世間八法」裏面打滾,舉例說:「假如我擺設非常清淨莊嚴的壇城是爲了得到信徒們的贊歎,那麼這個壇城再莊嚴、我再怎麼用心布置,都是不如法;假如我設施的壇城雖然破爛陳舊,但是我是以一顆清淨的虔誠心布置的,希望信徒們因爲朝拜這個壇城的虔誠心可以累積很多功德,這就是如法」。

  所以如法、不如法不在于外像,當然啦,嘴巴上人人都會說「不在于外像」。但,最在乎的也是我們,我們嘴巴上說的和心裏面想的都是沖突的,可是我們從來不用心去觀察。所以永遠也無法發現這些缺點,就好像我們舉辦一個法會。臺灣的每個電視臺的新聞都在播,我們當然高興!因爲我們成名了,這就是世間法!所以我們一點都沒有離開世間法,因此我們才一直留在凡夫地裏面。我們要慢慢地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我們有沒有正確地修行佛法,用《入行論》來印證就知道。

  《入行論》是西藏及印度的高僧們一致贊歎的論典,以前 巴祝仁波切《入行論》從來不離身,而且倒背如流。他以《入行論》來印證自己的修行,所以我們也要以《入行論》來檢驗自己的修行,我不要自欺欺人地掩飾自己的過失,我們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未來的果報,因爲因緣果報是毫不虛假的!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續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